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一种幸存的宗教_太平经论文

道教是求生的宗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宗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与死是人生的首要问题。宗教,无论是自然宗教还是人为宗教,都以此为其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综观世界各地的宗教,有以生为罪恶,有以生为苦难,有以生为虚幻。说法虽然各异,但有一点相同:以为人的幸福不在世间,而在那死后的天国净土。中国的道教则不然。它以生为天地之大德,以人之长生为大乐。探索道教的这一特点,对于理解道教、理解汉族,进一步认识宗教的生死观,都是十分必要的。

人由动物进化而来,而又高出于动物,具有许多动物所不具备的性能。人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同肉体的关系,意识到随着肉体由生而死,生命也就从有至无。对于生与死的这种意识,促使人类热爱生命,关注人生的价值,思考生命及其本质,千方百计地延年益寿。求生的另一面,是对死的畏惧与恐怖,及至有“好死不似恶活”之说。由于种种原因,人世间存在着生不如死的状况。反思于此,在意识上产生厌世的心理与学说,好些宗教便因此而对人生取否定态度。道教也有见于世之溷浊。但它更看到生的美好,希望人的生命无有止息。推己及物,认为贪生是天地万物的共性,能使人具有良好的品性:“天者,大贪寿常生也。仙人亦贪寿、亦贪生。贪生者不敢为非,各为身计也。”(《太平经合校》卷五十六至六十四阙题一)

人有梦境,在梦中出现自己和他人,见到已死的亲戚故旧。原始人不能理解这一睡眠时的生理现象。他们在历经梦的困扰后,认为这是人与物的灵魂的活动。在他们看来,凡是人与物都由形体与灵魂组合而成。其形体部分有生有死,而灵魂则是永存的。既然灵魂在形体死后继续存在,他们就不能想象其还会死亡。原始人的灵魂不死观念至今仍为不少人所信奉。然而,人并不因为灵魂长存而轻忽有死的肉体。彼岸世界的幸福而贱视人世。除少数人向往死亡,一般人都重生恋世。

随着人对世界与自身认识的进步,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春秋后期的老子已不相信有游离于形体之外的灵魂存在。《道德经》第十三章说:“吾所以有大患,在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我患之有无决定于我身之有无,我即我身,我身即我,不存在身外之灵魂。老子也就否定灵魂,仅以形体来理解人的生命。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人世间所遭到的磨难与忧患。但他与创立佛教的印度人悉达多不同,不曾因此而追求无生。《道德经》充满对人世的关怀,对人生的眷恋,萌发“长生久视”(第五十九章)的愿望,并以天地为例,阐述“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七章),庄子继承老子之学,认为“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他对如何避死求生,作过更多的论述。

老子学派的“长生久视”之说,也为同时代的神仙家所提倡。神仙家热衷于此,企图通过自己的活动,使修道者迁化为神仙而实现幼想。他们世代相传汲汲于此,至汉武帝时形成一股信神仙求长生的社会思潮。神仙家的活动注重探讨方术而缺乏理论上的阐述。他们因自身不能独自完成理论建设,而吸取道家与阴阳家的学说,又博采墨家佛学之说,创立道教。原始道教奉老子为祖师,以《道德经》等为经典,据“长生久视”之论,述说“延年益寿,精学可得神仙”(《太平经钞》甲部)。

道教长生无死之说的起点是人有生死。他们认为死乃是包括人在内的有生命之物的必然归宿。《太平经》说:“夫物生者,皆有终尽。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太平经合校》卷九十《冤流灾求奇方诀》第一百三十一)由生而死的普遍规律,使“人在世间,日失一日,如牵牛羊以诣屠,每进一步,而去死转近。此譬虽丑,而实理也。”(《抱朴子内篇》卷一四《勤求》)进而认为贪生是万物的共性,即使是天与神仙也不例外。指出面对死亡的威胁,“世人皆知悦生而恶死”(陈致虚《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序》)。即使是儒家圣人周公、孔子也同常人一样“不乐速死”。他们与一般人的不同,仅在于不为死之将至而空忧。其所以如此,是认为“固不知免死之术,而空自焦愁,无益于事。故云乐天知命,故不忧耳,非不欲生也。”(《抱朴子内篇》卷一四《勤求》)

