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与道德教育_道德论文

中国加入WTO与道德教育_道德论文

加入WTO与道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增强。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政治的分化与重组,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都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加入WTO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深入研究WTO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把社会公德教育扩展到国际范围。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通过跨国界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技术流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拉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造成一些国家社会经济的动荡。有一项统计显示,世界上最富的20%的国家比世界上最穷的20%的国家人均收入高74倍,世界上最富的13%的人口占有全世界77%的财富。许多专家预测,世界发达国家正在摆脱物质生产的拖累,成为向全球经济提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的头脑国家,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利用这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进行物质生产的躯干国家。世界上大量人才向科技优势、知识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流动,21世纪国际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将会日趋激烈。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数据看,全世界高层次人才流动的主要流向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现在不但是发展中国家,就连德国、法国这些发达国家的人才也往美国流动。英国是世界平均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是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国家,但人才也往美国流动。越是发达的国家在吸引人才方面,越有它的优势。美国有一种HIB签证,从1990年开始允许每年有一定限额,吸引国外人才到美国短期工作3年,当时每年的限额是6.9万人,到1997年,上升到11万人,在这11万人中第一位是印度,占46%,第二位是中国,占15%,也就是说这11万人中,中国人要占1.6万人左右,但是现在国内培养的博士,每年是1万多人,还赶不上美国从中国吸引的专业人才数量。在美国硅谷有句话,打头的字母是IC,就是India+China,也就是说在硅谷的信息产业中,那个公司都有印度人和中国人,他们支撑着硅谷的半边天。美国移民局2000年底向国会提了一个要求,在2001年的时候,把每年限额11万人的HIB签证人数提高到19万人。现在美国国会已初审通过,并且说19万人也未免太保守了,干脆不设限额,有多少就引进多少,反正是3年期。他们就是充分利用这种手段来吸引人才。有人估计,美国最近几十年中,从发展中国家获取的人才,已经为美国创造了500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经把经济全球化作为他们推行西方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机遇。他们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就是美国化。经济全球化往往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传统的认同感。因此,越是全球化,越是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国家主权观、国家利益观和国家安全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使青年学生既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又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既能够保持本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够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学会与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打交道,学会敢于“与狼共舞”,善于“与狐狸同处”,勇于“同巨人较量”,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科技全球化需要道德约束。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人类带来进步,也会给人类造成损失。现代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潜藏着危害人类自身的可能,比如说,工业的发展,可能造成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克隆技术可能造成伦理问题,击碎人类几千年文明进步所形成的神圣的家庭观念;网络技术会给渲染暴力、色情、犯罪、文化侵略等带来可乘之机,高科技犯罪、计算机犯罪将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航天技术造就了先进的军事技术,也增加了伤害人类的可能性。美国有一位著名科学家说,无规则的科技创新,可能会毁灭人类。原子弹可以通过国家之间制定不扩散条约来控制,但今天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得到发展,机器人如果失控,可能会毁灭人类。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担忧地讲,随着科学和艺术光芒在我们天边的升起,德性也就消失了。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未必能带来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信息横流搞不好可能会带来物欲横流和人欲横流。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总是说用微笑来解决校园枪声暴力问题,但是现在美国校园依然枪声不断。最近统计资料披露,美国高中学生曾经带枪支上学的占三分之一,美国1978年到1998年20年死于校园枪声暴力的青少年学生是6万多人,高于美国在海湾战争、越南战争、索马里战争中美军阵亡的人数。这说明社会道德水平必须要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必须塑造对人类有更高道德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自律意识的年轻一代。

WTO的基本规则本身就是道德人格的要求。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活动需要遵循WTO的基本原则运行。WTO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交易的原则、透明度原则和非歧视性原则。这些原则在更深层次上蕴含着道德人格的要求。全球化规则本质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信用就没有竞争的资格。世界贸易是诚实信用的经济,是道德的经济,而不是投机和假冒伪劣的经济。市场经济如果不讲信用,这个市场是不稳定的。世界上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总裁认为,道德行为规范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时代不同了,遵守道德规范已经从一种美德变成了必需。他们认为,没有道德观念,就等于同灾难打交道;有了道德观念,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在美国《财富》杂志的企业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美国500家企业,都有自己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英国500家最重要的企业中,60%以上都有企业道德规范,而10年前这个比例仅仅为18%。在欧洲,企业道德被认为是社会责任观念的重要内容。事实上现在西方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不是完全靠市场法则、金钱开路,他们也在寻求非市场法则的道德支持、人格支持。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的外在表现,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市场经济要求将人格教育纳入道德教育的内容,既要提倡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即同情、友谊、责任和勇气等,又应该加强诚信、独立、创新、敬业和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这是青年学生安身立命,待人处世,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方面。

美国“9·11事件”对人类道德的反思。“9·11事件”,震惊了世界,不仅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上也闻所未闻。恐怖主义是一种反人类的思潮。恐怖主义的特征是神秘、狂热、残暴、虚无,以非理性代替理性。当今世界最使人伤脑筋的除了艾滋病,就是国际恐怖主义,有人把它称之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一场永无休止的地下世界大战。现在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世界恐怖主义呈现高智能化,一些高学历、高智商的知识分子加入到恐怖集团中。美国“9·11事件”后,报纸上披露有些恐怖分子是从德国大学研究生毕业,他们对高科技了如指掌。日本的邪教奥姆真理教就网罗了一批化学家、医生、电脑专家等高级人才,制造了日本东京地铁毒气恐怖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人类道德的堕落。人类最大的残疾是心灵的残疾,由此引申人类最大的危险不在于核云盖顶,而在于人类心灵的残缺,在于道德的堕落。

