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工程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速度相当迅猛,将更为良好的生活质量与物质水平提供给人们,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加快发展速度的工业化以及城镇化都是导致土地退化以及污染的重要原因。逐年上升的自然灾害发生概率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其中包括土地不合理利用,优质良田数量减少以及土地景观破碎等问题。这些都会在原有基础上加重生态功能的退化,生物多样性也会随之下降。
我国首次针对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取得有16.1%的土壤总超标率的结果,其中还有1.1%的重度污染。最为突出的就是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始终重视土地利用问题,并在多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可充分说明政府对于土地利用的重视程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是上述意见提出的明确要求。从数量、质量以及生态三个方面着手,实现对土地管理工作的不断强化,土地工程就是在此种背景下出现并快速被社会各界接受。国家教育部批准关于土地整治工程的本科专业。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我国针对土地工程发展提出的明确战略,不仅可实现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真正贯彻与落实,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土地工程整体水平会得到较为明显的进步,这也是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不仅可实现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有效协调,也可将更为良好的生存与生活环境提供给人们。
二、土地工程的实践
本文主要结合某省对土地工程开展的实践进行探究。该省土资源系统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进行系统化工程治理,走出了一条以土地工程促进土地生态恢复治理的新路子。近年来,先后开展了沙地、盐碱地、废弃宅基地、黄土高原沟壑地、污损土地、河道滩地、建设用地等多种土地类型的综合整治,累计新增耕地40多万亩,有力保障了全省追赶超越用地需求。
1.沙地治理
在该省沙地治理中,应用自主研发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固沙造田技术",直接建成新增吨良田约7万亩(马铃薯产量超过3吨/亩),应用推广建设20余万亩,累计工程节支约5亿元。成果的推广使约530万亩沙地的生态整治及砒砂岩的资源化利用成为可能,技术先后荣获2012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4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2.盐碱地治理
在该省盐碱地治理中,通过"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重度盐碱地治理新模式,治理盐碱地8万余亩。累计工程节支达3亿元。这一治理新模式获2010年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1年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为我国5.2亿亩盐碱地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3.沟壑整治
在黄土高原沟壑地整治项目中,运用沟道壤中流无动力调节灌溉综合技术,建成高标准水田1500亩,恢复弃耕土地超过4000亩,并融合红色旅游元素,打造现代观光农业,水稻亩产从200多公斤增加到400多公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修复无损土地
在污损土地修复方面,某县作为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138个重点防控区之一,金矿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通过土体有机重构及化学固渣、工程稳渣、重塑植被等技术措施治理污损土地近2000亩,为污损土地修复提供了试点经验。
5.治理空心村
在空心村综合整治方面,1992年率先在全国启动了空心村的调查、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探索形成了"农村废弃宅基地综合整治集成技术",在多地直接建成新增耕地4.6万亩,推广20余万亩,累计工程节支约1.84亿元。该技术为全国空心村的综合整治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6.荒石滩治理
在荒石滩地治理中,运用耕作层构建技术,对耕作层土体有机重构开展系统研究,确定了荒石滩地整治的最佳客土厚度,构建了具有容重梯度的土体构型,形成了上松下紧、结构稳定的耕作层剖面结构,实施土地整治2.1万亩,在此基础上,主持完成了"土地整治与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模式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三、土地工程的生态效应
近年来,该省国土资源系统注重运用"土地整治+"理念,以土地整治带动现代农业、土地综合开发、流域综合治理,促进生态恢复治理和区域生态整体改观,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某县城南部地势较低,汛期主泄洪沟携带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严重堵塞河道、污染土壤。
1.河流修复
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面貌,我们对河流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工程以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结合地形特点,按照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及其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促进河流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和改善。工程实施中,通过"开源-净化-利用-排放-再生"的水资源持续利用方式,探索建立了河道治理工程新模式。整体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有力保护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周边万亩粮食基地高产稳产,有效恢复综合整治项目整治后山绿色生态屏障。
2.沙漠修复
为解决沙漠地带农民脱贫及耕地占补平衡问题,我们以土地科研为支撑,在沙漠开展土地整治,令人苦恼的"沙子地"变为孕育现代化农业的摇篮,整治后的耕地马铃薯亩均产量达6000-8000斤、玉米亩均产量达1600-2000斤,使得昔日的不毛沙海成为一幅美丽的绿野画卷,为系统化治理整个沙漠提供了借鉴的方式。
结语:土地资源是支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可充分说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土地资源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直接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社会各界需要不断提高对土地资源的重视程度,利用相应的措施与手段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并着重恢复已经被破坏的土地资源,为后代子孙的生存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新卫[1],杨华珂[1].基于土地整治平台促进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以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
[2]刘琦,党宏伟.城镇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工程--以石川河综合开发项目为例[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6(03):31-36.
论文作者:刘景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土地论文; 工程论文; 盐碱地论文; 耕地论文; 生态论文; 河道论文; 耕作层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