不空自焦愁,较之忧死无日虽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但在道教学者文人看来,仍是一种消极之见被动之举。他们认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当坐以待毙,而要为乐生而奋起,求得长生久视。《太平经》卷四十《乐生得天心法》第五十四提出“乐生最善”的命题:“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稍后于此的《老子想尔注》因此而将《老子》中的两处“王”字改为“生”字,以成其追求长生不死之宗旨。《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想尔注》将此处的二个“王”字改为“生”字,又加以注释说:“生,道之别体也。”又第十六章:“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此处的二个“王”字也被改作“生”字,分别注上“能行道公政,故长生也”;“能致长生,则副天也。”《太平经》是张角太平道的经典,《老子想尔注》是张陵五斗米道的经典。太平道与五斗米道都是东汉末年原始道教的主要道派,前者发动领导黄巾起义,后者由张陵之孙张鲁在汉中建立农民的理想政权。五斗米道绵延至今,就是现行的天师道、正一道。

追求长生,赢得个人生命的不朽,在道教中又有三派之别。一派是白日飞升或解形于尸,进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如《神仙传拾遗》说:“西王母降穆王之宫,相与升云而去”;张良死后棺中不见尸形衣冠,化而飞去“位为太玄童子,常从老君于太清之中。”另一派认为神仙世界和人间一样,上下等级森严,不愿升天而去,但求永乐人间久享人世之乐。白石先生“不肯修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不失人间之乐。”他在回答彭祖何不升天时说:“天上复能乐比人间乎?但莫使老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间。”(《太平广记·神仙传》卷七)第三派则要在天上久享人间之乐,宣扬成仙时连妻子家人鸡犬屋庐一起升天。《仙人唐公房碑》说:“须臾,有大风玄云来迎公房妻子。屋宅六畜,修然与之俱去。”(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一○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语的流行,反映长生不老而在天界永享人间之乐的成仙方式在古代汉族社会中的魅力。

求生,求长生,求与天地宇宙同久的幻想,使道教学者提出一套得以如此的理论,并加以身体力行。

首先,要敬重父母君师。道教认为“父母者,生之根也;群者,授荣尊之门也;师者,智之所出,有穷之业也。此三者,道德之门户也。父母,乃传天地阴阳祖统也;师者,乃观知天地之意,解凡事之结;君者,当承天地,顺阴阳,常务得其意,以理道为事。故此三者,性命之门户也。”(《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三至八十五阙题)道德与性命相一致,忠君、敬师、孝父母是得寿成仙的前提。三者之中,尤以孝道为最。“寿者,乃与天地同侪也;孝者,与天地同力也。”所以,“寿孝者,神灵所爱好也。不寿孝者,百祸所趋也。”(同上)“不孝而为道者,无一人得上天也,”(《太平经合校》卷一百十七《天咎四人辱道诫第二百八)先孝而后能寿仙的见解,使道教反对离家弃亲入山学道,而要求学道者在家“日守父母保妻子”(同上),待道成而去,最好是泽及家人,甚至鸡犬,举家成仙,百物与之俱飞。

其次,要舍弃名位财货:“财有害气,积则伤人,虽少犹累,而况多乎。以隋珠而弹千仞之雀,人犹笑之,况背道德、忽性命,而从非要,以自促伐者乎。夫以名位比道德,则名位假而贱,道德真而贵。能知贵贱,应须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曾慥《道枢》卷二《坐忘篇》上)名位财货务必弃去,是求道取长生成仙真的前提之一。

再次,善自保养,顺应自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引《道机》说:“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佚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要长寿者,当顺应四时化迁,“饮食以时调之,不多不少,是其自爱自养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二《经文部数所应诀》第一百六十七)人之生命,在道教看来是由形、精、神或形、神合成。“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上)神与形在生命中的作用都不可缺少,二者相为表里,互相依存。“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同上)为此,道教主张养生须从形神二方面着手。

