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旅顺口区初中化学课程实验的实践与体会_课程改革论文

大连市旅顺口区初中化学课程实验的实践与体会_课程改革论文

国家实验区大连旅顺口区初中化学课程实验工作的做法和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顺论文,大连论文,做法论文,课程论文,初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01年秋季开始实施的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我区12所初中承担了化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课程改革实验无论对于我区教育改革,还是对于教师教学研究工作,都是一次机遇和挑战。从课改实验工作启动到现在,我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初步开辟了初中化学课改实验工作的局面。我们的具体做法和体会是:

1 加强学习,转变课改教师的观念

课论实验工作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由于课改实验工作启动比较急促,在短时间内为教师“换脑”是一件艰巨的任务。但我们认识到,观念是“总开关”,只有教师取得认识上的一致,而且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调动化学教师课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化学教师的聪明才智。在这个阶段主要做了2方面的工作。

1.1进行通识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首先,组织教师参加区课改实验工作小组进行的通识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从宏观上了解了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了解了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理解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以及新课程对教师评价等基本问题。为使广大教师深入消化理解有关课改教育理念,在开学后,利用每周五下午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将《纲要》作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行动指南。又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有关课程改革方面的领导讲话、专家讲座录像(如《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新课程与教师成长》、《现代课程观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等)。为了使教师课程观念真正得到转变,我们还组织教师进行认真讨论,诸如新课程为什么要转变教师观念,为什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需要哪些转变,为什么要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什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等等,通过研讨、交流,使这些基本的课改教育理念得到内化。

1.2 进行学科培训。转变教师课程观念

首先,组织教师参加国家化学课改专家进行的学科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化学课程标准辅导、化学实验教材辅导、化学教学评价及科学探究学习方式,使教师对化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又组织教师研读《化学课程标准》原文,整体领会,组织教师交流讨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讨论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何不同。

通过对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化学课程基本理念。任何改革,都要观念先行,观念更新是改革的前提,观念更新了,大脑的“智慧火炬”就会熊熊燃烧起来,教师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思路就会顺畅起来,点子就会多起来。

2 积极探索,开创课改实验工作新局面

在课改实验工作中,我们把重点工作和大量精力放在了课改的实施工作中。

(1)根据课改的基本要求和我区的实际,制定化学课改实验工作方案。我们制定了《旅顺口区化学课程实验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及工作步骤,使实验学校依据本方案开展课改工作。与此同时,又要求各实验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制定相应的课改实验方案,把工作落到实处。

(2)为了使用好新教材,进行新课程的教学研讨。每月进行1至2次的全区化学新教材引路课,组织教师进行观摩、交流、研讨。大连市57中学远纪泉的课题为《用微粒的观点看世界》;大连市56中学李波、张昕的课题为《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和《燃烧与灭火》;旅顺实验中学李旭、韩雪云的课题为《质量守恒定律》和《金属物理性质的探究》。同事们带着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学科理念去看课,评课、研讨中处处用新的标准来衡量。通过这项工作,教师加深了对实验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如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把握和驾驭新教材,起到了集思广益,少走弯路的作用。

(3)将教师教案、学生学习成长档案、教学心得体会的展示交流。每个月进行一次展示交流,可以激励教师在课改工作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工作,因此,各校各展特色。在交流展示中,教师虚心学习,取长补短,课改中许多好的做法被借鉴采纳,效果比较好。

(4)为验证国家课程标准,完善实验教材,促进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题研究。确定化学课题研究,写出课题研究方案,以科研促教研。通过专题研究,深入研究探索课改问题,既明确了原来困惑的问题,也为课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课改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个学期的艰苦努力,我区的化学课改工作初步打开了局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3.1 教师行为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

一位教师在课改实验体会中曾坦言:“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素质教育问题,而素质教育在我们的学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课程改革从目标上为教师提供了具体做法和指导,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变重知识的掌握为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重学习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这位教师的体会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课改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些“变”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恰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课改实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改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2)工作重心的转变

过去,教材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只重理论不重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一位教师在课改实验研讨文章中写道:“我现在工作的重点放在5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这5个侧重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我区化学教师工作重点转变的普遍性。这些变化都是以“人”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着眼点,而这恰恰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和着眼点。

