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高级中学 518106
新的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授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资源、环境、人口和区域发展问题;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说过,课内获得的是“闻知”、“说知”,课外获得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亲知”才能成为“真知”。毫无疑问,地理野外实践弥补了课堂教学空间有限、视野狭窄、机械单调等缺点,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第二课堂。
开展地理野外实践,相当重要的一步是学会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一种根据一定的目的进行的有组织、有比较的持久的知觉;观察是以感知过程为基础,但是它已经带有“思维的色彩”,是感知觉的最高形式,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就是在有目的、有组织、有思维参与的感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固的认识能力,是智能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在野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明确观察目的
地理野外考察是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合作交流的课外实践活动,师生必须要有明确的考察目的,整个活动的设计要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使每一个学生对考察的时间、路线、任务、注意事项等心中有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参与考察活动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学会科学观察
地理环境是错综复杂的,如何发现环境的重要特征,找寻不同地域的差异?离不开科学观察。通常,我们除了通过眼、手、鼻、口等肢体器官对地理事物进行感知外,还应借助专业地图、仪器进行观察。如测量位置海拔的GPS、温湿度检测仪、地形地质图等等。
首先,科学考察要善于获取丰富的地理信息。
这是完成考察任务,分析、解释地理现象或规律的重要依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选择合适的观测点及发现更多的差异点是获得信息的关键一环。例如,考察某区域某一优势植被,观测点可以是宏观的地形特征、地貌、水文等,也可以是植物个体的形态、生理特征。常用的方法有:
(1)多角度观察。例如深圳龙岗坝光珍稀银叶树考察,可从当地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获取信息,自然方面包括依山临海的地形环境,湿热的气候,岗地微地形,土壤的性状,银叶树的果、叶、根等特征,人文方面有老百姓传统的生活习俗,民居特色等。
(2)对比观测,寻找差异,例如观察山地不同的方位,了解阳坡与阴坡、迎风与背风地带的差异,观察不同海拔状况,了解环境的垂直变化。
(3)样品采集。样品的采集、分析为野外观察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以及后期研究判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次,运用地理学科思维指导观察。
(1)运用地理整体性思维指导野外观察。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内部相对一致、有着统一演化进程的整体,同时又存在差异性。因此,在观察中既要认识到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自然人文各要素之间必然有密切的联系,又要看到局部的差异性。总之,提高观察能力要有整体性思维的高度,观察的多角度。
(2)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与现象。出现在视野中的地理景象,都是经历了时空的演变,科学观察理所当然要研究其过去或是将来的变化。
(3)注重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是环境的主体,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始终是长远而深刻的。地理环境中地貌、土壤、水文、大气等诸多要素都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干预。在野外实践活动中,通过实地调查访问,观察人类活动的痕迹,找寻痕迹背后的关联,也是地理学科思维指导观察实践的途径。
三、重视观察总结
野外实践活动的观察随时都要有客观真实的记录,准确严密的说明。除文字定性描述外还可用图画、相片补充,强调数据的搜集,借助工具对观察对象定量描述,基本原则是客观真实地记录整个观察过程。活动结束要有总结。通过观察总结,了解实践活动的得失,积累更多的观察经验,大大提高了地理思维能力,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激发出创造性思维。
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观之,在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精确的观察能力,对开阔学生视野、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地理素养有积极的意义。
论文作者:张定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1月第2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8
标签:地理论文; 能力论文; 野外论文; 要有论文; 目的论文; 亲知论文; 地理环境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1月第25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