最后,道教主张以种种方术内养形神,以神守形而致形全精复,实现长生成仙。道教长生不死说的方术众多,如存思、守一、导引、叶纳、胎息、服食、金丹、房中等等,恕不一一赘述。

总之,道教从“人之所贵者生”(司马承祯《坐忘论》)出发,提出“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于长生之方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四《勤求》)以实现人的长生不死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它是乐生、重生,求生,欲得长生的宗教。

道教长生不死说,以其哲学理论为基础。

道教是神仙家以方术为基础,吸取道家、阴阳家哲理,采纳儒家伦理,兼容墨佛等家的某些内容而形成的宗教,其哲学思想的基础是先秦两汉时期形成的气阴阳五行学说。还在道教形成时期,即被奉为经典的《道德经》,便以气阴阳阐述宇宙的演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其中的“一”为气,“二”为阴阳二气,三为二气的相互作用。认为物质性的道在恍惚变化中产生气,气分而为阴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有万物。就任何一个具体之物来说,它都含有阴阳,是二气相冲而和的产物。同时,创立道教的理论家又吸取邹衍学派的阴阳消息、五行生克等说,早期道教文献集结的《太平经》,“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范晔《后汉书·襄楷传》)

道教理论家揉合阴阳与道二家学说,提出自己的宇宙学说。他们认为包括人类及神仙在内的宇宙,以元气为本源经历一系列演变发展而成。道教各书所说略有不同,但大体一致。按《太平经》所说,万“物始于元气”(《太平经合校》卷六十七《六罪十治诀》一百三)元气恍惚自然无有形体,“洞冥无有分理”,而“内自有上下左右表里阴阳,具俱相持,而不分别。”(同上,卷一百十九《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第二百一十二)元气不缘道而生,“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同上,卷十八至三十四《守一明法》)元气化生万物的过程是:“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同上,卷七十三至八十五阙题[一])三体之外的“余气散备万物”(同上,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利尊上延命法》)。其过程大致为四时──五行──山川──万物。元气在生成万物之后并未消失,它包裹天地八方”(同上,卷四十《分解本末法》第五十三)。而由其生成的“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同上,卷四十八《三合相通诀》第六十五)虽然“悦”字带有感情色彩,但不足以影响天气的物质性。这是自原始社会以来,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与人一样具有精神性所造成的。这一点虽然错误且会导向唯心主义,但毕竟与精神产生物质之说有着根本区别。道教学者认为在气化的世界中,不仅元气恒在,由其产生的天地甚至金石因气常存而永生。人如果服气炼形,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气中,便能“却老年永延”。《黄庭经》说:“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

道教在论气化宇宙时,阐述人的生死形神。这一点也导致神仙长生说。他们认为“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太平经合校》佚文)精神由气而生,所以“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精神散,水绝鱼亡。”(同上,卷一百五十四至七十《还神邪自消法》)人生存时,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陶弘景《养生延命录》卷上)人死之后,原先组成他的形神能否再生,或者其精神能否转世,道教对此是否定的。《太平经》说:“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卷七十二《不用大言无效决》第一百一十)又说:“夫人死乃尽灭,尽成灰土,将不复见。今人居天地之间,从天地开辟以来,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今一死,乃终古穷天毕地,不得复见自名为人也,不复起行也。”(卷九十《冤流灾求奇方诀》第一百三十一)生命对于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而已,不存在再世重生的可能,再无享受自然景致与人生之乐的可能,使道教感到悲哀。这促使他们谋求延长人的生命。既然人之“身为神气之窟穴,神气若存,身康力健。”(孙思邈《存神炼气铭》)由此而认为人如果能永葆神气,就能长生不死。而“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同上)长生的要诀是守气于身,“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太平经》卷一五四至一七○《令人寿治平法》)

