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的师范教育体系大框架的奠基工程——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体系论文,框架论文,师范论文,全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使师范生一入校就能够持续不断地接受教师行为的训练和熏陶,使师范院校在职教师特有的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不断增强和升华,为构建新的师范教育体系大框架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师范教育改革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从教育实习改革入手,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开始找到了一把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
教育实习领域现状追源
教育实习,应该是师范院校培养学生向教师转化的重要过程,是联系中(小)学教学实际的基本途径,更是综合反映师范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社会转型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师范院校重理论知识传授轻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格局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学生们的实际执教能力提高不快,那种在毕业前夕进行的传统教育实习模式,不受社会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欢迎。教育实习中出现的形式化、走过场、弄虚作假的情况日趋严重,使教育实习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当数量的师范生毕业从教后,总要经过几年的教学不适应期——而这种教学不适应期,实质上就是个误人子弟的时期,妨碍其所教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单凭增加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课的时间,还不能凑效。这些年,各师范院校在教学改革中,都已经不约而同地调整了课程结构,减少了专业理论课时间,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然而,由于这些改革举措基本上是针对在校学生,广大在职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其意义所在,缺乏配合和参与。再加上这类课尤其是教师技能训练课的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而能够做这种指导工作的教师并不多。以少数教育理论和教法教师进行这种超大工作量的指导工作,广大教师却无动于衷,无能为力,这就势必会造成一种二难情况:要么仍然是以大班形式讲授,无力个别指导;要么只能是抽出一部分学生进行对比实验,难以大面积开展。其结果也只能使少部分学生受益,大部分学生依然得不到有效训练。
不同性质的专门人才应由不同性质的学校培养,这是由社会分工形成的社会定格,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然而,不同性质院校的教师虽然都应该具备相应的政治品格和当教师必须有的教育品格,但细分起来,正是由于不同性质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一样,因此,对教师教育品格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譬如,医科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相应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而且还必须要有会教学生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如果不能指导学生从事医疗实践,最多也只能是个优秀医生而不是医学院校的合格教师。所以,这就有一个对医科院校教师的社会认同问题。
师范院校的特色正是在于它的师范性。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归根结底也都是为了突出和实现其师范性。因此,通晓教育理论并具备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能力,就应该是作为师范院校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品格。
然而,有多少师范院校的教师真正具有这样的教育品格呢?
所以,那些只在师范院校开设又最能够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理论课和教学技能课,反而在师范院校也挤不进专业课的行列;
所以,身为师范院校的教师,可以不懂教育理论,不讲普通话,不写规范字,尤其是可以不会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却照样心安理得,泰然处之;
所以,那两个互为因果危害极大的认识误区,即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不是教育行为的示范者和指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而不是教育行为的见习者和受训者,就总是驱之不散,有很大市场;
面对这些极不正常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以这样的教师基础和心态构建的师范教育框架,怎么能不造成上面指出的二难局面呢?它再一次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任何旨在帮助学生成为专门人才的改革方案,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都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其它性质院校特别是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院校,正是有比较明确的教师认同标准,才使这些教师群体有能力把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化为示范和指导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比较自然地形成了造就专门人才的良好氛围。尽管这些院校在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还有许多文章要做,但是,相对而言,这些院校的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训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高,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也较强。师范院校正是在教师认同上没有科学严肃的标准,很难形成铸造未来教师的土壤环境和师范特色,所以,尽管也出台了不少教学改革方案,但师范生的实际从教能力还是不能有明显提高。
