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明[1]2013年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51年世界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美国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建立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就成为世界尖端技术的代表。特别是第叁次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使得高新技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被广泛运用,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为此,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世界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创建。自1986年北京中关村高新区建立以来,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重要基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本文首先对高新区相关的概念做了界定,梳理了国内外高新区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理论,发现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机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个因素所决定的。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做了理论推演,认为高新区的发展主要由“市场、企业、风险投资、孵化器、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六个要素决定的,基于这个理论推理,本文构建了结构方程,利用AMOS7.0软件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结果发现六元要素与高新区的发展相关性较高,结构方程的适配性、效度、信度的拟合十分完美,这验证了该理论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高新区发展动力机制的同时,还对高新区的区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做了详细的研究和交待,并建立本文研究所需要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新区的评价,分为叁个层面,宏观层面上,对全国56个高新区做了综合评价,探讨了上海张江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排名位置,及国家高新区的分布情况;中观层面上,以上海张江高新区内部六园区为例,探讨了张江高新区总体水平和影响因素;在微观层面上,探讨了近5年张江高新区环境发展水平及对高新区的影响情况。在对高新区做评价时,利用了多种方法(如ArcGis10.0空间分布研究、系统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等),结合六元要素理论,分析了上海张江高新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全文共分为七章,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前四章属于理论,第五章、第六章是实证和对策部分;最后一章,把本文研究的相关结论做了归纳,并指出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展望。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本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做了交待,让研究变的更加清晰。第二章,主要涉及到相关概念的界定、高新区发展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等方面。概念界定包涵了“高技术、新技术、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内涵。文献综述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对高新区发展的一些相关研究,这为本文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在相关理论研究上,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地理学视角、创新理论视角、产业经济学视角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涉及到高新区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主要研究了国内外高新区的历史沿革,探讨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空间布局原因,以及国内外高新区评价机制,并对本论文涉及到的高新区评价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六元要素”是高新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六元要素的构建过程中,明确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章的核心是六元要素对高新区发展的动力推演,通过每个要素的具体分析,充分体现出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风险投资、市场、孵化器等六个要素。第五章,本章主要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检验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区发展的推动情况,表明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区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判别出六要素与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性大小,并且相关数据通过了适配指标、信度、效度等检验。第六章,本章以张江高新区为例,在宏观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情况;在中观上,探讨了张江高新区内部六园区的发展情况;在微观上,研究了环境因素对张江高新区的发展影响情况。最后结合六元理论探讨了张江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和建议。第七章,总结了本论文相关结论,并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研究的方向。
刘永彪[2]2006年在《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文中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即使把1985年7月成立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区算做中国第一家高新区,至今也仅有短短20年的历史。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高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愈发变得突出,正在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和中国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区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兴衰。 高新区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对它的研究当属于多学科的研究范畴。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都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然而,从中共党史的角度对高新区进行研究的论文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高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定量分析、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高新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当前高新区发展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高新区下一步发展的具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论文正文部分除导论外,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提出问题。论文首先指出高新区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并对有关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高新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对国内外高新区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回顾,介绍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论文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内领导人关于发展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的论述,接下来回顾了高新区研究的相关主流理论,最后引出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 第二章着重分析创办高新区的历史背景。逐次研究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发展动因、发展模式以及高新区发展的成功案例,从中得出对中国高新区发展的
李拓晨[3]2007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主要大国都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21世纪保持强国优势的法宝,由此引发的企业间市场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发展环境竞争空前激烈。这种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形式,内容,手段和方法等都较传统产业竞争赋予了更多的新内涵,争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甚至超出了国际间的政治竞争和军事竞争。培育和提升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大国所普遍关注的战略性课题。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促使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正确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其发展前景,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论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二十年的发展数据资料,依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论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差别,在对既有竞争力理论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演化规律;论文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历史演进阶段、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状况等多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进行了阐述与评价,确定了不同高开区的发展政策;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制约因素,包括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国际化程度、风险投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及产业政策等;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从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两个视角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利用1999-2004六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指标数据,运用灰色理论构建高科技产业的预测模型,并结合科技贡献率预测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把预测的数据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际发展的2005年、2006年、2007年数据相对照,验证了模型的科学适用性,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比较,指出了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的不足;论文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调整、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科学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利用风险投资对策等措施,从而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张剑光[4]2007年在《高新区战略联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91年国家作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战略决策以来,高新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等方面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在国家一系列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的促进下,全国各地的高新区为了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纷纷寻求与其他高新区的合作,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基于此,本文明确提出了高新区战略联盟这一概念。