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 411100
【摘 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采用CT血管成像和脑CT灌注成像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为CT血管成像和脑CT灌注成像,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检出结果。结果:与脑CT灌注成像相比,CT血管成像的斑块检出率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经CT血管成像检查,本组的55例患者中,35例显示异常灌注,占63.64%,20例无异常,占36.36%,并且CDF和TTP分别为(36.44±2.79)[ml/(100g/min)]、(12.13±1.62)s。结论:临床上给予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CT血管成像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CT血管成像;脑CT灌注成像
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时,脑CT灌注成像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能够对脑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进行评估,有助于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CT血管成像能够对颈内动脉斑块的状态进行判断。因此,本文对脑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运用在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5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3-80岁,平均(56.2±19.6)岁,其中20例为女性、35例为男性,疾病类型:30例为单侧颈内动脉闭塞、15例为双侧颈内动脉狭窄、10例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
1.2方法
1.2.1CT灌注成像
选择GE Lightspeed VCT CT扫描机,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轴面扫描,其中层厚为10mm,层间距为10mm,运用50ml碘海醇或碘普胺对患者进行肘静脉注射,控制好流率,一般为4.5ml/s,开始注药时,在基底节层面进行单层连续动态扫描,持续46s,其中管电流为100mAs,管电压为120kV,层厚为10m,扫描速度为1层/s。
1.2.2CT血管成像
按照常规方法,运用螺旋CT对患者进行血管成像,经平滑重建后,将扫描数据传送到随机AW4.4工作站上,对横轴面图像进行观察,对管壁斑块进行评价。同时,运用工作站软件进行表面阴影成像(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血管整体形态进行观察,并且运用软件生成CT仿真血管内窥镜图像,对血管内部形态进行观察。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图像的斑块检出率,并且记录平均通过时间(TTP)和脑血流速度(CBF)。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8.5软件分析,运用t对组间计量资料比较进行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行X2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两种方法检出情况比较
相比较脑CT灌注成像而言,CT血管成像的斑块检出率较高,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CT血管成像诊断情况
经CT血管成像检查,本组的55例患者中,35例显示异常灌注,占63.64%,20例无异常,占36.36%,并且CDF和TTP分别为(36.44±2.79)[ml/(100g/min)]、(12.13±1.62)s。
3.讨论
通常情况下,动脉粥样硬化往往发生于颈内动脉海绵窦部、颈部颈内动脉以及颈总动脉分叉处,使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降低脑组织血流灌注,从而诱发缺血性卒中。临床上给予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时,其目的不仅是解除颈动脉狭窄,还需要使早期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得到改善,避免其发展为梗死灶。临床医师在对颈内动脉形态学信息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还应该掌握受累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检查方法尤为重要[1]。有研究发现,双侧的颈内动脉病变继发的侧支循环代偿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单一层面的图象灌注不能对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变化进行观察,因为基底节层面能够对大脑前、中、后动脉分布区的血流灌注状态进行观察,并且侧脑室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分析图像,所以在本次研究中,首选基底节层面观察[2]。而 CT血管成像多用于显示颅内动脉瘤,可以减轻周围重叠血管和颅骨的影响,将动脉瘤的完整立体形态及其毗邻关系显示出来,有助于对颈部的宽窄和动脉瘤大小进行精确测量[3]。通过CT仿真血管内窥镜图像,能够对动脉瘤内部形态进行观察,并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软斑块和钙斑,为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从而使斑块破溃诱发栓塞的危险性降低[4]。同时,CT血管成像不仅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准确率高等诸多优点,可以对管壁斑块状态进行观察,还能获得脑组织的 血流动力学信息,为准确判断患者病情提供依据[5]。需要注意的是,因为CT血管成像检查中需要运用含碘的对比剂,由于一些患者对碘过敏,则不适用于该检查。
综上所述,在颈内动脉斑块狭窄及闭塞的临床诊断中,通过运用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有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玉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枝循环形成与预后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8(03):51-54.
[2]李树昌.脑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1):91-92.
[3]耿海洋,李松柏,关丽明,梁银强.一站式CT灌注成像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Willis环侧支循环情况[J].放射学实践,2015,30(08):811-816.
[4]魏新华,江新青,潘小平,王伟,梁志伟,徐向东.症状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内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全脑CT灌注成像表现模式[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06):381-384.
[5]颜利辉,戴真煜,姚立正,李新,周桂龙.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评价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及Willis环结构对灌注分布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03):435-438.
论文作者:刘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
标签:动脉论文; 血管论文; 狭窄论文; 闭塞论文; 患者论文; 检出论文; 动脉瘤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