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东台市委党校,江苏 东台 224200
摘要 :1940年10月至1945年8月期间,新四军在抗击日寇的同时,在盐阜革命根据地围绕抗日斗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在我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阶段,回顾新四军在盐阜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背景,探讨其主要内容,总结其宝贵经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主题词:盐阜区 新四军 铁军精神 文化建设
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历史同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以及胜利的历史是紧密结合的。盐阜革命根据地作为抗战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文化建设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方面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受到了教育,鼓舞了军民的斗志,提高了军民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为根据地各项建设以及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的文化建设人才,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新四军在盐阜区文化建设的背景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坚持敌后抗日斗争,1937年10月江南八省红军和游击队在皖南改编为新四军,随后新四军挺进华中,开辟和建设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根据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指示,陈毅同志率领江南主力部队渡江北上,在海安成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对日伪的作战,并开辟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同年10月,在陈毅同志的指挥下苏北新四军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10月10日新四军东进部队与八路军黄克诚的南下部队在盐城东台白驹胜利会师,从而建立了苏北抗日根据地,苏北地区抗日斗争迎来了崭新局面。1941年1月7日皖南新四军军部及其直属部队遭到国民党军队袭击,7000多人牺牲、被俘,军长叶挺被扣,政委项英被杀,造成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以后,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刘少奇任政委,陈毅任代军长。3月把原苏北地区又划分为苏中和苏北两个抗日根据地,为更好的巩固抗日根据地,团结广大群众共同抗日,刘少奇、陈毅在指挥军事斗争的同时,为了配合政治、军事斗争,大力开展根据地的文化宣传与教育工作。苏北抗日根据地主要以盐阜区为中心,盐阜区所辖九县:阜宁、盐城、涟东、淮安、盐东、阜东、建阳、滨海、射阳。1941年以后,根据地在军部所在地盐城相继建立华中党校、华中抗大五分校、华中文化事业委员会、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和“文化村",苏北盐城因此成为了当时华中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革命斗争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一致对外,共同抗日。只有启发群众的觉悟,打破封建专制的老思想,积极宣传抗日,才能使群众自觉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去。因此,开展文艺宣传教育工作成为了当时苏北根据地的首要任务。从军队战士到普通群众,在1940年10月到1945年8月期间,盐阜区新四军积极开展文学、美术创作、音乐、戏剧演出等文艺活动,以其巨大的声势、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世人所瞩目。
二、新四军在盐阜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盐阜区文化建设的开展,得益于新四军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众多文化人才的积聚。根据地建立后, 新四军领导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发展,他们利用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与影响力, 积极号召和动员一批文化界人士和学者名流参加新四军, 投身抗战事业。与此同时, 上海、南京、杭州等一些大中城市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爱国华侨也冲破重重障碍, 汇集到此。在充分尊重、重视人才的基础上,新四军积极加强根据地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军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文化水准
新四军的前身是红军长征后留下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其主要成员是工农群众,许多人文化程度很低,即使是军中干部,有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更有一部分人一字不识。同时,盐阜根据地又地处偏僻农村,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教育事业一直不发达。当地原有的为数不多的小学,也由于时局混乱、经费无着落等原因而关门。中学、成人教育学校,更是一所也没有。农民中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0%以上,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根据地的文化建设首先从军队开始, 1938 年 2 月, 新四军教导队正式开学,参考已有的抗大办学模式,结合新四军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和管理。后经中央军委批准, 教导队扩建为教导总队。教导总队以抗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队训,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教育方针,部署和开展教学等相关工作。
由于新四军领导人的重视,全军上下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一时蔚然成风,战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由此得以不断提高。军民们有了文化就可以看报读书,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科学常识,进而可以破除封建迷信,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
通过开展以扫除愚昧、提高军民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文化教育工作, 使新四军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一支最有效、最文明的军事力量,也是一支文化水平最高、最有力的部队。
(二)创办报刊杂志,发挥舆论作用
1940 年 9月, 中共中央发出:“要把运输文化粮食看到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的指示,要求军队政治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宣传、出版、教育事业。
根据这一指示精神, 1941 年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后,即在华中局宣传部下设立了出版科。各根据地党委宣传部也设立了出版科, 负责领导、组织本地区的报刊出版、印刷与发行工作。盐阜根据地,在刘少奇、陈毅的直接领导下,先后创办了江淮日报、江淮文化、真理等报刊。
为了提高办报人员的素质, 新四军先后举办多期报刊工作人员训练班,学员结业后被分到各部队与边区各县,以加强和充实当地的办报力量。据统计, 新四军军部与各师、旅、团四级领导机关都出版了自己的报刊, 报刊总数约 150种。报刊种类多样,囊括了综合报刊、信息报、政治理论刊物、文艺报刊四类。报刊的内容包括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中央与新四军领导人讲话、新四军胜利消息与英勇战绩、边区政府法令文告、国际国内抗战形势等内容,同时还对新四军指战员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纪律教育等。
