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前教育界大力提倡,在地方教材《可爱的四川》的教学中依然可以体现。唯物史观的融入、时空观念的培养、史料实证的训练、历史解释的落实、家国情怀的追求。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可爱的四川;教学融入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10-130-02
《可爱的四川》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地方课程,涵盖四川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内容,其核心内容是四川历史的变迁与人文风情。本教材虽非专业的历史教材,但编写者呕心沥血,补充大量四川地方历史,把历史的“家国”有机结合。所以我们有责任把《可爱的四川》当作一本专业历史教材看待。我们需要把历史教学的理念融入到本课程。2016年9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明确地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1]。虽然本课程针对的主体是高中,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初中的教学。最近几年来,核心素养是热词,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是热词,但如何实施,广大一线教师依然在探索的路上,对于初中历史教育来说,或许难度更大,但是经过我和同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也有些许教学心得,以供大家参考。
一、唯物史观的融入。
唯物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它为认识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性还是较强,从初中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及能力水平考量,不能要求过高、过深。应突出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故事性、情境性,注重于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对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直观的历史事物的感受与体验,而《可爱的四川》针对的是刚进中学的小同学,他们刚刚接触历史,对历史的理解多半是肤浅的,针对这样的学生情况,我们需要充分运用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步步引导,适当加上故事,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如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抗战时期工业企业的內迁”这一子目,由于初一学生还没有接触近代史的内容,不能认识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如本节课中的一个问题“国民政府为什么要组织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內迁、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求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事物,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学生阅读教材,知道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破坏了我们的工业企业,所以我们要搬迁。但第二个问题“內迁的意义”一下就上升了一个高度,教材其实是有的,表述为“內迁带动了四川原有工业的发展,是四川工业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又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怎么理解,在这个地方,我们利用了内江本地的历史向学生讲述,以下是示例:
师:同学们知道内江为什么叫甜城吗?学生:讨论...
师:内江被称为甜城是因为制糖业相当发达,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战争和交通需要缺乏汽油,所以需要靠糖制成酒精当燃料,我们内江的糖就派上了大用场,制糖的工业发展迅速。 [2]同学们现在理解內迁工业促进四川工业繁荣了吗?
师:同学们,内江的制糖工业是不是发展了,同时还为在前线作战的中国军队提供了制作酒精的原料?
生:点头示意
师(总结)同学们,内江的糖厂为抗日战争提供原料,所以为伟大的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这就是书上说的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其实在四川的其他地方,还有很多和我们内江的糖厂一样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企业。
通过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的历史故事讲解,可以使初一的学生较容易理解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解决中,让学生认识到工业內迁既推动了我们四川的工业发展,我们四川的工业发展又为抗战做出了贡献,这就是全面地看待民族工业內迁的意义,符合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方法。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利用好教材,还要用学生身边的历史的来补充教学。
二、时空观念在教学中的培养。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条件下,才能准确理解历史。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其实是潜移默化的。如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秀美的四川》,对四川的自然环境的学习就已经基本认识四川历史发生的地理空间,但是历史的“空间”不仅是地理空间,如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天府之国》中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的地理范围并等同于今天的四川省,所以历史空间是变动的。在教学这节课时,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查阅谭骐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常遽的《华阳国志》。据《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 [3]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地图,让学生认识到秦国时期的蜀郡主要是今天四川成都一带,并非整个四川省,同样在本课中唐代益州的地理范围也是如此。在现行初中历史的教材中,如“中国”“江南”等概念实际上也是一个变动的过程。但这仅是最基础的时空意识,远远还不够。如教材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浓郁的民俗文化》一课,这节课教师可以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出发,在讲述川剧时可以引用四川出土的汉代说唱俑及画像砖上中四川人娱乐的场景,从而让学生明白清代川剧的出现是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认识社会生活在时间顺序上的关联性,即汉代说唱俑与川剧有着某种历史的延续。川剧的诞生条件蕴含着时空观念,即川剧融合了多种地方戏种和四川方言,所以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还有诸如本课的川菜、地方特产,四川的茶文化,都是四川独特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产生,这些民俗文化的发展变迁无不体现时空观念。我们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其实更容易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毕竟专业的历史教材在编写中就已经体现了历史最基本的时空观念。而在《可爱的四川》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下更多功夫去备课。
