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若干探析论文_张晓敏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若干探析论文_张晓敏

张晓敏 广东省冶金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80

摘要: 素质教育的发展促使现代教育向人本化方向转移,中小学校作为现代教育的前沿阵地,校园的内外环境建设需引起关注。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多维度的空间理念落实并贯彻于实际的校园建筑设计之中,本文通过探讨校园整体规划、建筑功能、疏散、细部安全等方面应遵循与注重的原则与方法,认为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要求的建筑环境,应具有丰富、多元、开放以及安全的特征。

关键词:中小学校;规划;空间;疏散安全;细部安全

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学校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同时也对中小学校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校是学生成长与发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在进行建筑空间设计时要符合中小学生阶段的年龄特点,以保证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生理与心理需求,同时也要关注解决中小学校建筑的安全问题,为中小学校建筑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一、校园规划设计

校园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环境——丰富的文化环境、广泛的交际环境、生动的科学环境和优美的艺术环境。

当代校园用地多数较为紧凑,面积、地形和周边环境的制约因素较多,考验着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因此,学校的规划布局应根据学校的规模、功能等内在内素,并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周边环境、地形地貌等客观条件,对校内各类建筑、场地、道路、景观、绿化等设计元素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划,以构建一个完整、有序的室内外学习及活动空间,创造有利于广大师生学习、生活、活动与教学科研的生动丰富的校园环境。

一般情况下,由于中小学校功能相对比较简单,大多将校园分成三个区域,即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者动静分离,疏密有序,既渗透交融,又互不干扰。功能分区的核心就是将以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好校园内、外的各种人流、车流,创造“寓教于乐、寄情于景”的环境氛围。在合理统一的组群布局中,注意空间的穿插渗透和空间转换,通过精细化设计入口门厅、架空层、连廊平台、屋顶花园等空间,塑造一系列不同尺度的空间,有机而紧凑地组成一个个流通的序列,时开时收,使学生有一个高品质的学习生活空间载体,为师生提供交往、集会、活动、情感和信息交流的场所,形成有机的校园环境。

二、校园建筑空间设计

中小学校的建筑空间组成主要包括教学用房,行政用房,生活用房和活动操场等,在中小学校建筑设计中,教学楼的空间组合以及教学用房、活动操场与其他建

筑之间的空间关系,无疑是学校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核心。

教室是校园中最主要的教学空间,也是文教建筑的核心空间,同时还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场所,其体量、形状、位置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应以教室为主体,基于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完善学校建筑的设计内容。

教室分为普通教室和功能教室,普通教室的形状多为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有少数功能教室是梯形和多边形,由于学生处于教室时间多于室外时间,因此,在进行教室空间组合设计时,可结合学生的班级人数设定,班级教学模式以及年级差别,结合不同要素进行考量,以此促使教室设计更加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结合不同教室教学功能,在进行空间组合时,应尽量将同种功能性教室进行选择与安排,例如实验室与实践器材教室之间应尽量临近。多媒体教室建筑设计时,首先要满足教室空间的充足,而后考量到相关电器设备的装置,在进行教室空间组合时,尽量以实用性原则为出发点,而后满足现代教室的各个空间划分。以教学楼为例,所有的功能空间,包括教室的功能以及班级的分布等,分区要明确,在教室安排上,普通教室尽可能相对集中,功能教室、实验教室等也要相对集中,所有教学用房应与辅助空间有方便的联系。因此,在设计组合应用中尽量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与考量。

校园建筑不能只是若干教室的集合,固定单一的教学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需求,在教室空间组合形式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基于素质教育要求的师生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以满足大多数教学内容的教室为核心,借鉴“单元式”及“套间式”的平面组合形式,创造主次分明、丰富灵活的教学空间。

三、校园建筑疏散安全设计

中小学校建筑因疏散不利,校园踩踏事故时有发生。2009年12月湖南省某校晚自习下课时段下楼梯造成8人死亡,26人受伤。该楼梯梯段宽度为1.50m(2.5股人流),课后急拥下楼,会挤入3股人流,必然有人侧身下行,极易跌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学生的拥挤造成的,但这也和学校的管理和疏散梯的设置不规范分不开关系。

