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冲突持久与加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心理学论文,持久论文,冲突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所指的国际冲突是指发生在国际舞台上为争夺权力、地位、资源以及因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国际行为体之间的目标不可协调而产生的相互压制、伤害或消灭对方的行为。这个界定既包括国家间冲突,也包括发生在一国内部的冲突,由于一国内部的冲突往往有外部势力的卷入或国际影响外溢到国外,因此这类冲突具有了国际性,是国际化的国内冲突,因此也被纳入国际冲突之列。从冲突的主体上来看,国际冲突的主体主要是国家,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内战成为国际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冷战后国际冲突主要发生在国家与一些次国家行为体如部落团体、民族解放运动组织等之间;从争夺的目标来看,国际冲突聚集于领土、资源、权力、意识形态等方面,在一些地区民族、种族、宗教等方面的矛盾与上述目标相联结,使冲突显得更为复杂。
一、社会心理学与国际冲突研究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国际关系,一方面是从更深层次来证实国际关系理论已有的成果,如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安全两难的论述,如果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就显得更为深刻。另一方面,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对于某一问题的论述可能还不足以令人信服,需要借助于其他的理论或视角对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如有时利用利益或权力的分析方法解释处于冲突中的国家或次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时就是如此。鉴于用国家利益来解释国家行为的局限性,分析者自然而然地将分析的视角转向“国内政治”,而这样做却偏离了国家利益或权力分析的前提假定,即国家是单一的理性的行为体。如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介入的国际冲突中,在有些情况下,冲突方之间合作是能够促进国家利益的,但是冲突方却选择了冲突,走向战争;而当合作并不能给双方带来收益时,双方却走向合作。而有时,冲突方在执行协议或协定的过程中,由于一些认知上的原因和错误知觉的形成,往往会使合作的进程中断,或者即使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但是由于双方信息的缺失,以及对一些信息的误读或者是接收到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都会使冲突再起。
同时,国际冲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在国际冲突中是普遍存在的,分析这些因素在国际冲突中的作用是国际冲突研究的应有之义。处于安全困境中的双方,在一方看来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的自然而然的防御行为,而在对方的眼中看来却是侵略的前奏,对自己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要充分理解国家的行为,就要深入分析人的心理过程,但这时的“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而是那些能够对国家行为有着重大影响或者是直接做出国家决策的人或者其本身的行为就代表着国家行为的人。任何一种行为总是存在着心理上的因素。不管是国家或次国家行为体的行为还是个人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归根结底总是由个人来做出决策的,个人在做出决策时总存在着心理活动与认知的过程,而这些心理因素与认知过程与国家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了关于国际冲突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扩展了用较为传统方法如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学派观察现象的视野。第一个观点是,国际冲突是一个集体的需要和恐惧驱动的过程,而不完全是政治决策者对客观国家利益的理性算计的产物。第二,国际冲突是一个社会间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国家间或政府间的现象。第三,国际冲突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多层面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使用强制性权力的竞赛。第四,国际冲突是一个具有逐步发展、自我持续、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没有否定客观上固定的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在国际体系中国家的重要地位、在国际关系中权力的作用以及结构因素在决定国际冲突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在很多方面丰富了国际关系的分析。”
因此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不是否定或者是取代传统的研究方法如经典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分析方法等,而是对这些理论的一些补充。换言之,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可以更好地解释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已经解释的一些现象,或者可以解释一些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而且,社会心理学的解释与原有的解释并不矛盾。
二、国际冲突持久与加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的层次
层次分析方法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来说,层次分析方法在国际关系研究的应用推动着国际关系朝着更为严谨的方向发展,但就层次分析方法本身来说,学术界的“大部分工作集中于层次数量的拓展以及层次分析方法对国际关系研究的贡献,而对于层次本身属性的分析却不多见”。
对于国际关系研究而言,层次的选择与应用并不是取决于研究者对某一层次的爱好和兴趣,而是取决于要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冲突方的行为,这是一种微观的分析方法,因此不宜选用体系层次而选用单位层次。
三、导致国际冲突持久与加剧的几种心理过程与现象
如前所述,心理因素与认知过程一直伴随着冲突的全过程,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使冲突持久与加剧因而不利于冲突的调解与解决。在国际冲突中,有哪些心理过程与现象使冲突持久与加剧呢?
