摘要: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提升需要以城乡综合规划为基础,通过城乡综合规划,可以提升城市文化体系建设的综合性。通过综合性的城乡规划文化体系的构建,可以全面提升对文化体系内涵的控制和研究。文章针对城乡规划领域文化体系构建模式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规划;领域文化;体系构建;模式研究
1概念界定
1.1文化体系
文化体系是指文化领域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美国地理学家J.E.斯潘塞和W.L.Jr.托马斯认为文化的最小单元,即文化的某个项目,不论它是人的某一行为还是使用的某一工具,都具有文化特质。相关的文化特质的集合构成文化复合体,一些相关的文化复合体集合起来,便形成一个文化体系。
1.2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的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直至融为一体的过程。文化融合的过程分为三步,即两种文化首先由传播而发生接触、撞击;其次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最后从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体系。
1.3城乡规划领域中的文化体系
城乡规划领域中的文化体系,就是社会多元文化与城乡规划融合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体系,该体系是针对城乡规划领域的关键目标和内容,结合城乡规划编制所制定的文化系统,具有明确的结构性和指向性。
2城乡规划领域文化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2.1构建原则
在进行城乡规划领域文化体系构建的时候,进行构建文化体系的时候,需要秉承针对性原则、标准化原则和可拓展原则。所谓的针对性原则就是需要根据相关专业和城乡规划体系的全面整合,实现城下规划领域体系多元化文化因子的分析,针对城乡的具体情况,指导城乡文化体系的构建,确保所构建的文化体系具有针对性。标准化原则就是在进行文化因子选择的时候,需要确保具有相应的准则,确保空间和时间体系符合文化质量的要求。在进行体系构建的时候,需要根据城乡规划编制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实现各种层次上的可拓展性构建。
2.2构建目标指向
随着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乡本身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对于群体和阶层来说,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可以提升社会的发展水平,所以需要根据文化的特点,提升城市的发展目标。在进行城乡规划领域文化体系构建的时候,需要首先构建目标的指向性。所以在进行文化体系构建的时候,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文化的搜集,对于文化中的相应目标需要进行分类和分层,这样才能实现城乡规划编制的综合性管理,据此根据文化的不同目标进行文化目标指向的控制。对于城乡规划和文化多元化的目标指向情况分析得知,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相应的互动控制。对于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入的挖掘,对于精神的角度需要有相应的方向控制。另外还要全面的控制文化的品牌,确保文化品牌的支撑性足以支撑总体的定位和规划的目标。对于文化的空间要素,需要进行融合空间形态格局的控制,利用文化符号对文化体系的构建目标进行引导,确保对文化的综合管理和目标控制。
2.3构建内容指向
在进行城乡规划领域文化体系构建的时候,需要根据城乡的文化特点,进行相应的领域建设内容构建。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进行。在进行城市规划多角度分析的时候,需要从城乡用地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建筑和城市控制三个角度进行相应的控制,确保各大领域问题的全面解决。通过对文化体系中的多项内容进行分析得知,城乡用地、综合交通和环境保护等规划对于城乡规划领域文化的相关内容具有相应的指向性,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构建框架
在进行城市空间文化标准构建的时候,西方的国家和城市给我们提供了相应的借鉴。很多欧洲的城市街道和广场空间都需要进行框架的构建和考虑。在进行框架构建的时候,需要设置相应的构建标准,对于其中的相应模板,需要利用文化标准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规范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要求。在进行城乡规划领域文化体系构建的时候,需要根据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城乡规划领域的落实,实现城乡规划标识的构建,进而构建出相应的城乡规划编制,实现对文化体系标准的确定,进而构建系相应的文化框架。
3文化体系构建实践:某大学校园总体规划
3.1文化品牌与功能定位
某大学人文积淀深厚、学科群强盛、校园风光秀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如何借新一轮修编的机会,打造新的文化品牌是本次规划面临的首要问题。高等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更要提供自由思考和创新的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师生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拥有高度的幸福感。因此,规划提出“游学乐创,幸福武大”的文化品牌,将“最美的山水胜地、最强的知名学府、最快乐的人本校园和最具创造力的拓新基地”四大目标集于一体,并在规划定位上融入更深刻的文化理念。
3.2文化策略与空间规划
文化体系对于改进目前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文化体系可驱动规划方案的优化,同时规划编制又可以反馈文化体系,从而不断促进规划与文化融合的调整优化。这种互动有利于提高城乡规划编制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某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基于文化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五大策略以推动规划编制。
(1)更新焕校—用地布局策略:某大学校园用地结构形态的有机更新是在原有分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运用人本主义的设计思想对片区功能进行重新定位,突出显示校园多功能的目标定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将教工生活区置换成教学科研区等方式解决教学科研用地规模不足的问题。(2)山水融校—生态策略:在塑造校园新的空间三维形态时,充分考虑历史风貌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需要,通过对校园远景、中景、近景的分析,并结合相关规划控制要求,基于“制高点—开敞空间”之间最基本的点、线、面关系,重点构建若干生态视廊,以突显校园内外山水景观特质。为了让城市更好地感知某大学的魅力,根据上位规划景观控制的要求,通过叠加分析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的高度控制要求,较好地保护了校园内景观点的历史特质,并控制与校外主要观景点的视廊,为下一步的方案设计提供依据。(3)群院组校—建筑空间策略:总结其空间脉络特征以及空间肌理形成的主要因素,以经典尺度打造组团式开放校园,新的建筑群落延续该空间尺度和符号元素。(4)环网联校—交通策略:路网体系是校园空间生长的骨架,通过规划的控制和干预,促进道路体系网络有机生长是空间形态优化的必要措施。结合校园既有的路网肌理,形成“外围环状”通道,承担校园主要交通联系,校园核心区则营造成文化宁静区。(5)文韵兴校—支撑设施策略:通过强化历史风貌特征,延续校园历史文脉,一是规划开放式文化设施,既服务于校园,又服务于社会;二是通过文化游线(赏樱游、历史人文游)、人文小品(李达、闻一多等雕塑)、主题庭院(樱园、枫林、银杏湾等)的规划建设来加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西方与东方的结合,更多地体现“共性与个性”,营造某大学兼收并蓄、多元、丰富的文化内涵。
结束语
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将多元文化建设目标及内容与城乡规划领域关键内容进行对接,并将两者的交集进行整合,初步建构了城乡规划领域文化体系的框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武汉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为例,探索了在城乡规划领域实施“规划与文化融合”的模式。该文化体系建构迈出的仅仅是城乡规划与文化融合的第一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该体系的实施应体现其地方性和动态性,应随实施对象的变化加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何序君,陈沧杰.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述评及展望[J].规划师.2012(10).
[2]任绍斌,吴明伟.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11(02).
论文作者:白晓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7
标签:文化论文; 体系论文; 城乡规划论文; 领域论文; 城乡论文; 校园论文; 目标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