中小学校教学楼的楼梯所承担的交通人流量非同一般公共建筑,中小学校人员密集,使用人群和活动特点都与其它公共建筑大不相同。首先,因为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课间需要活动,上下课时间统一且课间只有10分钟间隔,在交通组织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行《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对楼梯宽度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建筑的楼梯梯段宽度不应小于1.20m,并应按0.60m的整数倍增加梯段宽度,每个梯段可增加不超过0.15m的摆幅宽度。由此可见。确定楼梯的有效宽度,是设计学校建筑楼梯的关键。以楼梯间宽度3.90m为例分析,除去梯井0.10m及梯段两侧扶手宽度,楼梯宽度大约为1.80m,其通行能力按3股人流计算,每股人流宽度为0.60m,符合规范要求。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楼梯宽度在计算宽度的基础上适当加大有利于通行,而事实并非如此。假设楼梯间宽度为4.50m,楼梯宽度大约为2.10m,按3股人流计算,每股人流宽度0.70m,按4股人流计算,每股人流宽度0.525m,结果就是,开间为4.50m的楼梯间,通行能力介于3~4股人流之间。这样就会是实际使用过程中,楼梯通行3股人流,剩余空间则势必有人侧身而行,极易跌倒,这种情况十分危险,极易引起交通拥堵及踩踏事件。因此,每一部楼梯宽度的合理设计是竖向通行能力是否通畅的关键所在。

四、校园建筑细部安全设计

细节决定成败,社会对学生安全的重视,反映到设计中是对建筑细部处理的重视:

门窗的设置控制。规范要求:教学用房的门均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开启的门扇

不得挤占走道的疏散通道;开向公共走道的窗扇,其底面高度不应低于 2m;临空的窗台低于0.8m 时,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护高度由楼地面算起不应低于0.8m。设计时应避免门窗开启扇伸入过道,防止学生在走道活动时出现碰撞,引发安全事故。

临空栏杆或栏板的高度,规范要求不应低于 1.10米,但这个最低值实际对于身高较高的学生来说此高度只相当于腰部。设计的时候适当提高高度,使栏杆高于人体重心也为合理。实际上南沙珠江中学设计的时候学校就要求将走廊栏板及栏杆加高到 1.3 米。

窗台高度规范要求不应低于0.90米,和栏杆高度情况类似,但若为安全考虑把窗台抬高,则会影响课桌工作面高度上的采光,也不符合人的视线需求。设计时可保持窗台高度不变,适当提高窗扇可开启高度,或者沿窗口设置一定高度的护窗栏杆,南沙珠江中学设计的时候学校就要求在窗台设置护窗栏杆,将高度加高至 1.3 米,从而提高安全系数。

防止攀爬、溜滑构造。中小学校的学生年龄小、性格活泼、爱玩闹,因此设计时需更加注重细部上的安全防护措施。例如栏杆护栏不应设置为水平方向,不得采用易于攀登的构造和花饰,楼梯扶手应加装防止学生溜滑的设施等。除此之外,上屋面的检修爬梯、横向的立面装饰构件、一些落地倾斜造型的构件等,这些细部也可能出现攀爬构造,设计时应留意,并做好安全防护。

防滑设计。中小学校的路面、楼地面应采用防滑构造做法。特别是下雨潮湿情况地面可能会湿滑,在选材时候应留意防滑性能是否能满足要求。

结语

现代教育正朝着开放、互动,强调个性的方向发展,这要求我们将这些思想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当中。对中小学校校园进行较好的规划设计,创造一个优雅、宁静、富有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中小学生朝气蓬勃和即将步入成熟的性格特征,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无论是人员密集程度还是使用人群特点,中小学校与其它民用建筑存在很大的差别。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使用特点,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固建筑物的防护,更要具体体现在建筑之前的设计中,为中小学校建筑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 王健 浅谈中小学校规划设计要点.《建材发展导向》2014(1):40—41.

[2] 张献萍,渠滔,白宪臣 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校建筑环境特征与设计原则.《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548-550.

[3] 吴爱文 校园建筑的空间组合及环境景观设计[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76-78.

[4] 陈冰俐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安全问题的思考.《江苏建筑》2011,04:18-19,26.

[5]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GB50099-2011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6.

论文作者:张晓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  ;  ;  ;  ;  ;  ;  ;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若干探析论文_张晓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