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时间序列运行轨迹研究_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论文

试论开发区的时序运行轨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序论文,试论论文,轨迹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年的起步建设,尽管其运行轨迹经历了压缩空气、紧缩信贷、治理整顿几次大的宏观紧缩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幻,但她却以强大的生命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和竞争考验,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无容置疑的丰硕成果,进入开发区的成长阶段。

初创时,各开发区采用一个模式雷同发展,包括管理体制、发展目标、社区功能、产业政策、出口结构、产业结构、选址原则、项目引进等等是个多胞胎。各开发区依托的城市基础不同,产业门类和资源、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开放度之不同,逐步分化分解,实破模式上的雷同,开始重视比较优势和地区特色的发挥。

分析开发区的运行轨迹,对研究开发区发展规律是非常必要的。

开发区的兴建是在1984年下半年和1985年上半年,当时正处于全国性经济过热的顶峰时期,全国一哄而上搞了十四个开发区,这时的作法在指导思想上有以下失误:第一,把开发区选择在远离老市区的地方,想搞境内关外封闭区,结果事与愿违,失去依托,加大了开发成本;第二,过高的期望目标,清一色的模式;忽略城市特色和条件,试图一下子建成“四个窗口、两个辐射扇面的枢纽”;第三,过高的发展速度估计,想用三年时间建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实质上离国际惯例差距很大;第四,法制环境滞后建设,在没有完善的配套法规出台,且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即拉开摊子使开发区遍地开花,违背了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计先定于内,而司兵出境的规律。

这种目标模式确立后,区域开发从荒地上以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急于求成必然患上“投资饥渴症”,盲目竞争,重复引进,引爆了各种大战,成为典型的扩张冲动的经济机制。

起步后,一旦各开发区拉开了差距,地区决策层以不甘落后和强有力的超前意识,追求高速度,不自觉地参与盲目攀比。再加上放权让利格局形成的“诸候经济”,地方权益筑起的利益堡垒,使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冲淡。

经过十年的建设和治理整顿期的反思,各开发区由重速度转向内部结构优化;项目建设由短平快转向引进大中骨干项目。这些转化使开发区的运行轨迹渐见清晰。

一、目标模式时序轨迹

开发区目标模式的时序,就是要依靠宏观生产力系统诸要素合理耦合的时间制约规律,依靠开发区产业和企业时间次序上的内在联系及其运行方式对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战略决策,以求得区内各个部门获得最佳时态组合,从而求得最佳经济效益。

第一阶段是政策优势阶段。这是开发区生存的第一支撑点,也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因素;再配以国家给的启动资金为第二动力因素。在这一阶段,经济技术开发区依靠优惠的开放政策,在处女地上开拓,完善投资环境,形成对外资有吸引力的小气候,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进行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的积累,并兴办一批合资、合作、独资企业。随着政策优势的减弱,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进入第二阶段,即体制优势阶段。其效应是金融市场的培育成长并以此为加速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跳出了旧体制的框框,从我国实际出发,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引进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第三阶段,即实力优势阶段。其根本动力因素是人才的会萃和科技信息的运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新技术和高科技的开发,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自己的实力,促进经济技术的全面发展。逐步由经济开发侧重于技术开发,以实现中央设立开发区的本意。

模式时序的规律性体现在功能上。在功能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增强自我 积累、自我发展的自组织能力,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呈有序运动。因此,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尽快由追求外延的发展转向追求内涵的发展;由重视规模、速度转向重视效益、功能协同的自组织力的增加,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一个能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动,自行调节、更新功能与结构优化系统。

然而,实际曲线是偏离了这一预定的轨迹,所以经过1989年、1990年、1993年三次修正(压缩空气、治理整顿与宏观调控)以使开发区的运行上轨。

开发区时序运行方式,其轨迹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项目运动轨迹

我们不能忘记国家设立开发区的目的,并不是靠开发区的产值增强国力。因此,开发区如果追求项目的产值那就违背了设区的初衷。引进和开发的项目要为所依托城市或更大的腹地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传统产业改造起导向、嫁接作用。

建区初期有些开发区片面地提出“项目就是生命线”的口号,这本身倒不错,但不顾项目的水平和效益,拼命追求以近期为主的“发散”功能和目标,诱发项目饥渴症,将一些乡镇企业、作坊式的项目引进开发区,甚至借口吃饭项目在开发区注册,在旧城搞“借地生产”项目以增加开发区项目数统计值。总的来讲,开发区加工型企业占90%,其特征:单项一千万元以上的少,百万元以下的占60%;劳动密集的多,先进技术少;高附加产值的少;劳动生产率低的多。其轨迹:短平快→低档次→财政补贴过重→吃饭项目→短平快→国家利益流失→畸形循环。