根源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也就呼之欲出。我们的《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和实践》,就是把完善在职教师的教育品格同培养学生从教能力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的改革课题。
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对教育实习的重新界定
教育实习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且,与其它理论课一门一门结业不同,它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最为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和教学实践等内容在内,并由此形成的大教育实习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大教育实习模式。这是我们建立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思路
1.新生入校每人即配发一套与本专业对口的中学教材(有些省市的师专已改为培养小学教师,应发小学教材),并分成若干教学实践小组,每组聘请一名指导教师。
2.开设一门“中(小)学教学模拟和实践课”(简称教学实践课)。该课贯穿学生在校的全过程,以教学技能的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等为主要内容,以教学实践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每周固定一个下午进行,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不同阶段的特点,在指导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完成大教育实习观规定的一系列教学技能训练内容。
3.利用寒暑假农村中小学放假时间短,高校放假时间长的时间差,在寒暑假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试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
(三)分阶段完成的训练任务
由于高师现行学制不一样,因此,本课题以五个子课题的形式,分别研究不同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技能训练任务。
1.强化一般教学技能训练研究课题
一般教学技能是相对于专业教学技能而言,是每个教师都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条件。包括书法、普通话和胆量等。这是新生入校后第一阶段的训练内容,主要是为后面几个阶段逐渐实现向教师转化做准备、打基础。
现在高师都开设书法课和普通话课。但是由于时数少习练不够,效果不理想。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课不是代替书法课和普通话课,而是另外增加了训练时间。
这一子课题有二个难点:
其一是普通话训练。在方言比较严重的地区推广普通话,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语言环境,形不成语言氛围。而以教学实践小组继续进行强化训练就是个好办法。
但是,由于一些指导教师的普通话不过关,不能以身示范,也很影响训练质量。
解决办法是,根据初学普通话最困难的是声调中的四声不准这个关键问题,让普通话教师把关于习练四声的基本要领整理出来,并把最容易出错的典型字词用正确的汉语拼音标出来,制成录像,师生以此为依据互教互学,相互指正。运作时还可以把普通话比较好的同学合理调整到各实践小组充当小老师。提高习练积极性,缩短习练时间。
教学实践小组是学生组织管理的基层单位,从实践小组抓起,就抓到了点子上。既解决了如何形成语言氛围这一老大难问题,也使指导教师有了学说的机会。
其二是练胆。胆怯是从教的最大障碍。它既是个心理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所以,在强化普通话训练的时候还要不失时机地再开设一门演讲课。
实践小组虽然是进行演讲锻炼的主阵地,然而,由于人数少气氛不够。受训者压力不大。如果能在大班范围讲,倒是场面大气氛足,但大班也有大班的问题,人太多,轮一遍周期太长,个人平均演练次数就会大为减少。总是听别人讲,时间长了,也会失去新鲜感。
解决办法是,小组和大班相结合。每隔几周,在小组演讲的基础上,每人精选出一个内容健康有意义的片断,限时2 分钟左右(根据大班人数),在大班轮流演讲。有条件的要制成录像放映,进行自我评价。
另外,教学系和团委也要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演讲比赛,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巩固演讲成果,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至于书法训练,实际上指导教师在组织训练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规范和提高了自己。同学老师双受益。
2.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研究课题
它在全程教育实习模式中是重头戏,时间最长。
该子课题要求每周的教学实践课,主要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和小组讲评等模拟教学实践。并录制学生的模拟教学片断,放映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录相。
难点:大部分教师在初当指导教师的时候,虽然自身已经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经验型指导方法总是过于笼统,不规范,很难切中要害。
解决办法是,(1 )教学动作技能分解训练:既然教学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特别是教学动作技能如教态、语言、板书、板画、演示和实验等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那么,这些教学动作技能就都是可以分解训练的。正像演员一招一式的舞台动作技能可以分解训练一样,把整个教学过程所要使用的动作技能先分解成单项动作技能,再把各单项动作技能细分成若干简单动作,然后对这些简单动作制定出既可以直接操作又有规范标准的训练计划。这些简单动作,操作性很强,容易示范也容易纠正,可以反复演练。因此,这样的训练内容不仅使同学一看便知,一学就会,熟能生巧,达到运用自如,而且也给那些原来对教学动作技能并不深知的指导教师,提供了在组织指导过程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在分解训练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教学动作技能连贯综合训练,可以同教学心智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2)教学心智技能训练
心智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譬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感知、理解、认识、记忆、想象、思维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属于心智技能。由于这种技能是教师知识水平、认识水平和智力的综合反映,所以比教学动作技能复杂得多,不能象教学动作技能那样,做机械性简单化分解,给训练带来了难度。
