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性论文_鲁萍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云南 保山 678000)

【摘要】目的:探究对妇科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纳入77例自2017年2月至2017年11月间在我院妇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对比组和探究组,对比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探究组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结果:对比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2.9±2.3)天,探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为(7.4±2.3)天,2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9.2913,P=0.0198)。对比组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15.79%,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42%,探究组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5.13%,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13%,2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率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关键词】护理干预;妇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2-0313-02

作为术后具有较高发生率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以及胀痛等,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容易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病情严重者还会引发急性肺栓塞[1],因此,加强护理干预对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专就妇科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进行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纳入77例自2017年2月至2017年11月间在我院妇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存在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血栓性疾病史、交流障碍的患者均排除本次研究。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对比组和探究组,对比组38例患者年龄32至69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8.9±5.7)岁,探究组39例患者年龄31至65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7.4±5.3)岁,对比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比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探究组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认知干预 积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向患者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同时告知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各种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配合积极性。同时向患者与其家属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宣传,可通过宣传手册、图片、视频等形式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高危因素、发生原因、危害性、主要临床表现等,同时告知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预防措施和办法,使患者明确采取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配合度[2]。

1.2.2风险评估 手术进行前应用Wells静脉血栓栓塞症评分表评估患者罹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与风险并进行分级。指导低度风险患者加强术后早期活动,中度风险患者术中即需穿着弹力袜,同时配合术后早期活动,高度风险患者同时还需要配合应用抗凝药物[3]。

1.2.3术后护理干预 术后对患者双下肢进行按摩,指导患者家属下肢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按摩手法,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足踝运动以及肢体被动屈伸运动。术后6小时即可指导患者进行抬腿、踝关节旋转、背屈、趾屈、左右膝外翻、下肢屈伸等活动。

1.3 观察项目

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下肢胀疼痛发生情况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的软件为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通过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通过x-±s表示,应用t进行组间比较,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

对比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2.9±2.3)天,探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为(7.4±2.3)天,2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9.2913,P=0.0198)。

2.2 比较2组患者血栓发生情况

对比组术后6例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15.79%,7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42%,探究组术后2例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5.13%,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13%,2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率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比较2组患者血栓发生情况

 

3.讨论

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为患者深静脉内出现血液不正常凝结现象,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因素为手术治疗造成患者出现脱水、失血等现象,造成血液浓缩并使得红细胞相对增加,此外,手术治疗还会增加血小板并增强且黏附性。术后患者出现静脉扩张现象,损伤静脉壁,受麻醉的影响,患者血管张力发生变化并造成血管内膜破裂引发血小板聚集并导致大量活性物质被释放从而导致患者血小板聚集以及附着加重。

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部位为盆腹部,患者小腿下垂时间较长,容易对静脉血液回流造成影响,疼痛等导致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滞后,造成下肢静脉回流发生瘀滞现象,因此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几率较高。对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重视程度并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有效抑制该病发生率。

此次研究中,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住院时间为(12.9±2.3)天,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15.79%,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42%,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患者住院时间为(7.4±2.3)天,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5.13%,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13%,2组患者各观察项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抑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其身心压力。

【参考文献】

[1]李宏伟.阶段性护理干预模式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2014,(16):1989-1991.

[2]林素琴,林剑芳,洪飞.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36-137.

[3]何翠琴,陈新萍.基于Aurar量表的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2):113-115.

论文作者:鲁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3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性论文_鲁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