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谈学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信息论文,能力论文,加工论文,学生论文,地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已逐渐凸现出呈现大量新素材、提供新信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的特色,2004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更强化了这方面的考核。但部分考生直接反馈的信息和试卷Ⅱ(主观题)第36、39题浙江省的阅卷情况,已说明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地理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能力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将是广大地理教师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地图和各类地理图表以及试题所给的文字材料是试题中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以这种方式承载学科信息,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内容之一。地理试题基本上是一题或者一组题一图,要求考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下面根据试题的命题意图和学生答卷的实际情况,对今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有关信息加工能力考核的试题作简单分析,旨在探讨高考复习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的问题。
第一组选择题(第1、2、3、4题)要求考生从《真腊风土记》中摘取的文字资料和题图(图1)中获取有效信息来解答试题。从题图中可以获取真腊、占城等地位于中南半岛,从“真腊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不识霜雪,半年有雨,半年绝无”可知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信教者的装束可知他们信仰的宗教是佛教,结合我国气候特征和东南亚气候特征以及宗教起源的相关知识和文化扩散(宗教传播)的方式、航海所需的有利条件等常识进行整合分析,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解答第二组选择题(第5、6题)主要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及思维的拓展。把握题目文字材料“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这段话非常重要。第5题“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图层的叠加”,可得到的信息是该图是城市交通状况和城市人口分布图,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分布与交通运输的关系,在备选答案中只有商业网点的两个主要布局原则是交通最优原则与市场最优原则。因此,在四个备选选项中,这样的图与“商业网点的选址”关系最为密切。第6题通过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的分析,可以获知城市土地利用从1985年到2000年居住区、工业区等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可分析出城市内部布局的变化,因此与城市地域结构关系密切。
第三组选择题(第7、8题)主要考查学生工业区位选择的有关知识。从文字材料“图中圆圈大小表示各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的强弱”中可以获取“圆圈越大,影响程度越强”的信息,再结合题图(图2)的信息,可以推知①是市场指向型工业,②是能源指向型工业,③是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④是原料指向型工业。第二步,根据工业区位选择的有关知识和具体工业部门对工业区位的要求,对所列的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选出第7题的答案为D。第8题“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初期的区位选择”的限制条件是煤炭,煤炭属于能源,故选B。
第三组选择题按内容不同分两部分,第9、10题主要考查气温直减率的相关知识和分析能力,第1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时区计算知识。从题目的文字材料中可以了解到:对流层中飞机颠簸是由于对流层中大气的垂直运动(特别是上升运动)所造成,而大气上升是由于上层大气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造成的。题图(图3)提供了四种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情况。要回答第9题的问题,可利用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先找出3000米高度的气温约-12℃,近地面的温度为18℃,两者相差达30℃,可知在3000米以下气温直减率为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10℃;再找出6000米高度的气温约为-34℃,可知在3000米到6000米的范围内,气温下降了22℃,即每上升1000米气温约下降了7.3℃;在6000米的范围内,气温从18℃降到-34℃,共计下降了52℃,即平均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约8.5℃,这三种情况均大于平均气温直减率每上升1000米下降6℃,可以推知答案B正确。第10题的解答方法与之类似,只要在5000米高度作坐标,得出图①②③④的实际温度分别是-30℃、-18℃、-25℃、-12℃,而他们的理论温度分别是①18℃-30℃=-12℃、②15℃-30℃=-15℃、③18℃-30℃=-12℃、④10℃-30℃=-20℃,由此可见只有④是实际温度高于理论温度,再根据材料中所给的“对流层中飞机颠簸是由于对流层中的大气上升运动造成的,而大气上升是由于上层大气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造成的”的信息,可以判断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④,即答案为D。第11题从题干“9月23日”可知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地的日出时间为地方时6点正。“飞机飞到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理解此时135°E刚好是地方时6点钟,而应该想到地球是一个球,利用球面知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这时在135°E高空看到日出,地方时还不到6点,这样位于其西侧的120°E也就不到5点钟,正确答案应该选C。