(3)教师眼中学生地位的转变

同样是课堂里的学生,课改中的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和从前不一样。

曾几何时,我们在前面滔滔不绝地讲,俨然自己是化学的绝对权威,我们为了应对考试,又指令学生去记住那些我们认为十分重要的知识,再加上大剂量的反复(实际上是机械地)训练;也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的化学成绩而自豪,但扪心自问,我们把学生当成了什么?在课程改革面前,我们不再那么自信了。一位教师在课改研讨中发自肺腑地说:“我一直以为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但反思以前的教学,对一些考试常考的所谓的重点知识,一味地强化训练,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学生形同一个知识的接受器,机械地从我这里得到灌输的知识,结果一堂课下来,自己又累学生又乏味,对化学没了兴趣。新教材实施以来,我注意了与学生的交流,发展同学生的合作关系,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关爱和鼓励,使学生受到尊重。通过对同一问题因观点不同而进行的争论,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于多种方案,研究各个方案是否可行,使学生具体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这段话深情地揭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现在,在我们化学教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富于朝气、有个性、有自己思维特点的鲜活的个体。实践使课改教师深深体会到,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硬性“培养”学生了。

(4)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

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2 学生的转变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了真正发挥。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化学课产生了空前的兴趣。现在,学生普遍反映,最喜欢的就是化学课。

(1)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为主的方式转变。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听、记、背、练”的被动状态,由于探究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面粉爆炸实验中,学生探究了面粉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燃吗?为什么要把面粉吹起来等问题。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

在探究性学习中,化学教师还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这一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按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分组,既注意组内之间的配合,更注意组际之间的合作,互相关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艰辛,承受探索失败的挫折,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2)学习形式的转变

在学习形式上,课改实验打破了一本书一本作业的多年一贯的僵化模式,变得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有的教师设计“家庭化学小实验”,有的教师密切结合区情、校情、乡情,让学生考察周围环境在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调查10年来家乡海洋资源的变化,近几年发生的赤潮,让学生分组去污水处理厂考察,去家乡的老铁山拣矿石,调查日本人为什么到当地投资,他们开采了什么?在这一开放的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公民基本素质。

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改变了过去作业的千篇一律、呆板单调局面。代之以小品文、小论文、小调查、小制作、化学小壁报等。学生对知识章节总结或图、或文、或诗、或小报,种类繁多,即使是作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趣的小插图——这也得益于新教材新颖形式的启发。同学们的化学小报也经常在学校展出——这在从前是很少见的。

有的学生的档案中,收集了近40份材料,这里有实验设计,有对某一节课的感受,有实验报告,有搜集的资料,有科普文章,有调查报告,有自我评价,有个人总结,有讨论材料,有章节知识整理与归纳等,通过学生的这些档案资料,确实可以看出课程实验改革给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每一份档案都像美丽的花园,你可以在其中尽情欣赏课改展现的花朵!

(3)学生能力的变化

在教师正确指导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思考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去探究问题,独立思考,让学生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发挥想象力去猜想,然后去设法验证。

教师还注意指导学生收集和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去搜集信息。班级里有电脑游戏迷,教师就让这样的同学上网查询有关地核组成元素。一位电脑游戏迷拿着查询的结果,神秘地告诉教师,说他访问了好多网站好不容易才查到。

现在在这方面下结论似乎尚早,但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必将得到切实的培养,对学生终生发展的益处是不可估量的。

综合以上教师和学生2方面的转变,这里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六多六少”,即:

(1)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

(2)教师照本宣科少了,设计实验、备课多了;

(3)学生死记硬背少了,课外实践多了;

(4)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

(5)标准答案少了,结论、渠道多了;

(6)教师批评少了,鼓励、鞭策多了。

4 教师在课改中的付出

课改是走一条新路。我们的化学教师在课改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勇气、谦虚谨慎和探索精神。每位教师都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里我们要真诚感谢这些可敬的教师是他们大力支持了课改,一线教师永远是课改的生力军!再美好的蓝图也需要他们去描绘!

在每周例行的课改教研活动中,教师们都能拿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全力完成我们布置的工作,同时又虚心学习,看别人都有什么新做法、新主张,互通有无,相互借鉴,有时全体教师研讨到夜晚,气氛热烈,场景感人。平时大家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询问课改的进程和状态。教师们还在电话中研讨、咨询,想课改之所想,急课改之所急,令人肃然起敬。

5 课改实验中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的转变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2)教师工作量大,任课班级过多,班型过大,学生实验探究和交流不能充分展开。

(3)由于缺少专职实验员,牵涉任课教师过多的工作精力,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4)由于学校和家庭客观条件(物质、资料和时间等)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在搜集资料上遇到困难。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开放性,这方面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

标签:;  ;  ;  

大连市旅顺口区初中化学课程实验的实践与体会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