(一)合乎道义的自我意象。意象“指的是在个人的认知系统中一种对物体的有条理的描述。意象的核心是它所指涉物体的被察觉的特征——个人对这个物体像什么的观念”或者说意象是“认知的构建,也就是形势在头脑中的反映”。在冲突关系中,冲突方对自己、对手以及所处的环境进行认知。合乎道义的自我意象就是对自己的认知的一种表现。在冲突中,每方都认为自己的言论、行动是高尚的、道德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可以给出一个合理化的解释,从而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对于有些在别人眼中看来是不道德的自己行为,自己却能够运用合理化使其变得合乎道义,从而维护对自己积极的意象。当出现一些与自己所宣称的价值观或信念相冲突的行为时,个人或国家总是找出一些好的原因来证明这些行为是正当的,或者找出一些可以接受的原因来辩解与合乎道义上的自我意象相冲突的行为与事实。通过这样的一个合理化的过程,使自己的一些好的品质得以彰显,而忽视了那些不能反映自己美德的信息,并且力图为在另一方眼中看来是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辩护,这样合乎道义的自我意象就得到了维持。
(二)恶魔般的敌人意象。与合乎道义的自我意象完全相反的是恶魔般的敌人意象。与维持良好的自我形象相比,冲突中的一方总是竭力维护对另一方恶魔般的意象。对手的邪恶的行为正好印证并且强化了对方的这种意象,这种行为是在自己的意料之中的。合乎道义的自我意象与恶魔般的敌人意象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并且是相互强化的。通过强化自我意象与敌人意象,可以更大程度地保持一方的团结一致,可以调动成员的忠诚,而“软化恶魔般的敌人意象将导致舆论的混乱和不忠诚的指控。好战分子抵制修正敌人的意象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弱化了国民的信心,放松了防御,并且意味着愿意达成一项对自己有害的妥协。由于一个共同的观念他们的目标可能具有一个宽泛的诉求,这个观念就是低估敌人敌意的冒险要比高估它的冒险更具有危害性。”鉴于以上因素,在冲突关系中,双方总是竭力保持着合乎道义的自我意象与恶魔般的敌人意象。
(三)移情的缺失。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与互动中,人们总是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这样一种心理过程就是移情。简言之,移情就是“理解别人的思想与感情”,“它意味着设想处于另外一个人的位置,设想通过他的眼睛向外观察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设想你是如何感受你所看到的。”在冲突关系中,移情往往难以发生。移情的缺失与上面提及的合乎道义的自我意象与恶魔般的敌人意象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而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就不会很好地理解对方,因此将“看不到对方对和平的期盼”,“看不到对手对于被袭击的恐惧”,“看不到对手可以理解的愤怒”。由于移情的缺失,对于一些在冲突关系中容易发生的错误知觉和认知偏差的校正也产生了一些困难,从而加大了解决冲突的难度。
四、导致国际冲突持久与加剧的错误知觉和认知偏差
在冲突关系中,双方很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知觉和认知偏差,这些错误知觉和认知偏差加剧了本来就不存在信任的双方之间的敌意,这些敌意只会导致冲突的持久与升级而无助于冲突的调解与解决。在冲突中有以下几种情况容易发生错误的知觉和认知偏差:
第一,由于知觉恒常性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知觉。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保持认知的平衡状态,如果出现了认知失调,人们总是感到紧张、不舒服。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带来的紧张、不舒服的感觉,人们在接受新的信息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与自己原来的认知保持一致,因此就会选择那些与自己原有认知一致的信息,而过滤掉那些与自己认知不一致的信息。在冲突或战争的情况下,冲突方一般是采取这种方法来保持认知的平衡。这样,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冲突中的一方对来自另一方的友善的信息经常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对方友善的行为是欺骗性的,或者认为消息来源的渠道不正当,或者怀疑消息的准确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避免错误知觉的发生,这对于冲突的调解与解决来说是不利的。
第二,由于投射而导致的错误知觉。“社会互动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通过含蓄地承担另一方的角色来思考另一方的目的、认知、意图和预期,假定另一方有像自己一样的思想,并且有相似类型的目的、认知、意图和预期。”这实际上就是移情。在一般的社会互动中,双方总是能够进行换位思考,而“在激烈的冲突关系中,这种承担另一方角色的能力被严重地削弱了”。不仅如此,在冲突关系中,一方总是把自己对某一种情势的认知、意图、预期等强加在对方身上,认为对方也是这样来看待当时的情景。这种方法类似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就是投射。比如“假定敌人非常明确地知道我们并没有威胁他们。我们自己行为的适度和和平,以及我们已经受到的挑衅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它们对于另一方来说也是非常明显的。这样,这个假定就是他们正如我们看待自己那样看待我们,而事实上他们像我们看待他们那样看待我们。”
第三,由于镜像的作用而出现错误的归因。所谓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每方都把冲突或战争的升级看成是对方的行为导致的,而自己却拥有恪守道德、公平正义的品质。这样,每方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总是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情势性的原因,而对方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认为是由于特质性的原因等。基于这种情况下的归因往往认为对方的侵略行为是他的本质使然,而自己即使表现出一些侵略行为时则认为这完全是对敌人的行为做出的反应或者是防御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呼吁和平的一方并不必然会走到谈判桌前来谈判并以此作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基于镜像的归因,使得冲突的双方很难就一些问题达成一致,他们往往是相互的指责而加剧了相互的不信任,这无疑给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成功加大了难度。
第四,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实现。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我们对他的期望行事”,或者说“是指对情况的错误定义引发了一种新行为,这种新行为使得最初的错误概念变成真实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外在效果是使得错误的盛行得以延续。因为预言者会引用真实的事件来证明他从一开始就是正确的……”在国际关系中,“当一种国际规范或集体记忆被假定、预言将呈现何种状态,将向某种方向发展时,由于有关国家有可能按照‘预言的逻辑’进行相似的话语实践和外交互动,结果被预言的东西往往变成了现实”。
结语
与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以权力、制度、文化为分析路径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国际冲突不同,国际冲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主要是从微观角度来审视国际冲突的一般规律与内在逻辑。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国际冲突持久与加剧的社会心理过程与现象以及错误知觉与认知偏差的生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更好地理解国际冲突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国际冲突的调解与解决提供了初步的心理学的学理基础。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区域性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调解与解决国际冲突时,要充分地关注这些导致冲突持久与加剧的心理过程与现象,要采取可行的措施为冲突双方提供准确的信息、加强相互的理解以及建立信任,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或消除这些导致冲突持久与加剧的心理过程与现象以及错误知觉与认知偏差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