第36题为学科内综合题。从题干中我们可以得知该地区不仅干旱(沙尘暴频发),而且土壤已严重盐碱化(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题图(图6)几乎是2002年高考文综试卷第36题的翻版。经度从西向东为60°到70°,可知是东经度;而纬度只能是北纬,因为此经度带南纬40°是海洋。根据这些信息和区域地理知识可以判断图中所示地区为中亚,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很少。再从湖泊与河流的关系看,由于只有河流注入,没有河水流出,且湖泊位于蒸发旺盛的干旱地区,可以知道是咸水湖。等高线提供的信息有:两条河流的下游(即L湖周围的地区)海拔均在200米以下,所以是平原地区;
两条河流发源于高大山脉(海拔7495米)附近,河源部分的河流补给形式为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融水,结合该处的气候特征可以知道两河的主要补给是冰川及永久性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这里要注意的是,河流的补给形式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再根据该补给形式的特征可知,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这就是第(1)问的答案。同样道理,其他几问只要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分析,都可以解决。第(2)问要结合干旱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进行分析;第(3)问要结合干旱区的大规模垦荒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第(4)问要结合干旱区的不合理灌溉会对土壤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第(5)问从内流河河水的过度引用对所注入湖泊的影响进行分析;第(6)问实际上是第(4)(5)问的延伸,只要在此基础上稍加提升即可解答。
第39题为跨学科综合题,其中第(3)(4)问属于地理内容。从题目所给的文字材料和题图(图8),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20世纪50年代以来辽宁省已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此工业基地的形成与当地有丰富的煤、铁资源有密切关系。另外,还可以从题图中煤、铁资源的分布与辽河的位置关系中分析得出辽河水的作用。当然,在回答第(3)问时只了解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面考虑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再与上述信息进行对照,同时考虑各材料间的联系,特别是像钢铁和机械这些高度发展的工业部门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第(4)问设问的核心是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考生普遍答不到点子上。究其原因,该问的答案并不能轻易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得到,而是要从高中教材及时事知识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发现、获取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试卷中出现的信息是以前学习过程中未曾见过的,须经过缜密的思考、判断和筛选,进而得出正确结论,如看图说话、说文解字等。另一种是通过对信息的认识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无论哪种情况,对信息的处理都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一般来说,试题给我们的信息是充足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只要认真审题、正确理解题意,并判断这些信息与已掌握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之间的关系,就能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地理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地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由于信息加工过程一般包括分类、比较、综合、研究、编制等内容,它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既有思维的发散,又有思维聚合;既有概念的准确把握,又有抽象的逻辑推理。用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地理学习是地理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地理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书本上的地理知识要变为学生内化的知识,要靠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因此,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既要让学生积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地理现象;既要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要对课本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把握。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整合、分析信息的能力。而整合、分析信息能力的培养的前提是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因此在高考复习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熟悉地图,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无论是地理单科试题,还是政、史、地综合试题,都有事物发生在哪里的问题。在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要让学生仔细查看有关区域图。可从政区图开始,然后是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矿产图、城市图、交通图等,这些图还可以逐一叠加分析,以获得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在复习区域图的过程中熟悉大洲、重要国家、热点地区、重要地理事物的轮廓、走向、经纬网位置等。
第二,仔细审题,穷尽一切条件。试题为创设情境提供信息,题中的每句话、每个数字、每个符号都可能是解答问题的必需条件,忽略了某一点就可能误答或答不全。教师应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第三,明确概念,辨析理解题义。有些考生在答题时出现答非所问,表面看是粗心,其实是概念不清,张冠李戴。所以必须明确这些地理概念,像“区位因素”是指什么,“区位因素的变化”又是指什么;“太阳辐射”与“热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联系又是什么;文化、文化景观、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区的差异是什么,联系又是什么。
总之,在高考中能够注意获取信息并且善于运用信息的考生,无疑会在答题时占有更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