道教的长生不死观,与他们以人身比拟天地相关。道教认为“夫人生体,上禀乎天,下象乎地。”(《三天内解经》卷上)“人身法天象地,其血气之盈虚消息,悉与天地造化同途”(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卷二)因此,在道教学者看来,人身乃天地之具体而微,是一微型小天地。陈致虚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卷下说:“天地运度,以道用言,则人之身得天地正中之气,头像天,足像地。故曰:人生一小天地。”这种认识。使他们进一步将人体各器官组织与天地及其所属事物作类比:“人生皆含怀天气具乃出,头圆,像天;足方,地也;四肢,四时也;五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胜经,独圣人知之耳。”(《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第四十一)“是以首足象天地,血脉象江河,毛发象草木,嗔怒象雷电,两目状日月。”(《混俗颐生录·春时消息》)在此比拟中,天地一方长久永存,且以生生为其大德:“今天乃贵重传相生,故四时受天道教,传相生成,无有穷已也,以兴长凡物类。”(《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第二百八)“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抱朴子内篇》卷十四《勤求》)“生为天地之大德,德莫过于长生。”(《太清真经》,引自《太平御览》卷六六八《养生》)那末,其另一方的人也理当永世长存。道教学者认为确实如此。曾慥《道枢》卷三七《入药镜》上篇说:“天有三奇焉:日也、月也、星也。地有三奇焉:乙也、丙也、丁也。人有三奇焉:精也、气也、神也。天之璇玑、地之黄泉、人之荣卫,此三奇之志也。夫吾之三奇,不出于身,禀天地而运转,则与天地齐也。”臆想中的性能机制趋一,使他们得出如下结论:“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太平经合校》卷九十八《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第一百六十)“故寿者长生,与天同精。”(同上,卷七十三至八十五阙题[三])

道教长生说还与此相关,他们认为人神在宇宙中属于一个体系,都具有理物治事的功能作用。《太平经》将神与人之外的宇宙分为下列九个层次:元气──天──地──四时──五行──阴阳──山川──万物──草木之弱服者。但又认为“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灵宝毕洁》,引自陈致虚《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卷下)在他们看来,作为物之灵者的人,其在宇宙中的地位是:“一切万物,人最为贵。”(《妙真经》,引自《无上秘要》卷五);其在宇宙中的作用是:“助天生物也,助地养形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分别贫富法》第四十一)太平经又使人与神结合,组成一个神人系统;无形委气神人──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民者──奴婢。又将他们与元气及其所生化的宇宙万物相配,并作为宇宙万物的治理者出现。无形委气神人与元气相似,理元气;神人象天、理天;真人象地,理地;仙人象四时,理四时;道人象五行,理五行;圣人象阴阳,理阴阳;贤人象山川,理文书;民者象万物,理万物;奴婢象草木之弱服者,理财货。在这系统中,神被视为有个性人格职司的人,只是人的高级存在形态。上起无形委气神人,下至奴陴的区别,就等级而言是恒常无变的,但就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却是可以变迁的:奴婢学善能贤者,得为善人;善人好学不止,得成贤人;贤人,好学不止,次圣人;圣人学不止,成道人;道人学不止,成仙人;仙人学有止,成真人;真人学不止,成大神人;大神人学不止,成无形委气神人。“下学得上行”(《太平经合校》卷四十二《四行本末诀》第五十八)理论,泯除人与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使人通过好学修道成为仙人而长寿已是须理成章的事。

道教长生成仙的种种理论根据,虽然言之凿凿,但在实际上都不能成立,因为它混淆了不同层次物质的性质,抹煞了生命现象的特殊规律。然而,这种学说使他们致力于与疾病作斗争,探索长寿之道,对于人类年寿的延长确实作出过不少贡献。

道教是先民自我陶醉,为求得形体与精神长在所创立与发展的一种宗教。它对于长生的实现,并不认为是神的恩赐,而坚信“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西升经·我命章》)这一认识,除去其长生不死的虚幻一面,有利于延年益寿,从而促进生物、人体、医药、化学等学科知识的积累与发展,也使汉民族相对于其他民族不那么迷信神灵。

标签:;  ;  ;  ;  ;  ;  

道教是一种幸存的宗教_太平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