报刊杂志的创办,有力的推动了新四军抗战文化的发展,提高了部队战士和根据地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粉碎了日伪的奴化宣传和企图瓦解中国人民抗战意志的阴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新闻宣传的重要生力军,也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壮美的篇章。
3、繁荣文学艺术,丰富精神需求
新四军不仅在新闻报刊工作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文学艺术创作工作方面也是成绩斐然。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都具有军民所喜闻乐见的特点。新四军运用文学艺术的宣传形式,在盐阜区从事抗日宣传,既可以活跃军民的文化生活,鼓舞军民反侵略的勇气,又可以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新四军根据文学艺术的灵活性、多样性,注重各种艺术形式的巧妙运用,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精神需求。
例如在教唱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的同时,重视音乐创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四军军歌的创作就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它先由陈毅草拟歌词,叶挺、项英等多位领导参与讨论修改,最后由何士德谱曲教唱。据不完全统计,仅新四军创作的歌曲就有 500 多首。
为了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 1939年4月, 新四军剧社正式成立,剧社以皖南前线和大江南北敌后战场军民的英勇奋战为素材,先后创作了“一条扁担”、“夜袭奔牛车站”、“繁昌之战”等优秀剧目。这些剧目在根据地受到了军民的热情欢迎。
面向文化程度不同的战士与群众,出版画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新四军的艺术家们创作了众多的宣传画, 用木刻、漫画、水彩画、油画等形式, 把抗日救国的道理、新四军的战绩以及军民合作的场面画在墙上,刻在纸上, 直接以画面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为了鼓励文艺创作,新四军军部和各师部除了千方百计地创办印刷厂,出版报刊图书,给文化工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场地, 还开展文学创作评奖活动。在当时纷纭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新四军文化建设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使其起到了凝聚军心、唤起民众抗战热情的积极作用。
三、盐阜区新四军文化建设的时代启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于文化发展与传承不能数典忘祖,将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和精神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四军在盐阜区的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开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建设必须重视知识分子
新四军在盐阜区初创时期,人才异常缺乏,文化队伍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新四军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抗日。对于知识分子,不管他们是谁,他们来自哪里,都注意做到团结、尊重、支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更及时予以表彰。当时的盐阜区在物质条件上极其匮乏,可就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新四军仍然在生活上尽可能地给予知识分子以照顾,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组织他们进行政治学习和社会实践。
在当今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 要在政治上、工作上充分信任和支持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并努力为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二)文化建设必须把民族精神与人民有机结合起来
新四军在盐阜区开展的文化建设始终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他们关心、关注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群众文化的底蕴及其承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大量围绕百姓生活的作品。把民族精神通过人民熟悉的艺术形式渗透到人民的内心深处,以此焕发出他们参与战争、支援战争的热情与动力。
新四军文化建设的这一经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和借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特征,就是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树立人民群众至上的价值观,以人民群众的标准来衡量文化建设的成效,这是党在领导文化建设中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在文化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反之,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文化就不能被人民群众所喜爱,更谈不让文化创造的价值。
(三)文化建设形式、内容必须注重多样化
新四军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工农群众,他们虽不满于日军统治的现状, 但他们无法挖掘自身内在的巨大革命潜力。新四军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利用多样性的文化形式、内容把工农群众的苦情引发出来, 激活他们对日军占领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 新四军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性,并把这些多样性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创办报刊杂志、画报、话剧社等。这些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激发了人民群众潜伏于内心的反对日本侵略的愿望,并把这种无穷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有力地支援了新四军的抗日战争。
新四军在盐阜区开展的多种文化建设模式,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做到多样化。只有做到文化建设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才能真正开创“百花齐放”的局面,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提高文化品位,也才能使文化建设有效地支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就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与根本遵循。
文化建设作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四军在盐阜区所走过的文化建军之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其有益经验,服务当今的文化建设,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从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朱强娣《新四军文化工作在抗战中的作用》
2、陶余新《文化建设铸就新四军特质》
3、刘则先、刘小清《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散记 》
4、曹晋杰《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文艺》
5、徐 成《盐阜区新四军文艺活动研究》
作者:张碧玉、女、东台市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论文作者:张碧玉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文化建设论文; 文化论文; 人民群众论文; 苏北论文; 根据地论文; 华中论文; 军民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