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日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2005年是中日建交以来双边政治关系进入冰点的一年。其主要表现有两个:一是两国国民情绪对立空前严重。中国发生反日游行示威,两国国民互不喜欢程度增强。二是由于日本首相小泉连续5年参拜靖国神社,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导致中日两国高层互访中断。
(一)“政治冷”波及“经济热”
不断恶化的中日政治关系开始对两国的经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是:中日双边贸易额在绝对数仍呈升势的同时,相对数有所下降。2003年前,日本连续11年一直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但这一地位在2004年发生变化,中国与欧盟和美国的贸易额都超过了日本。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绝对数额位于前列的同时,日资占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也曾呈相对下降势头。2004年,尽管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达54.5亿美元,比2003年的50.5亿美元增长了9.1%,但同期韩国对华投资同比增长了39.2%,达到62.5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对华投资。
日本对华经济援助一度出现“冻结”态势。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中,日元贷款作为中日资金合作的主渠道,不仅数额从2000年以来逐年下降,甚至持续20余年的日元贷款一度“冻结”,而且日方对最终结束日元贷款的期限基本设定了时间表。
(二)多边竞争日趋明显
中日两国在能源及多边领域的争夺与竞争加剧。在俄罗斯,“安大线”输油管道曾因日本介入而搁浅。在非洲,中国的石油公司同有关产油国的合作取得进展,尤其是在中石油与苏丹能矿部签订了富拉—喀土穆石油管道项目、喀土穆炼油厂扩建项目和组建中苏物探合资公司等3项正式协议后,日本政府积极鼓励日本石油企业进军非洲,同中国公司展开竞争。为了给本国企业创造有利的竞争环境,小泉首相公开声称,将在今后5年无偿向非洲提供总额10亿美元的援助,并承诺放弃对非洲贫困国家约30亿美元的债权。在伊朗,在里海,在中亚,目前世界上凡是有石油的地方,基本都会有日本公司与中国公司争夺的影子。原料市场也是如此。2005年初,日本与巴西就年度铁矿石价格达成协议后,中国企业不得不以超过上年 72%的价格进口该产品,造成中国钢铁成本大幅上涨。在东亚区域合作问题上,日本极力主张拉区域外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加入,急于扩大合作态势良好的“10+3”框架,以平衡中国在现有东亚区域合作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本来进展较为顺利的东亚合作进程趋于复杂。
(三)解决东海争端进展缓慢
中日关于东海专属经济区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分歧在于划线原则不同。中国主张“大陆架原则”,而日本则主张“中间线原则”。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据此,向东一直延至冲绳海槽的东海海域是天然属于中国。而日本则认为,因中日两国之间海域不足400海里,如果按照200海里的规定,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叠的,所以日中专属经济区的界限应该采用等距离线或“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一年来,尽管双方工作层谈判已进行多次,但双方在合作方面基本没有取得进展。
二
中日关系恶化固然有其历史和内外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原因,但日本社会右倾化趋势和小泉首相在“参拜”问题上坚持错误立场是两国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一)日本国家战略转变与“国家主义”上升
战后,日本经济实现了持续20年以上的高增长,创造了“日本世界第一”的经济奇迹。到 1987年人均GNP已高达20177.5美元,首次超过美国(美国为18696.6美元),跃居世界各国之首。日本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随着经济实力猛增和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本的国家战略开始从实现经济大国的目标向追求政治大国的方向转变。
大和民族本来就是民族意识极强的民族,在国力腾飞和国家战略转变的背景下,日本国内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不断上升,加上二战以后日本对其侵略历史清算不力,致使国内右翼势力甚至是少数军国主义残余势力有所抬头。在他们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日本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半个世纪,军国主义给日本带来的历史“黑锅”不应再背,“道歉外交”应该结束,日本应当作为“普通国家”堂堂正正地进入国际社会,“尽早从小国外交政策转变为大国外交”,发挥与经济实力相适应的作用。
(二)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
冷战结束以后,前苏联作为日本主要战略对手和对日本安全的主要威胁随其解体而消除。而中国在战略上和安全上作为日本对付前苏联的借重力量的作用明显下降甚至不复存在。相反,在日本周边,作为“共产圈”国家的中国,与日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凸现,同时两国存在领土争端和历史认知分歧,尤其是日本对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强劲增长和国力不断壮大心存疑虑,有人甚至把中国看成是对日本的“威胁”。这些导致日本政府对华政策趋硬和对华遏制上升。
(三)中日之间实力对比变化使日预感其东亚地位面临挑战
中国经济经过20余年的高增长实力明显上升,并与国际经济的融入度不断加深,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大有赶超日本经济之势。这一实力对比的剧烈变化,让自1867年“明治维新”以来始终处于亚洲领先地位的日本缺乏思想准备,日本决策层和普通公众很难接受。这种复杂心态导致日本的对华政策表现出空前的矛盾性。日本当权者既看重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希望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获得实惠,又对中国的发展心存疑惧,担心中国的崛起将威胁到它在亚洲乃至世界的既有地位和利益。因而,在某些领域中,遏制中国发展成为其重要的政策选择。
