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母语是汉语,从出生起我们就在学习这门语言。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为了创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也为此煞费苦心。在本文中,笔者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行为艺术; 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过去枯燥、古板的教学状况,教师要敢于创新,努力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更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笔者的教学中,除了运用语言组织教学,还运用了一个表演的手段——“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通过艺术家自身的表演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流。行为艺术具有更灵活快捷、针对性强、表现直接的特点。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尝试把这种行为艺术结合于教学中,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行为的表演达到一种与语文文本的交流,使语文课堂焕然一新。语文课堂的“行为艺术”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有很大的各人发挥空间,自由性强。根据文本,通过预先的行为设计,使表演者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面对面的表演,强烈地渲染了课堂教学。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悬念式
这种表现形式一般在新课导入时运用,通过教师或学生的表演行为,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虚心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在课堂教学的前几分钟,用行为表演来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说明文这种文体的课文时,由于说明文具有一定的科普性,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一次,笔者在准备新课《死海不死》时,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想到一个办法。上课前,笔者借来了做化学实验的玻璃量杯,把它放在讲台上。学生在座位上议论纷纷:“这是要干什么呀?”笔者故做神秘没有回答。上课了,笔者对学生说:“我变一个魔术,你们可要看仔细了!”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睁大了眼,充满了期待。笔者俨然一个魔术师的样子,开始了表演。先把清水倒进玻璃量杯中,从口袋掏出一枚鸡蛋,并叫前排的学生辨别鸡蛋的真假。接着,笔者把鸡蛋放进水中,鸡蛋自然就沉到了杯底。笔者又拿了事先准备好的白纸包,里面装满了盐,笔者一边把盐倒入水中一边搅拌。过了一会儿,盐溶化了,奇怪的现象发生了,鸡蛋慢慢地从杯底浮了起来。学生们很惊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笔者说:“想知道原因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死海不死》,从课文中找答案吧!”这一节课,学生们非常投入,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了吸引力,自然也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种“行为艺术”的表演,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这比有声的语言讲述效果要直接、快捷得多。
二、演绎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问题。学生面对课本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让文字活动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种行为大多由学生完成,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指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学习小说时,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在外的语言、动作,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接受。可是,怎样让学生体会蕴含在内的人物的心理呢?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有两个关于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个他们认为的“古董”一样的人物,笔者要求班上一位善于表演的学生进行“行为艺术”的现场表演。经过简单的指导,表演开始了:这位学生把两手往后一背,踱着步子慢悠悠地走到讲台前,下面的学生就乐了。接着,他晃了晃脑袋,抬起脸,向左右顾盼了一番,一副得意洋洋的神态。然后,他煞有介事地掏了一把硬币,一枚一枚的,慢慢地而且用力地放在讲台上,每放一枚就向下面的观众扬扬下巴,出神入化的表演赢得了一片掌声。在大家笑过之后,笔者提出了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要排出九文大钱,他有什么心理?
在下一个环节中,这个学生又做了精彩的表演。只见他低垂着脑袋,沮丧的神态,颤微微的手,缓慢而艰难地从口袋摸出四文钱,有气无力地一股脑放在讲台上。下面的学生都被他的表演打动了,有的叹气,有的摇头。笔者让学生们比较这两个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找找变化的原因。经过行为表演,使学生有了更形象的感知,感触很深,犹如当时在场的看客。在经他们讨论之后,一下子就把握了科举制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摧残这一小说的主题,使小说中的人物深入人心。
这种形式的行为表演,不仅使课堂活跃起来,让课外中的人物走下文本,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共鸣,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语言文学的动人魅力!
三、创新式
对课文内容的“行为艺术”,当然不能只限于照搬文本,简单的表演应该激发学生更好地利用文本,使语文走进学生的心里,丰富他们的生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对于这一种形式,笔者鼓励学生进行了课本剧的创新表演。选取一些情节简单有趣的、人物性格鲜明的文本。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准备剧本的编写,确定好的剧本,再进行导演和演员的挑选,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在表演中,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大胆创新,加入新的情节,表演的动作和语言可以有合理的夸张。经过努力,学生有了不少的“艺术”作品,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范进中举》、《麦琪的礼物》等,其中一些在学校艺术节上获了大奖,深受同学的欢迎,更是激发了学生表演创作的欲望。比如上《伊索寓言》时,笔者让学生准备了课本剧,通过表演,学生们进行了评论,在行为表演中体会寓意。一节课下来,围绕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已经理解得差不多了。改变了过去只读文本的格式,使课文生动了起来。
这种表演形式很受学生的喜爱,他们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不仅超越了语文课堂的局限性,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运用了创造性思维去学习,更深入地了解了课文,而且也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运用语言与学生交流,运用文字来教学,更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索实际的机会,使语文学习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激发创造意识。恰到好处地使用“行为艺术”的表演,动静结合,使“无声”胜“有声”,让语文课脱去“古板”的旧衣,换上一件“有声、有色、有行”的新衣,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论文作者:俞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8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1
标签:学生论文; 笔者论文; 行为艺术论文; 课文论文; 语文论文; 文本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8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