“9·11事件”及其后续发展反映了全球化进程的三个基本趋势:一是世界整合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逻辑必然要求进行世界范围内政治层面的整合。问题的区别是由谁来整合和怎样整合。美国要借“9·11事件”提供的全球反恐怖战争的机会,把世界纳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一统天下,实现美国统治下的整合,这是确定无疑的。二是世界各国关联趋势。各国的相互依存不仅是经济上的,而且是安全上的。三是矛盾分化趋势。国际恐怖主义现象归根到底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以及西方与非西方文明矛盾冲突空前激化的极端表现形式。通过“9·11事件”,我们要对道德教育进行深思:人类必须学会共处,国家必须学会共处,民族必须学会共处,人与自然更需要学会共处。学会共处,根本一点就是要学会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特别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贪欲心理。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S·拉姆拉指出:“为培养21世纪的公民,我们必须不断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建立一种要求我们为地球上人们更好的生活负责的价值体系。”因此,要培养青年学生的全球意识,对青年学生进行和平主义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使青年学生学会关心和尊重他国人民的幸福和命运,树立全球、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观念。

加入WTO后,如何加强道德教育,推进德育创新呢?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道德教育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需要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质是合格的青年一代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取决于青年一代良好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准则。一个民族的振兴不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也与精神品质密切相关。塑造青年一代道德就是塑造国家或民族在21世纪的综合国力,这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人的活动方式、存在方式的社会化发展,也是人的自身需要的品德、能力、社会交往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和选择教育的价值。传授知识,增加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意义,教育肩负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塑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品位与质量的转换与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全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塑造品学兼优的未来一代,必须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崇高目的。从总体上看,教育的概念,首先应当是一个道德的概念,教育首先应该是一项杰出的道德养成事业。如果我们只注重智育的开发,忽视品德塑造,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而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教养,有目标没有信仰,有欲望没有理想,有青春没有热血,这将是十分危险的。

第二,要从基本品德、基本价值观抓起,为人才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基础。

青年学生的基本品德、基本价值观应该包括八个方面:诚实、尊重、负责、同情、合作、自律、坚韧和奉献。要从学会做人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日常的行为规范做起,树立起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基本的价值判断。比如,当前我们非常倡导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为什么呢?因为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很多人共同来做,重大科技项目的获得者往往是团体冠军。如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不再是一、两个人或者靠单个实验室能够完成的。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生物科学家给人的印象是到野外采集标本,在显微镜下看一看,最后写成论文。而今天的生命科学,越来越体现出团队的合作方式,需要不同学科科学家的联合,需要不同部门科学家的联合,甚至跨国联合。现在最大的生命科学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际上参加的有中国、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这是多国合作研究的结果。在去年的2月15日世界权威杂志《自然》、2月16号世界权威杂志《科学》上,分别登载了两篇论文,其内容是人类基因组图谱计划,两篇论文的作者都多达几百人。这意味着在大科学时代、交叉科学时代,像爱因斯坦一个人在20世纪初拿到诺贝尔奖,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一个人干,有可能不成功,但几个专业不同的专家一块干,就可能惊天动地。

第三,德育本身要创新,德育理论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首先,明确德育的出发点。德育的出发点,不是去禁锢人、约束人、束缚人,而是以学生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特别是在以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在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德育应当在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德育也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及独立人格。

其次,德育对象的科学定位。青年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的客体。德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青年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的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认知,才能转化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因为任何教育只有转化成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

再次,构筑新型德育模式。要实施情感型的德育模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的投入。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同样道理,有的人讲起来,非常动人心弦,有人讲起来干巴巴的没人听,什么原因,我们讲道理时,是否倾注内心的体验,是否以情感人,是重要原因。德育是做人的工作的,人是有感情的,也是有理性的。感情决定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思考的结果,只有从以情感人入手,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通过德育,真正让学生感到成长成才是幸福的,而自我超越,实现目标,也是幸福愉快的。要实施渗透型的德育模式,挖掘科学在影响人的素质方面的特殊作用。现在不少人认为,只有人文知识,能影响人性的养成,而习惯于把科学纳入实用知识的范畴。实际上,作为科学规范的实证标准、逻辑论证、求真态度,既是技术的又是道德的,它所昭示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正是人性最为珍视、最为基础的方面。因此,要注意发挥科学精神在人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渗透,塑造人的美好心灵。要实施氛围型的德育模式。学生思想品德不能光靠说理教育就能形成,还要依靠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感染。环境和氛围是在一个群体中相互影响,可以导致同化的力量。一个人置身于这个群体,日久天长,耳濡目染,就会熏陶形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我国有位教育家提出了“泡菜水的理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和白菜的味道。我们学校的全部工作就是调整这个泡菜水,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感悟、去理解、去思考;在这种氛围中,净化灵魂,升化人格,完善自己。

标签:;  ;  

中国加入WTO与道德教育_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