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国[1]2001年在《公路主枢纽干线客运系统区域划分及其客运主干线布局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即将建成的国道主干线和45个公路主枢纽的背景下,系统的论述了公路主枢纽干线客运系统的概念、功能和特点;通过分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相互发展的关系,建立了叁种划分公路主枢纽客运区域的方法和具体的数学模型,结合实际情况划分出了七大客运区域;应用常用的预测方法和权数法定量的预测了公路主枢纽干线客运量;然后采用节点法宏观的规划了区域内“两纵”,区域之间“一环两纵两横”和沿海通道,共8条公路主枢纽客运主干线;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政策措施。
霍娅敏[2]2004年在《公路主枢纽规划建设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公路主枢纽是我国公路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从1996年开始全面展开公路主枢纽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以来,公路主枢纽规划理论研究与公路主枢纽建设均取得了重大成就,因此从后评价的角度对原公路主枢纽规划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已有公路主枢纽规划与建设成败的经验和教训,为即将进行的公路主枢纽规划调整修编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这对提高公路主枢纽规划调整修编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新形势下进行新一轮公路主枢纽规划理论研究的起点。本文从分析和总结一般项目建设后评价基本原理入手,详细阐述了公路主枢纽规划建设的特点,论述了公路主枢纽规划建设后评价的含义,并分析了与一般项目后评价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公路主枢纽规划建设后评价的理论框架;确立了公路主枢纽规划建设后评价的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公路主枢纽规划建设后评价方法,并以成都公路主枢纽规划建设后评价实例说明上述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关仕罡[3]2005年在《公路主枢纽城市站场布局方法与方案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已成为运输规划中较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交通运输发展的拉动下,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同时使城市区域形态不断发生质的变化。现有的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理论与方法已逐渐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因此,对其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已经成为必然。文章在回顾我国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现状的基础上,基于“整体协调”的运输规划思想,通过研究分析,指出了现有的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思想与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将规划等同于一般工程设计,体现的是西方传统的“解析性思维”的特点,偏重定量分析,追求结果的精确性,没有将与之相关的诸多复杂的定性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布局范围局限于结点城市的中心城区及总体布局形态的功能层次结构不分明,布局方案的综合评价体系及方法不完善,从而导致规划的可行性和适应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使得公路主枢纽的总体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从提升公路主枢纽系统覆盖程度的角度出发,将交通部确定的45 个公路主枢纽结点城市中的每一单个城市定义为狭义上的“区域城市”,以结点城市的中心城区为核心,将其所辖的周边有着固定联系的县(市)以及重点乡镇也纳入规划的范围,根据结点城市中的公路运输站场在公路主枢纽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对其进行了功能层次上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针对总体布局方案形成的分层法,并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应用于总体布局方案的综合评价。本文最后以《青岛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修编)》项目作为实例,将上述理论与方法在该项目中进行应用,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促进和提高我国公路运输基础设施的规划水平,推进交通运输规划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公路主枢纽干线客运系统区域划分及其客运主干线布局规划研究[D]. 朱鸿国. 长安大学. 2001
[2]. 公路主枢纽规划建设后评价方法研究[D]. 霍娅敏.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3]. 公路主枢纽城市站场布局方法与方案综合评价研究[D]. 关仕罡. 长沙理工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