进入90年代,开发区普遍抛弃“项目就是生命线”的战略,树立了抓大型骨干项目的思想,开始注意支柱产业的引进培植。

但是开发区如把项目投资大、产值高、规模大就认为是支柱产业,不一定能与开发区功能相符。开发区产业的选择应与其对母城的辐射作用相关。这样,开发区在第三阶段,项目选择就与城市产业政策相一致与结构调整统一起来。目标是:产业倾斜,区域协调,确立产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下图显示了开发区项目引进轨迹

第一层次:确立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在西方经济学中称之为“主导部门”,我们可以解释成带头部门,即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向前拉动和向后推动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联度和覆盖度大的龙头产业。在这些龙头产业带动下,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系统产业。

主导产业的选择,还与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会出现由不同的主导产业构成的结构重心。在工业化前期,主导产业是农业:工业化初始阶段,主导产业是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化中期,主导产业是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工业化后期,主导产业逐渐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过渡。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性和有序性说明,不同的结构重心——主导产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出现,每个阶段的重心都是前期产业培养催化的结果。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即可以防止把前一阶段主导产业作为后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以致延缓工业化进程,又可以防止超越发展阶段去追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并运用有效的产业政策催化下一阶段主导产业的成熟,缩短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大连、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选择尤为成功。大连开发区靠东三省的能源重工基地,把重化工、机电一体化作为主导产业非常成功。漕河泾开发区双向微电子高技术和生物工程的主导产业也是成功的。

第二层次:提高经济关联度,参与区域分工。

在引进项目时,首先要注意产业关联度,扩大产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其次,提高企业关联度,扩大企业之间的经济协作关系;再者,提高开发区之间,开发区与区域之间的关联度,这样,开发区一面参与所在区域的区域分工和参与国际垂直分工,另一方面获得区域分工带来的经济比较利益,使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优化。

三、速度轨迹

开发区的发展用速度指标来衡量是正确的。问题出在片面追求“速胜论”,对国内国际形势估计过于乐观,企图人为地缩短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历程,其结果造成开发区建设过分注重产值、速度、规模,忽视比例、效益等现象。以速度来显示政绩大小就会助长不顾条件和外部环境而攀比速度的动机滋长。连带而生的负效应有:一是开发区之间比增长率,以速度快者政绩最佳。翻一翻这几年的报纸关于开发区发展业绩的报导,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今年比去年增长多少,这个月比去年同期增长多少,去年比前年增长多少。而开发区的速度,以一种简单思维方法去评估显然不能说明事物的实质。二是排位次。各开发区在年度总结时,往往以该区在全国开发区中排列顺序号来评价发展速度快慢。于是后进的当然要赶先进,以缩小差距,先进的理所应当地更先进,于是展开了一场又一场以求产值速度和项目数的大战。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政策出台后又诱发了一场土地大战,争相压价,争拉客商。难怪有人评价“现在不是我们利用外资,而是外商利用我们。”这种盲目攀、急功近利心理成为经济过热的一种异常动力,险些把开发区推向误区。

速度和效益如果不能统一,不顾一切追求产值超了度,结果是产值愈高,效益越低;要增加收入,就得再提高产值速度,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越陷越深而难以自拔。

速度恶性循环的根源,归于体制。开发区既不是行政区划,又不是经济区划,而她处在那个地区管辖之内必然又受行政的约束。开发区管委会具有双重身份和特征。一是代表国家执行对外开放和改革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它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涉外法规和各项经济政策,维护国家宏观经济的整体利益;另一重身份,管委会是开发区这一特殊社区经济活动的主体,有它自身的利益所在,并会根据自身利益作出决策。这种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冲突、碰撞,使一些决策波动极大。仅拿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一项来说,每平方米五十年的出让价格,最便宜的3元,最高的1万元,现在又出现了不要钱无偿使用的现象。

我们在继续前进的路上,有时需要暂时停下来回过头来思索一下:朝着这条路硬走下去行不行?前车覆而未远兮,后乘驱而竟及。是否应当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冷静地分析,寻求开发区发展的新思路。

标签:;  ;  ;  

开发区时间序列运行轨迹研究_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