本文主要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从定义、特征、分类,竞争优势,形成动因和理论解释介绍了战略联盟理论。第二部分界定了高新区战略联盟的概念,并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两方面分析了我国高新区战略联盟的可行性。理论依据包括比较优势理论、资源赋予理论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现实条件包括优势互补和国家宏观战略支持。接着在对收集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新区战略联盟所采用的一些模式:东西部联盟、省内联盟和国内外联盟,两方联盟和多方联盟,信息联盟、技术联盟、人才联盟、项目联盟、市场联盟、招商联盟、融资联盟、宣传联盟和政策联盟,实体联盟和虚拟联盟。第叁部分分别从合作机制、信息交换机制、行为约束及评价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六个方面讨论了高新区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其中,用博弈论分析了合作机制,在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机制中,首先构建了高新区战略联盟成员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联盟成员的选择进行了实际运用。第四部分分析了中部六省高新区战略联盟的背景、必要性及可能性,最后为推动中部六省高新区战略联盟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五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与不足,提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本文运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说明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全国各地高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陈思思[5]2014年在《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文中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才能使西部摆脱资源、环境状况的限制,实现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因此,研究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西部地区经济未来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遵循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生态学及产业布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入剖析了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较好,但仍然存在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基于区域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人力资源、科技投融资、交通信息流和产业政策在对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组织形态主要是以两条高新技术产业带(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成-绵-渝高新技术产业带)、重点城市(西安、成都、重庆)和重点园区相结合的模式。本论文借鉴生态学原理建立了一个高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直观深刻的反映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物质交换。运用信息熵分析法和园区指标体系设计,定量分析出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对西部地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
佚名[6]199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发展我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决议》文中指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自治区副主席吴恒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所作的《关于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近几年来,我区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实施区党委提出的"科教兴桂"战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桂林、南宁、柳州叁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我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经济总量,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快我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对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和自治区党委"叁大战略、六大突破"的重大决策,培育新
佚名[7]2013年在《开发区动态》文中研究表明南京高新区12个北斗产业项目入驻在2013年南京科技创业创新与重大项目洽谈会上,总投资51亿元人民币的12个北斗产业相关项目集中签约入驻南京高新区。总参测绘导航局、江苏省经信委、南京市政府叁方签署《军民融合共推北斗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以南京高新区北斗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以军民融合、军民共享方式共建国家卫星导航应用(江苏)产业基地,共推北斗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此举标志着南京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布局的北斗产业基地。此次集中签约入驻高新区卫星应用产业基地的12个北斗项目,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寰卫星导航通信有限公司、南京北斗时代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及有关北斗运营服务、金融服务项目等。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用3~5年时间打造卫星应用产业高端集聚区,力争成为全国最大的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及卫星遥感应用产业园区。(《都市快报》)
刘军[8]2007年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生态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据科技部统计资料,我国每年约有叁万项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其中真正能够转化为产品的只有20%,而真正能够产业化的仅为5%。所以,如何真正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产业化率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有了相当发展,但国民经济结构的构成中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渐丧失,只有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为传统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再次,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如何制定相关政策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需要深入、全面研究的课题。从产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核心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不仅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制定发展、竞争战略规划意义重大,同时对于各级政府、高新区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本文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系统论、演化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环境创新等问题,从产业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研究按照下面的思路展开:1.通过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并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多纬度、多视角的分析,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生态分析奠定了基础。2.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质上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本文从生态系统演化的角度,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进化与发展。3.在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中,产业生命系统与产业生命支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化是高新技术产业生命系统的一个演化过程。本文在充分把握高新技术产业化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两种路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进行了系统研究。4.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是分层次的,从全球产业生态系统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再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企业孵化器。考虑到本人多年来在高新区工作的经历和对高新区运转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深入了解,本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系统为切入点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了剖析。5.从实证的角度,对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针对上述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进行了详细描述,对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第二章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复杂性和运行机理。并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多纬度、多视角的分析,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生态分析提供基础。第叁章依据生态系统进化原理,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演化。主要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演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进化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高新技术生态系统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这种动态发展不仅体现在生态系统是一个有限的生命体,必须经历开拓、扩展、领导和自我更新或灭亡等四个过程,还表现在随着技术进步、经济环境改变和成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使整个系统不断变化,包括成员的不断更迭和地位的变化等,这种变化有可能使系统更为稳固、强大,也有可能使系统走向衰亡。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演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层次演化。