三、史料实证能力的训练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要进行史料实证,我们有三个步骤:1.史料搜集。首先要清楚哪些是史料,然后教师和学生才知道该怎么搜集。史料一般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几类史料的收集目前的渠道是博物馆、纪念馆、历史古迹和网络。因此对中学生而言是有条件和能力去收集的。当学生在学习到广汉三星堆的青铜艺术时,有条件的学校就可以带领学生去三星堆博物馆参观,直观感受出土文物。当学生学习乐山大佛时,同样也可以去实地考察。而对于我们内江市的学生,收集宗教相关的史料可以去圣水寺、西林寺、玉皇观,收集内古代江教育发展的资料可以去三元塔、资中文庙,收集内江历史名人可以去张大千纪念馆、范长江故居。2.史料辨析。这个能力其实是最难的,不管在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还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因为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史料的真实性,怎么判断?诸如有学生拿着家里留下来的民国钱币来找我鉴定,我只能大致推断,不能下定论。照此情形,如果我们没有一定判断史料真伪的能力,那么我们第一条史料收集就会有很大问题,纪念馆、博物馆、乃至网络上的史料是否真实?因此我们在收集史料的同时还要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推断,而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史料,胡适提出“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分证据而后信”,那些已经被证实的史料我们就可以使用,而未被证实的史料,我们只有存怀疑的态度。目前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认知水平,降低史料辨析的要求,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史料。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中提出:“学校的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探究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 [4]正如前面学生给我的民国钱币,学生能够去多方考证,如搜集同类的钱币,去文物部门咨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形成了史料实证的观念。3.史料运用,论证观点。历史学家傅斯年说,历史研究应坚持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当有史料在手时,我们要从已有的史料就行合理的解读,教材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敢为天下先》,我们可以从广汉向阳公社改社建乡的历史照片中获取1980年人民公社体制在广汉向阳废除的事实。就在本课的企业改革子目中,图片“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广告”可以获取四川城市改革开启的历史信息。再如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天府之国》,教材中图片“德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播种》”、“北宋交子拓片”可以推断古代四川的农业经济和商业发展情况。
四、历史解释的教学落脚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方法。在《可爱的四川》这本教材中,要体现历史解释,最好的对象就是历史人物。解读大纲后,结合初中学情,我们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历史解释:1.区分历史人物的史实与评价;2.知道对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评价,能对各种评价加以评析;3.能够对历史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4.能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人物。如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古蜀政治文明》中诸葛亮治蜀子目,学生要区别哪些是诸葛亮治蜀的史实,如“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派人保护都江堰、平定南中叛乱是历史史实。而“诸葛亮治蜀的功绩,历来被人们称道。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后世推崇”就是历史评价。当然在本教材的编写中,大多突出的是四川历史上名人的正面事迹与评价,不如专业历史教材上的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历史评价,如隋炀帝、袁世凯等。除了历史人物的评价,教材中还有对四川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如民族工业內迁、红军长征、川军出川抗日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发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如上册第三单元川军出川抗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川军抗战视频(视频最好剪掉评价部分),引导学生就视频中川军英勇作战的场景和教材中川军伤亡的人数,王铭章等川军将领的介绍,让学生自行评价川军的抗战。再比如在教材上册二单元第五课《四川的先民》教学中,学生在学到四川远古人类资阳人和三星堆青铜器时,可以根据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北京人,山顶洞人、商周青铜器的相关知识,就资阳人生活的年代、使用的工具,三星堆青铜器的数量这些史料就可以得出早期四川文化比较先进,丝毫不亚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这一结论。
五、家国情怀的追求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家国情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高层级。是核心的核心。而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逐渐了解四川省情,理解并热爱四川传统文化,形成对家乡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四川、热爱家乡、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四川、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家乡和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如何在教学中贯穿家国情怀,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在课堂上,当教学到第三课《物华天宝看四川》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四川水资源的现状,讨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应用地图,了解我省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认识四川的湿地资源,了解四川生物资源的特点;了解四川丰富的物产,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第十二课《好男当兵上前线》中,学习抗战中川军将领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第122师师长王铭章 、第145师师长饶国华、第15师师长许国璋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四川及四川人民的主要革命活动,认识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巨大贡献,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一步树立为家乡、为祖国做贡献的远大理想。2.在课堂外:(1)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如成都金沙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馆,感受古代四川的悠久的古蜀文明。我们可以去乐山大佛、峨眉山、青城山,了解四川的宗教文化,我们还可以去杜甫草堂、江油青莲镇、眉山三苏祠,感受文人墨客的风采,当然我们也可以去资阳乐至陈毅故居、广安邓小平故居、仪陇朱德故居,感受近现代伟人的历史伟业。我们甚至可以去川西的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感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认识他们作为四川人在四川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种子做出的贡献。(2)可以组织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制作历史教具等。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地方教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中国人,特别是一个深深眷爱着中国文化的中国文人,一生若没到过四川,那便枉然而无限可惜,无限可惜了!”这是一位作家的心里话。我们生长在四川,为是一个四川人感到自豪。岂不足矣?
核心素养成为继“双基”和“三维目标”后新的教学目标。我们试图把五大素养渗透到《可爱的四川》日常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历史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丰富,拓展,努力提升教学呈现力,从而实现历史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Z].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1-12
[2]艾正安,邓吉贵《内江历史与文化》[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7
[3](晋)常遽《华阳国志》(第三卷蜀志)[M].齐鲁书社,175
[4]A.K.Dickinson,P.J.Lee,P.T.Roger.learning History[M].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1984
论文作者:张隆法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史料论文; 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内江论文; 教材论文; 川军论文; 历史人物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