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证券市场仍然有吸引力吗?_刘纪鹏论文

中国的证券市场仍然有吸引力吗?_刘纪鹏论文

中国证券市场还有没有吸引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吸引力论文,中国证券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刘纪鹏喜用比喻,无论是写文章、办讲座还是与人谈话。贴切的比喻是思想撞击时产生的火花,蕴涵着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思考,不仅可以便文章更加生动,也可以使原本艰涩的道理更加明白易懂,刘纪鹏可以说是个中高手。9月21日,刘纪鹏来福州参加“2003融侨·证券投资高峰论坛”时,信手拈来了以上四个生动的比喻。

12岁的“姑娘”缘何早衰

“困难”、“严峻”是刘纪鹏对当前股市处的第一个问题。他说,当前股市处境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大盘的点位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二是人们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前景没有预期,对市场心里没底,对政策、股市理论也没有底,看不到未来,不知道它将会往哪里走。资本市场的“晴雨表”、融资、价格发现及增值四大功能几乎丧失,没有发挥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应起的重要作用,就像“失去航向的船在风雨中徘徊,有可能被风浪打翻”。

对于近年来资本市场的低迷走势,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其中一种“推倒重来”说,即市场泡沫严重,因此要不计后果地挤泡沫,在非流通股如何流通的问题上,这种观点主张与市场强行对接,让股市自己去寻找一个低点,跌到底了就回来了。

然而这样的观点也是刘纪鹏所极力反对的,他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没有看到中国资本市场和海外的不同。他说,目前中国资本市场走势极不正常,对“内”与国民经济良好的发展形势脱节,对“外”则又无法照搬美国的供求规律来解释,因为至少在国外的资本市场上,肯定没有动辄查违规资金和国家股减持。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了12年,本来可以说是个朝气蓬勃的小姑娘,然而现在却‘早衰’了。”对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刘纪鹏将之归纳为三个问题:信心问题、历史遗留问题、“要负七分甚至更多责任”的监管政策问题。他认为当前的监管政策存在忽视中国特殊国情、管理政策超前之嫌。为此,他还举了个例子:央行5号令出台曾激起巨大的市场波澜,按市场目前的理解,在券商正常融资渠道远比境外投行贫乏的背景下,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导致券商每年减少保证金利差收入达30亿元以上,这对于全行业亏损的证券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国际上确实存在许多成熟市场实行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合作,把股票保证金存放在银行里的观象。但我们的《证券法》规定,券商不能融资融券。现在两招并用,券商的手脚都被束缚住了,”刘纪鹏如是说。而5号令的要害更在于,这可能使资本市场股票实名制落到实处,“韩国推行实名制花了十几年时间,被称为是场‘不流血的革命’。现在我国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问题依然敏感,这时如果推行实名制,许多投资者就可能离开这个市场。”

刘纪鹏表示,用管理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来管理发展中的资本市场,不仅有可能造成立法过严、违法普遍、执法必疏、法外特权的现象,甚至有可能延缓资本市场的壮大,牵制中国经济的发展。

被打乱的改革顺序困扰资本市场

在刘纪鹏的观点望,中国资本市场的“沉疴”还表现在一系列改革的顺序颠倒上。

首先是资本市场调整结构与发展速度的顺序被打乱。刘所说的结构包括股种结构、股本结构、股市结构三个方面——其实规模与结构可以说有四种组合:不动结构,上规模;不动结构,控制规模;动了结构,股市下跌;动了结构,再上规模。近年来,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急剧下降,有关方面不顾其中结构存在问题而硬上规模,总是寄希望于上新股,然而由于股权分裂的原因,使得每上一只新股,非流通股都以两倍于流通股的速度在增加,越往后问题解决起来越棘手。有鉴与此,刘纪鹏更倾向于第四种组合,即先调整结构再扩大规模,而这样做的前提则回到他一贯的主张,那就是“固本培元,调养生息”,用一年以至更长时间,来集中解决已经暴露的制度性矛盾,调整市场结构,丰富金融品种,建立股市新文化。

其次是调整结构与对外开放的顺序被打乱。急于引入QFII,允许海归股回国增发,只能导致资本迅速外流。鼓励外商购买国内非流通股,那么到了非流通股可以流通之时,如何对流通股股民进行补偿则又是一个问题。

再次是结构调整与资金供给的顺序被打乱。“这好比给发高烧的病人压冰块,只能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如果找不到病因,冰块一化,病人的体温还会上去,再压冰块的边际效应就会下降。”刘纪鹏这样比喻道。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则是国家股减持与全流通的顺序被颠倒。国家股减持的背后是全流通的问题,事实上,国家股减持引发的是上市公司中某一类股东的特殊性问题,而全流通解决的则是整个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和股东之间的法律公平问题,全流通是纲,国家股减持是目,纲举才能目张。

“管涌”蛀堤

“与国际规范化对接,把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堤’炸掉”,目前这样的方案似乎已经被否决,按刘纪鹏的说法是“护堤成功”。然而敏感的他又注意到这背后潜藏的危险,“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的堤坝,目前是守住了,没被强行‘炸’开,可是现在这个堤坝上又出现了四个‘管涌’,在暗暗侵蚀这个堤坝。”

被刘纪鹏认为是蛀堤“管涌”的有四类情况,一是非流通股向外商协议转让;二是所谓的MBO,即上市公司经营者买走非流通股;三是私营企业买国家股;四是私人购买非流通股。他将其称之为悄悄进行的“推倒重来”,是不公平的市场化。

刘纪鹏指出,当国家股减持引发出股份全流通后,由于流通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并引发财富的重新分配,这就牵动了各方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国有股终止在二级市场减持后,竟有100多家私营企业和几十家上市公司的经营者阶层加速以托管和MBO的形式受让非流通的国家股,甚至国外有专门的投资机构致力于收购中国的非流通股。

此外,国家股在场外向私营企业、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外商转让还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未解决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非规范化的痼疾,将会导致转让过程中,国家股和国家法人股的持股主体从代表国家的各级单位转到了民营企业、私人和外商的多元主体手中,而这无疑会对过去政府承诺的全流通时会对流通股股东给予补偿设置障碍,增加不确定性;其次,这种转让不仅并未使国家得到比在资本市场上用缩股等补偿方式转让给流通股股东更高的收入,而且转让过程灰色、不透明,容易产生腐败行为;再次,国家没有多得到好处,也没有让应该获得补偿的6000万股民受益,而且使得非流通股与可流通股“软性并轨”希望渺茫。

刘纪鹏提出,国家股的减持应该纳入股份全流通的大背景中来考虑,必须在给流通股股东合理补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股、法人股在资本市场中的转让和流通,以让流通股股东分享在非流通股可流通时产生的价差收益——这块“肥肉”,或者说是中国股市最后一块“蛋糕”。

标签:;  ;  ;  ;  

中国的证券市场仍然有吸引力吗?_刘纪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