第四章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态演化机制,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两种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化从本质上讲是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动态发展和演化的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化有两种形式:第一,一个高新技术生态系统从初步萌芽,经历不断成长,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最后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两种发展路径来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及传统产业高技术化。两种路径都可以通过生态系统进化理论来指导对它们的探讨。第二,在一个已经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中,新的价值链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向更高级或新的方向发展演化过程。第五章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微观载体——高新区,并利用聚类及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方法对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分析,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投资、需求创造、供给创造等方面提出了政府行为的环境创新举措。第六章以太原高新区为例,利用多元回归等方法对太原高新区的两个发展阶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环境创新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第七章是对本文的总结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主要创新:1.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构建从生态学、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产业经济、战略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全面、系统的考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问题。在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2.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技术要素运行机理研究深入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技术要素的地位、特点,并通过自然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对比,研究了技术要素的运行机理,包括:①层级关系、生态位、演进与技术链条、技术生态位、技术创新;②集群稳定、生态位与技术选择;③共生、协同进化与技术协作;④系统性、演进与制度、技术、资金的耦合等。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技术战略、策略制定和选择提供了的理论支持。3.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形成机制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个体进化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演化的重要基础力量。本文提出企业进化的动力就是要追求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基础上,基于广义资源的概念,研究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企业资源状况改善的过程,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创新,即持续不断地改善企业的资源状况。创新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当时的选择空间、创新过程的周期、创新的成本、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在企业内部及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分配,以及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4.高新技术产业化路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从本质上讲是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动态发展和演化的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化有两种形式:第一,一个高新技术生态系统从初步萌芽,经历不断成长,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最后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两种发展路径来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及传统产业高技术化。两种路径都可以通过生态系统进化理论来指导对它们的探讨。第二,在一个已经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中,新的价值链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向更高级或新的方向发展演化过程。5.传统产业高技术新化的生态运行机理理论研究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路径之一。本文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互动与融合的运行机理,提出了传统产业高技术化的模式与路径。6.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状况及战略的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阶段及环境的定性分析,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发展阶段及发展类型进行了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这些高新区的环境政策、经济效益、发展潜力、创新能力、企业效率等方面更详细分析了高新区的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太原高新区为例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原则、太原高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太原高新区环境创新等角度,构建了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
马茜[9]2012年在《CAFTA框架下桂林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化能力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通过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阶段。要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关键是要提升我国第二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提升我国第二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提高其国际化能力,最终要提升我国第二产业企业国际化能力,关键是要靠一批具有强大国际化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进行支撑与带动发展。中国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与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企业发展历史之短很难让其国际化有经验之谈。很多高新企业不仅在管理方法上滞后很多,技术更新上也停留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已有10多年发展历史的桂林高新区是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中的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在带动广西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伴随着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正式建立,中国与东盟之间经济合作的加深,以及全国各地一大批有影响的大项目和大企业先后进驻桂林高新区,都为园区进一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论文从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化能力形成的角度出发,研究和解决桂林高新技术企业在CAFTA中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与大好机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走向国际化这一道路的基本问题。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分析了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研究现状,并对桂林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动因及条件进行了多方面分析,探讨了企业国际化能力必须具备的成熟条件及各个阶段的战略和应对问题。本研究尝试性地做出了CAFTA框架下桂林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能力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提升桂林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能力的主要对策及建议,以此来帮助桂林高新区企业对未来国际化发展进行更远更深层次地展望。研究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化能力体系构建始终需要从企业的战略管理为基础入手,在基于能力视角的同时,把握资源、绩效、政策与社会网络多种构建途径的统一结合,并逐步分阶段性地建立及改造国际化经营的学习组织与企业文化。企业国际化是近30年来才被跨国公司看作是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在于论述初步形成规模的桂林高新区如何借助于刚建立不久的CAFTA带来的关税下降为边境贸易提供的发展空间,形成桂林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能力的提升,供以想要促进国际化发展水平为目标的高新技术企业参考和借鉴。
王健[10]2007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直接影响着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及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则是保持发展活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良好作用的保证。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能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关键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论文从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在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论文最后根据国外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并针对阻碍产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从政府职能、政策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支撑环境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D]. 张新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 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D]. 刘永彪. 中共中央党校. 2006
[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李拓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4]. 高新区战略联盟研究[D]. 张剑光.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5]. 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D]. 陈思思.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6].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发展我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决议[J]. 佚名. 广西政报. 1999
[7]. 开发区动态[J]. 佚名.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3
[8]. 高新技术产业化生态机理研究[D]. 刘军. 山西大学. 2007
[9]. CAFTA框架下桂林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化能力发展战略研究[D]. 马茜.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10].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 王健.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