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整合教材资源——优化历史课堂教学——以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教科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以人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新课标论文,巧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年前,当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刚一问世,立即引发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大讨论。对新课标教科书的看法,大家莫衷一是,褒贬之声不绝于耳。其中,批判新课标教科书之弊的观点似乎更占优势。尤其是对新课标“模块—专题”式体系结构的批判可谓鞭辟入里,甚至有专家呼吁要废除“模块—专题”体系,重新回归通史体系。诚然,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并不是完美的,但这种体系教科书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实践中探索总结一些规避新课标教科书缺点的经验。
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给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是打破了历史学科自身结构的整体性。“模块—专题”体系结构将同时期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割裂开来,安排在不同模块、不同时间讲授,破坏了历史事件内在逻辑关系,容易造成时序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二是破坏了历史概念本身的完整性。在“模块—专题”体系下,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模块、不同专题从不同角度表述,也破坏了历史概念的完整性,容易造成学习者思维的混乱。三是弱化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史体系下的教科书,前后单元的内容彼此联系,先学的内容为后面内容奠定基础。然在“模块—专题”体系下,前单元的内容与后单元的内容联系不强,形不成知识之间的铺垫关系,学生学习新知识缺乏应有的背景,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四是“模块—专题”教学与高考突出综合的要求有差距。从近年来全国和各省自主命题的考试说明要求看,高考命题整体上还是以通史的形态呈现的。平时按部就班按“模块—专题”体系进行教学,加重了高三复习的难度。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规避这些问题,提升高一高二的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平时历史课堂教学与高考要求有效对接,分解高三复习的压力呢?笔者认真研究了新课标教科书,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整合教材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张。具体做法如下:
1.对初高中历史教材进行有效衔接整合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模块—专题”这种体系结构,是建立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之上的。新课标指出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但事实上初中阶段对历史的学习普遍都不重视,学生基本没有积累通史的基础,进入高中学习专题史就显得突兀。有鉴于此,建议高一第一学期可在开学2周时间内,利用4~6节课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突击梳理。例如,中国古代史部分以朝代为顺序,梳理个别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厘清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尽可能言简意赅地给学生讲述历史梗概。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将梳理的内容扩充,自编为简明通史读本,供通史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课外阅读,也可用作校本课程教材。这样做,一方面给学生构建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框架,以利于“模块—专题”的学习;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对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2.对不同模块不同专题或同一模块同一专题不同课文之间的整合
有些历史概念教材从不同角度,分散在不同模块或专题里叙述,割裂了历史概念的完整性,也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这就有必要将其整合在一起。例如:有关欧共体和欧盟,人教版必修1第26、27课讲了相关的概念,侧重从政治角度叙述,而必修2第八单元第23课又讲了这一概念,又侧重从经济区域集团化角度叙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两部分内容合二为一。从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主要的经过、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进行完整地梳理,并对欧共体、欧盟的性质进行比较。这样做就给学生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易于理解和把握。再如,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最后一部分讲了斯大林模式,第21课讲苏联的经济改革,有必要将这两个内容整合在一课时中进行教学,因为苏联的改革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这样整合,因果联系才紧凑、鲜明。
3.教材内外知识和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整合
新课标不同版本教科书编写虽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旧教材“繁、难、偏、旧”的弊端,但个别内容的取舍也并不尽如人意。有些内容新课标教科书中未提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进行补充。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讲到中国古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这一内容,这里要探讨城市发展繁荣的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这一相关知识点是很重要的内容,但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删去了该知识点,这就需要课堂上加以补充说明。再如,必修1第一单元介绍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后,第二单元就介绍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同样是文明古国,政治制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仅仅依靠课本只言片语的叙述恐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需要联系“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导致民族心理上的差异进而造成文明形态的差异这一课外知识进行补充说明。此外,目前新课标历史教科书都不同程度采用了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最新史学研究范式和成果。但是,相关的概念并没有在教科书中明示,而是渗透在知识体系结构之中。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课本知识适时地引入相关概念加以解释说明。
4.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衔接整合
新课标指出,高中历史选修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内容上,选修模块是就某一历史相关的主题,通过对典型的重大历史事件深入分析来实现上述目的。但这些重大而典型的历史事件往往在必修课程里已经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有必要将必修和选修共同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详略有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选修4人物模块《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有关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主要贡献、三民主义及其发展等内容分别在必修1、必修3已经学习过了,本课内容只不过是按人物生平顺序将这些内容再加以整体叙述。因此,在讲述本课内容时,可以通过“孙中山一生有过哪几次转变”、“孙中山为创立民国作出了哪些贡献”、“辛亥革命后为捍卫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等几个问题的设计勾勒出课文的主干知识,然后就孙中山一生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哪些伟大的精神展开讨论,再结合史实总结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即可完整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至于在必修模块中已经涉及的相关细节,只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必修教材的内容,而没有必要再重复讲解。
5.新课标不同版本教科书之间的整合
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标教科书实行一标多本,目前有四个不同版本。不同版本虽然都依据课标编写,但在内容选取和专题组织上还是有较大差异的。通常一个地区使用某一种版本的教材,但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备课时可以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便于抓住重点。高考是依据课标和考纲、考试说明,并非偏向哪个版本,考查的是不同版本教材共有的东西。不仅如此,由于不同版本教科书叙述的方式、内容的详略和史料的引用上有很大差异,多参阅其他版本教科书也有助于吃透考点,化解难点。
6.以通史为线索的知识整合
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以及自主命题的各省出台的《考试说明》无一例外地按通史体系安排,按农业文明(古代史)、工业文明的兴起(近代史)、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史)为线索,构建起体现历史发展进程的通史体系,突出其时序性、整体性及文明的演进过程。为了有效地衔接高考,我们平时教学在努力突破教科书体系结构和考纲、考试说明安排的“双轨制”,实行“并轨”的同时,在高三的二轮复习宜采用通史体系重新构建知识体系。以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为例,高三二轮复习可以这样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一、明清政治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清朝:康熙设南书房;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二、明清经济
1.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1)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的繁荣化程度加强。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
(2)手工业:①官营手工业——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②民间手工业——明中叶以后,部分领域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丝织业中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3)商业:明清时期,尽管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并出现商帮。
2.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清政府大力鼓励垦荒。
(2)“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朝实行海禁,清朝进一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且使中国与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明清思想文化
1.思想:(1)王阳明的“心学”。(2)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2.科技: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
3.文学:明清小说繁盛,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现。
4.京剧:由徽汉两剧融合而成,形成于道光年间,同光年间走向成熟。
当然,充分整合教材资源,仅仅依靠每周2节课堂教学可能是远远不够的。在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整合知识的能力,把课堂教学向课外自主学习延伸,例如通过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