我们通过长时间的探索,发现教学案例训练法是一种好办法。
第一步,先由教育理论和教法教师筛选整理出若干典型案例(成功和不成功的教师教学片断)作示范,主要从教学心智技能的角度对其进行评析。如该教师是怎样分析、理解课文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他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讲授方法?还可以采用哪些教学方法?等等。让同学们先有一个感性认识。
第二步,学生(包括指导教师)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并尽可能评析归类。
第三步,每个学生详备精讲一节课文。
所谓详备,就是按照教学设计技能的要求,详细编写出规范教案,便于指导教师检查比较;
所谓精讲,就是经过反复演练,限时讲课20分钟。
讲完后,由学生综合评价,指导教师归纳总结,然后重写教案。
第四步,每组集体帮助几名学生修改讲稿,参加大班和年级讲课比赛。这个时期可以校团委为主组织“蜡烛的风采”系列活动与之配合。
3.寒暑假教育见习教育试实习研究课题
假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黄金时间。也是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教育见习和教育试实习,深入了解农村教育教学现状的黄金时间。
农村中小学寒暑假一般比较短(寒假是二周,暑假是一个月)高校比较长(寒假三周,暑假超过一个半月),这就有个时间差,如果能充分利用起来,确实是宝贵财富。
一般做法是,新生入校后的第一个寒假进行教育见习,其它的寒暑假进行教育试实习和教育调查。
所谓教育试实习,是相对于传统教育实习而言。具体做法是,在寒暑假,要求学生原则上回原中小学母校进行教学实习。由于学生离家近不存在吃住困难,这样既能够实现真登讲台实践的目的,也是一次向母校汇报并以身说法激励在校学生学习的好办法。
难点:
(1)城市中小学,农村高中开学时间一般和高校同步, 无时间差利用。
解决办法是:
a, 由学校统一组织城市学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试实习。
b,以“希望中(小)学”等形式, 以补课和提高中(小)学生素质为内容,到农村中小学无偿地办短期学校。
目前,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是个客观存在,特别是贫困地区更为严重。教师素质低、教学质量低有目共睹。无力开体、音、美课和英语课也严重影响着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团委利用暑假的社会实践时间,以希望中学的形式,以开设体、音、美课和补习英语为主要内容,借农村中学校舍独立无偿地办为期二周的短期学校(教学和管理都由我校学生承担),至今已连续七年,而且越办越红火。每到快结束时,我校学生和当地中学生都是依依不舍,哭得泪人似的。村民和路人都为之动容。他们回校后组织的报告会场场爆满,总是激励着下届学生苦练教学本领,争取下次能选上自己。省市县电视台记者跟踪采访并多次播放,影响很大。我们认为,对办班应该作具体分析。那种以创收和赶教学进度为目的的要坚决停办,但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师范院校学科齐全、学生知识面宽、热情高的诸多优势,鼓励和支持师范生利用假期到农村无偿办班(当然是有组织的)。特别是解决城市和本科师范生的假期教学实践问题。
(2)让农村学生假期利用时间差回中(小)学母校教学实践, 本来是种好办法,但是,现在社会风气不正,有些学生恰恰利用了母校人熟的条件,开假教学实践证明。
解决办法是,坚持回校后检查见习记录、见习日记和教案、教学日记以及见习班主任记录等,并在实践小组汇报交流;尤其是在见习和试实习的同时,还要求搜集整理教学案例。而且,凡在试实习阶段,必须要有自己的教学案例。这些做法,虽不能完全杜绝弄虚作假现象,但实践小组师生心中有数,比较好检查。而且,通过搜集整理教学案例特别是自己的教学案例,确实会使许多同学坚定从教信念。
4.模拟教学研究课题
模拟教学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我们的整个教学实践都可以叫模拟教学。这个子课题研究的模拟教学是从狭义上说的,即专指经过教学技能训练和教育见习教育试实习实践之后,进行的综合性教学训练过程。
那种缺乏教学实践基础的模拟教学,毕竟只是一种“模拟”。不管是模拟教师还是模拟学生,制造的总是一种虚拟的课堂气氛,缺少给中(小)学生上课和组织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受。而且,同学们当模拟学生时间一长也容易枯燥乏味,产生疲惫感。
但是,经过教学实践锻炼就不同,同学们已经反复进行过教学技能训练,甚至不止一次地到过中(小)学任教,亲自体验过真实的中(小)学教学,比较容易进入角色。课后的评价也更能切中要害。
难点:主要表现在自我满足和厌战情绪两个方面。
(1)有些同学自我感觉超出实际水平,浅尝辄止,不思进取;
(2)更多的同学不想听一般课, 尤其不愿意反复听内容相同的课。
解决办法:
(1)明确指出这是一种“高原现象”, 即爬山到一定高度会产生爬不动的意念,但是只要再坚持一下,就会达到新境界。鼓励向优秀冲刺;
(2)请优秀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优秀毕业生做报告;
(3)开展教学研究和教法研究。这是最好的理论滋养剂, 是营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氛围的关键。一定要做好。
另外,还必须制定出几条硬措施,如要求指导教师把好备课和试讲关,不过关不让上讲台;按教材的顺序分课,尽量杜绝重复课,这也等于都提前熟悉了一遍中(小)学教材;适应一些农村中(小)学需要一专多教教师的要求,组织各系相互模拟。如果能自由结合,效果会更好。
5.社会转型期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研究课题
师范生毕业前夕仍要到社会中学进行实战性质的教育实习。但现在教育实习难是普遍现象。内部原因是原来的师范教育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师范生从教能力不强所致。但是,现在社会中(小)学已不象文革前那样把接受实习生作为应尽的社会义务。再加上一些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食宿困难接受能力差,也都是造成实习难的重要原因。所以,如何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就是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办法是,利用师范生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已经提高了从教能力的实际,借鉴现代企业创名牌效应的成功经验,首先联系若干所规模较大,师资力量较强,又有一定影响的农村中学,再相应组建由各系学生混编的教育实习小分队,到这些学校顶岗实习。这样可以同时发挥两个群体优势,即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群体优势和混编教育实习小分队自身的群体优势。两种力量形成一股合力,产生相当好的实习效果。不仅这些学校欢迎并乐意继续接受实习生而成为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而且,其辐射力会影响到周边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他们对教育实习的习惯看法,愿意接受甚至主动登门预约来年的实习事宜。以我们学校为例,从1995年到1997年仅三年时间,已经同13个农村中学建立了这样的关系,而且是发展一个巩固一个,成功率达100%,而这种成功, 对在校的低年级学生鼓舞最大,使他们感受到了上好中(小)学教学模拟和实践课的重要性,形成良性循环。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教育实习模式把互惠互利原则建立在教学基础上,比较容易与实习学校沟通,还只是它所以能够成功的内在因素。如果中小学不把接受实习生作为应尽的社会义务仍然是普遍现象,师范院校再努力,也很难最后解决问题。现在,有些省市行政教育部门把是否是某师范院校的实习基地作为评选验收中小学示范学校的硬件之一,这个办法应该倡导推广。这样内外结合,要不了几年,就会彻底改变教育实习难的状况。