(四)日本与美国强化战略同盟关系的负面效应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日本外交是建立在从属美国外交基础之上的外交。小泉政府不仅在阿富汗战争、美国进攻伊拉克等问题上对美有求必应,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也有相当的呼应。美国在冷战之后把防止出现另一个像前苏联那样的强大对手作为其全球战略的目标,把中国视为将来可能挑战其世界“独超”和霸主地位的主要潜在对手之一,坚持对华推行防范、遏制政策。小泉政府从这一思路出发,积极支持和呼应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日美强化安全同盟关系明显有针对中国的一面,尤其是将其安保范围扩大到台海地区更加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日本还紧跟美国反对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售,阻挠以色列和乌克兰等国向中国出售军备。小泉内阁在涉及中国重大战略利益问题上一再同中国采取非合作立场甚至为难中国是造成中日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
三
总体看来,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日本外交总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未来的中日关系将出现如下趋势和特点:
第一,政治僵局难以化解。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社会出现了右倾化倾向。这种右倾化不管在老一代还是新一代政治家中均有所存在。但年轻的一代右倾化与传统的右倾化有差别,过去的右倾化主要表现在崇拜天皇的国粹主义,而现在右倾化更加强调自己主张和目的,其代表性观点是日本要成为一个普通的国家。要成为普通国家就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就要修改宪法。这种理念要求日本对外政策的独立性和强硬性。 90年代以来,日本努力争当政治大国,认为东京审判的结果有损于日本“政治大国”的形象,开始变本加厉地攻击东京审判,使否定东京审判的思潮充斥到了政治、思想、学术、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目前在日本国内,对于否定历史、美化战争的言行尚有一定社会基础。这势必影响日本的政治走向和领导人的历史观。
第二,经济关系稳中有升。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对日经济依赖有所减弱,但日本仍将是中国的主要经贸伙伴之一,而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将继续加深。这将制约中日之间的“政治冷”对“经济热”的负面影响,双方经济关系仍将向前发展。首先,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是日本经济恢复增长的重要外部力量。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所以在2003年中期止跌回升,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原因就是对华出口大幅度增长,即日本称之为中国“特需”的强劲拉动。
其次,中国仍将是日本外移战略的重要场所。将生产据点转向海外是“广场协议”以后日本实行的旨在促进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这一战略不仅为本国经济恢复活力提供了外部支持,也为日本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空间。
再次,对日本来说,中日贸易具有转嫁日美贸易摩擦的独特作用。在中日贸易中,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为生产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而中国对日的出口主要是制成品。这种组装加工型贸易结构不仅有利于日本发挥产业结构的高端优势,更有利于缓解日本对外经贸摩擦。
第三,地区合作分歧尚存。随着东亚地区国家经济的不断崛起和东亚区域内贸易依存度的不断上升,日本开始意识到东亚经济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深知与东亚国家的经济依存关系对日本自身发展极端重要。然而近年来中国在“10+3”框架下的东亚区域合作中发挥愈益重要的作用,日本对“10+3”框架的东亚区域合作开始从积极推动变为消极怠工,其主要担心中国在其中的作用过大。日本极力主张在“10+3”之外另加澳、新和印度三国,其主要意图是借助这些与日本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以制衡中国。
第四,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中日两国近年来在能源领域的竞争比较激烈,但两国在这一领域存在着许多互补性,存在着加强合作的必要和可能。其一,中日两国东海大陆架争端的实质是领土争端,目前表现突出的是对海洋资源尤其是能源的争端。两国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议可能长期存在下去。但搁置争议、共同合作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东海能源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也是两国的明智选择。其二,日本是节能技术强国,中国对此需求强烈。从石油、天然气能源不可再生的特性,发展节能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均是中日两国共同面对的紧迫课题。两国在石油、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节能等领域存在合作空间。其三,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其煤炭进口约占世界煤炭贸易量的1/4,中国是产煤大国,也是日本最重要的煤炭供应国之一。其四,天然气、核能等是最重要的“替代能源”。日本核电设备制造技术也堪称世界一流。中国已有的核电站中就引进了日本的设备和技术。今后中日在核电开发、核电安全、核燃料处理等方面有着更大的合作空间。在当今世界石油市场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日在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节能等领域开展合作是两国战略利益之所在,也将逐渐成为两国之共识,前景是广阔的。
总体看来,和睦相处,互利合作,永不再战,不仅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东亚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根本需要。为实现两国的根本利益和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中日双方都应珍惜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努力确保其长期稳定发展。
标签: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东海问题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日本政治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中日文化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