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就业的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就业论文,统计分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从业人员与人口增长的对比看
我国的从业人员,1978年为40152万人,1985年为49873万人,1991年为64799万人,1998年为69957万人;1998年与1978年比, 增加29805万人,增长了74.2%,与1985年比,增加20084万人,增长了 40.3%,与1991年比,增加5158万人,增长了 8.0 %。 从人口的增长情况看,1978年为96259万人,1985年为105851万人, 1991 年为115823 万人,1998年为124810万人;1998年与1978年比,增加28551万人,增长了 29.7%,与1985年比,增加18959万人,增长了17.9%,与1991年比, 增加8987万人,增长了7.8%。单纯从数字对比看,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而从人口结构看,自8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已从年轻型、增长型转向壮年型。据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与1982年比,我国人口总数增长了12.6%,而15岁以上人口增长了22.9%。由此看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包括城镇和农村)的增长速度是逐步上升的,而劳动力需求总趋势是逐步减少的;这也就是说,解决我国劳动就业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二、从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类型看
在我国,1978年的从业人员40152万人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8313万人,占70.5%,第二产业6970万人,占17.4%,第三产业4869万人,占12.1%;1985年,从业人员49873万人,第一产业31105万人,占62.4%,第二产业10418万人,占20.9%,第三产业8350万人,占16.7 %;1991年,从业人员64799万人,第一产业38685万人,占59.7%,第二产业13867万人,占21.4%,第三产业12247万人,占18.9%;1996年,从业人员68850万人,第一产业34769万人,占50.5%,第二产业16180 万人,占23.5%,第三产业17901万人,占26.0%; 1997 年, 从业人员69600万人,第一产业34730万人,占49.9%,第二产业16495万人, 占23.7%,第三产业18375万人,占26.4%;1998年从业人员69957万人,第一产业34838万人,占49.8%,第二产业16440万人,占23.7%,第三产业18679万人,占26.7%。从以上数字看,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产业结构和就业政策不断调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尤其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在第三产业从业的人员越来越多,人员所占比重增加速度也较快。按一般就业人口产业结构分类理论,从1996年,我国目前人口就业结构已达发展型结构阶段(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26%以上),1997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到26.4%,而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也首次降到50%以下,1998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到26.7%,我国就业结构已有了不小的变化,但与发达国家比,仍有较大距离。
三、从按城乡划分的从业人员看
1978年,我国的从业人员中,城镇从业人员9514万人,占23.69 %,乡村从业人员30638万人,占76.31%;1985年, 城镇从业人员12808万人,占25.68%,乡村从业人员37065万人,占74.32%;1991年, 城镇从业人员16977万人,占26.20%,乡村从业人员47822万人,占73.80%;1997年,城镇从业人员20207万人,占 29.03 %, 乡村从业人员49393万人,占70.97%;1998年,城镇从业人员20678万人,占29.56%,乡村从业人员49279万人,占70.44%。从总体上看,按城乡划分的从业人员, 1998年与建国初期比, 城镇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一定提高,1998年比1952年(11.99%)增加了17.57个百分点;而具体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比重虽然也提高了,但提高幅度不大,1998年与1978年比,增加了5.87个百分点,与1985年比,仅增加了3.88个百分点。
具体分析城镇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和乡村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可发现各有其内部的变化趋势。在城镇从业人员中,各种所有制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发生了变化。1978年国有经济单位7451万人,占78.32%, 集体经济单位2048万人,占21.53%,而个体仅为15万人,占0.1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多种经济成分出现并且有了较迅速的发展,在1985年,城镇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为8990万人,占70.25%,集体单位3324 万人,占25.95%,个体450万人,占3.51%,而联营经济单位和外商投资单位也分别有38万人和6万人;到1998年, 城镇从业人员中国有单位为9058万人,占43.81%,集体单位为1963万人,占9.49%,个体为2259 万人,占10.92%,而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外商投资经济单位则分别达到了136万人、48万人、484万人、410万人、973万人、294万人和293万人,分别占0.66%、0.23%、2.34%、1.98%、4.71%、1.42%和1.42%。这说明,在我国城镇的从业人员中,其就业结构已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乡村从业人员中,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我国乡村从业人员一直稳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1978年的乡村从业人员中,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为2827万人, 占9.23 %;1985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6979万人,占18.83%;1998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2537万人,占25.44%(1997年后乡镇企业局统计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统计范围有所调整,故与以前年份数字不可比);在个体和私营企业就业的人员为3855万人和737万人,分别占7.82%和1 .50%。由此看出,农村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富裕和就业问题,而且也缓解了城市就业的压力,为城市就业提供了保障。
四、从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看
建国初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当时失业人数376.6万人,失业率为13.2%;之后, 随着政府一系列措施的实行,到“一五”结束后,失业人数降至200.4万人,失业率为5.9%,仍然较高,但下降幅度大。在1978年,我国面临着又一次失业高峰,失业人数达到530万人,失业率为5.3%。从1983年开始,我国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1983年城镇失业人数为271.4万人, 失业率2.3%; 1985年城镇失业率人数 238.5 万人,失业率1.8%;1991年、1992、 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的数字分别为352.2万、 369.9万、420.1万、476.4万、519.6万、553万和570万人,2.3%、2.3 %、2.3%、2.6%、2.8%、2.9%、3.0%和3.1%;到1996年,我国失业率连续14年在 3%以下,而在1997年和199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达到3.1 %,值得注意的是,“八五”中期以来直到目前,失业率逐步上升,1997 年和1998年大的失业率均达到自1983年以来的最高点,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