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三下乡”服务机制创新研究——以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_张怡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三下乡”服务机制创新研究——以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_张怡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9年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三下乡”服务机制创新研究——以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9B31)。

摘要:本文结合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实践探索,分析高职院校青年“三下乡”服务存在的问题,厘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三下乡”服务供求关系,研究高职院校青年“三下乡”志愿服务机制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三下乡;志愿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明确了阶段性重点任务。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具有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发挥高职青年的专业优势,培养他们的志愿服务精神,是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的双赢方式。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特别是对新建高职院校来讲,青年“三下乡”服务暴露出的问题与局限性也日益明显,亟待通过相关机制的优化,促进青年“三下乡”服务再创新成绩。

1.高职院校青年“三下乡”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四十年来,“三下乡”服务对于我国“三农”发展做出的贡献显而易见,高职院校更是在其中发挥了特有的优势。如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农类高职院校”特点,开展农产品病虫害普查等志愿服务活动。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部分高职院校在服务实践中有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不足。在现实中,高职院校“三下乡”服务存在学生思想认识不足的问题。受高职办学性质和专业学习特点的影响,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三下乡”服务的意义,仅把参与服务仅视为获取相应学分的方式,或是只为体验生活,或是“跟风式”地参与,稀里糊涂地完成“任务”。部分青年教师也是出于完成育人工作考核的要求而参与“三下乡”服务指导,对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不上心、不用心,导致服务效果打折扣,更谈不上以服务实效促进乡村振兴。第二,服务流于形式。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高职院校青年相对而言在学科层次上不占优势。在服务内容、载体策划上,往往没有明显的创新或提升,局限于传统活动项目、服务内容,容易流于形式。比如,在农村开展各类活动宣传中,仍以发放宣传单、摆放宣传展板、开展横幅签名等简单、传统的方式为主,内容、载体、方法缺乏创新,活动影响力、活力不足。第三,缺乏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学生学制一般为3年,第3年一般为实习、就业期,基本上学生在校学习、实践时间较短,分配到“三下乡”服务的精力和时间更是屈指可数。个别高职院校参与服务局限于暑期集中开展,而且每次服务的农村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存在服务临时化、分散化的问题,没有达到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乡村“三下乡”服务供求关系

对高职院校而言,其开设专业更是较多考虑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服务乡村振兴上更有着天然、精准的优势。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层农村也更迫切需要相关专业人才资源的参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三下乡”服务能力,既服务了乡村振兴,也能让青年学生在服务中增进对国情和基层的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乡村“三下乡”服务供求关系既存在着现实的供求关系,又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良性局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浙江安防职业技术(以下简称安防学院)为例,该校是是浙江省内唯一一所重点培养具有安防科技应用与推广能力,能够从事公共安全管理、安防工程建设、民航安全管理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满足“三下乡”服务如下需求。

第一,服务乡村平安建设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金融安全等需要进一步得到保障。安防学院在青年人才培养中注重系列安全知识的传授、教育,可以转换、运用到农村平安建设中。第二,服务乡村文化建设需求。乡村振兴,除了物质的发展,更需要精神文化的繁荣。安防学院在青年人才培养中,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文化实力。青年学生可以通过文化下乡的形式,服务乡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需求。第三,服务乡村生态建设需求。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是农村发展的基础要素。安防学院设计类、管理类等专业的师生,可以为乡村生态环保宣传助力。

3.高职院校青年“三下乡”志愿服务机制创新的对策

以内容设计为核心,创新“三下乡”服务项目对接机制。“三下乡”服务要在服务内容的设计上下功夫,在项目需要精准对接上优化机制。一方面要提供共性服务。着眼乡村振兴,以政策宣传、公益接力、文化传承、科技惠农为重点设计和开展实践服务活动。另一方面要开展个性服务。充分做到党政中心工作、乡镇街道及村居的差异化需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学生能力特长相衔接,从而谋划开发特色服务项目。如安防学院通过建立与基层定期项目对接的机制,根据办学特色推出了平安知识进村入户活动、农村居民防盗防骗宣传等活动。

以要素保障为基础,创新“三下乡”服务常态运作机制。合理、科学的组织协调、经费、考核激励等要素保障,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活动常态运行机制,是“三下乡”服务稳定开展、常态运作的重要保证。一是完善运行协调机制。探索校地合作机制,高职院校要主动与涉农、涉基层、涉社会事业的各职能部门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可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充分整合校地资源;二是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如安防学院办学所在地温州市瓯海区将“三下乡”服务列入了区级财政年度预算。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投入和申请地方服务项目经费的方式强化经费保障。自身也加强经费投入,研究完善经费使用制度。此外,还可以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成立地方“三下乡”服务基金会,探索壮大资金池的方式,提高基金使用的效率;三是健全监督考核机制。高职院校可联合地方完善“三下乡”服务的考核方式,组建评估小组,邀请第三方机构参与,整体评估高校的“三下乡”服务实效,以便使高校改进“三下乡”服务的谋划和开展。

以宣传推广为重点,创新“三下乡”服务品牌塑造机制。“三下乡”服务的顺利开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扩大宣传影响。以广播电视、新闻报刊等传统媒体及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为载体,向广大基层群众宣传“三下乡”服务的重要举措、开展情况、亮点成效,提高市民认知程度。二是打响服务品牌。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探索高职院校青年师生服务农村、服务基层的志愿服务项目品牌打造,实行“一村一品”与“一校一品”、“一院系一品”有效融合的机制。高职院校要积极和地方宣传部门、共青团组织通过召开座谈会、分享会、主题团日活动,举办各种展览、征文、演讲等,表彰“三下乡”先进典型,总结典型做法经验,研究深化“三下乡”服务的措施,不断提升“三下乡”服务的实效,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秦慕兰.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文化自信的培育[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4).

作者简介:张怡(1988-),女,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管理。

论文作者:张怡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三下乡”服务机制创新研究——以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_张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