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育人视角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学徒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5)0030-0076-04 一、引言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并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体系与政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美国的“合作性学徒制”等,[1]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是西方国家职教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国际视野来看,把学徒制纳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来,使其成为正规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趋势。我国一直没有在国家层面建立正式学徒制,但是有着一定的学徒传统、正式学徒体系和相关改革经验,[2]以非正式制度形式广泛存在。直至2012年,《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又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至此,“学徒制”被赋予现代职业教育的元素并被重新正式提到重要议程。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8月,教育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19号),明确指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内涵,预示着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3]12月,教育部在唐山召开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要求“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各地要系统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 二、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和职业院校在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新形式、新做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试点情况进行追踪与调查反馈发现,各职业院校多是对西方“学徒制”的引鉴,过多拘泥于对成功案例的模仿。因此,在机制体制层面还未取得实质性地突破和进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处于没有形成成功模式的基础探索阶段[4]。对比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外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操作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尚需具体研究解决。 (一)政府层面欠缺顶层政策设计 国家和地方尚未形成扶持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法律体系与相关政策,缺乏对现代学徒制的顶层制度设计。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中如学徒制的合法地位、学生的“双身份”、招生与招工的统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通等方面均缺乏法律层面的根本性保障。另外,地方政府在现代学徒制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到位,财政经费用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激励作用欠缺具体落实制度,存在人才培养成本及保障的困扰。 (二)行业层面欠缺指导监管作用 现代学徒制实施较好的发达国家,行业组织均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既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又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还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监管者。在行业指导下,高职院校根据行业标准,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了解设置课程标准,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培养适合企业、行业、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缺乏法定的机制,我国的行业组织在人才培养的指导上基本没有发挥应有的标准推行和监管功能。 (三)学校层面欠缺协同育人意识 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由于高职教育长期处于学校本位意识,学校依然是人才培养的单一主体,企业参与程度不高,再加上行业指导不到位,尚未形成高效联动的立体育人新格局。 (四)企业层面欠缺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尚未形成激励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社会层面没有真正找到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利益点和学徒的个人利益平衡点,没有调动起企业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 三、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对策 探索实践基于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完善“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的理论 协同是一项复杂的组织方式,其内涵本质是,行业、企业、政府、学校、中介机构和用户等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合作模式,是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来引导和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职业教育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政校行企各方“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促进行业、企业、学校、政府、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建立利于学校提高办学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协同育人中心,作为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育人中心,面对市场需求、政府要求,构建校企内部动力与市场外部动力相互促进的协同育人动力机制(如图1所示)[5]。完善“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理论需要系统阐述高职院校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内涵,认真研究和借鉴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优势,构建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建立基于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平台及长效运行机制,进而对目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在操作上的误区和政策上的盲点进行总结分析,探索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合作教育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分析_校企合作论文
合作教育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分析_校企合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