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推广价值
1.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建立了一套把中学教学搬进大学课堂,把专业知识传授同教学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系统进行准教师训练,帮助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的可行性方案。有效地克服了过去师范生毕业从教后的那段误人子弟的教学不适应期。
2.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能够改变教育理论在师范院校也不被重视的尴尬局面。
造成教育理论长期不受重视的原因很复杂,但根本原因还是出自于应试教育本身。
应试教育的核心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要实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目的,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填鸭式和题海战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很难派上用场。因此,“只要有相应知识,谁都能当教师”,甚至小学毕业教小学、中学毕业教中学的现象会在我国屡见不鲜。师范生从上小学到中学毕业都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会生成三尺讲台好登,不上师范院校也能当教师的潜在意识。而这种潜在意识又由于教育理论(尤其是教育学理论)知识老化、大而不当、指导性和实用性差进一步强化,终于造成教育理论现在的这种尴尬局面。
问题是,这样的学生毕业从教后,又会对应试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连锁反应,恶性循环,应试教育痼疾难治,素质教育实施艰难,就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了。
所以,科教兴国教育先行,而教育的根本在教师,教师的根本在师范,师范的根本在构建新的师范教育体系(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构建新的师范教育体系就要更新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就不只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推理,而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必然激发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自觉运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热情,这对于一向坐冷板凳的教育理论和教法教师,无疑是个福音。但同时也是个压力,又会促使他们重新思考和努力解决教育理论及其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学校的教育理论和教法教师已经行动起来,他们积极参与各系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认真开展教学咨询和教育科学研究。仅1994年,我校就筛选出了15个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其中7 个被国家教委确定为世界银行贷款改革课题,3个分获1996年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这对形成我校以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改革为主体,以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实习改革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教学改革总体格局,起到了先导和龙头的作用。
实践是一所大学校,需要是最好的老师。这种自下而上从基层做起的研究和实践若能广泛展开,必将会成为新的教育理论诞生的肥沃土壤。
3.实施这种大教育实习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师范生在校其间就能够实现向教师的转化。然而,实践证明,要实现这个目的,最大的困难还不是在校学生,而是在职教师。如何找到一种能够迅速改变师范院校教师只会教知识、不会培养执教能力的有效办法,是本课题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的成功之处,就是寻找到了这种办法。它通过开设一门训练课——中(小)学教学模拟和实践课,以建立教学实践小组,聘任指导教师所形成的师生共同参与机制,使广大教师有机会为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做贡献。这就首先解决了广大教师参与具体指导的可能性。同时,再把训练内容——教学技能训练分解成容易把握和操作的简单技能,给不会指导的教师创造了干中学习的条件,这就又把广大教师参与指导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既密切了师生关系,又规范和丰富了师范院校教师所特有的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师范院校真正成了培养和铸造教师的工作母机,其师范特色也就自然而然体现了出来。
开设中学教学模拟和实践课并不困难,没有什么神秘之处。说白了,它其实就是把教学实践小组作为微型课堂,采用微格教学的方法广泛进行的教学活动。当然,它不是那种只能由教法教师做指导教师,受局限太大的微格教学,而是由教育理论和教法教师做总指导,由广大教师具体组织指导的一种大众化和普及型的微格教学。也正是这种指导教师由一元结构变成多元结构所形成的大众化普及型的特点,使微格教学走出了狭小天地,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了一种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密切结合为一体,可以普遍展开的最具师范特色的教学方法。
在职教师是构建师范教育体系大框架的基础。而以原来的那种教师基础和心态构建的传统师范教育框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迫在眉睫地是要尽快造就和建立一支既会教知识,又会培养执教能力的新的教师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就成了构建新的师范教育体系大框架的奠基工程。
(该课题为世界银行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