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党委领导方式的根本变革——湖北省开展“两转一推”活动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省论文,领导论文,乡镇党委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适应新形势,探索新途径,切实加强乡镇党委建设,不断提高乡镇党委的领导水平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在我国进入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党组织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湖北省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全省乡镇党委建设中开展以“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两转一推”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整建成果,促进了乡镇党委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湖北省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部署,集中力量狠抓了乡镇党委建设,特别是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的集中整建,着力解决在少数乡镇干部中存在的缺乏事业心、工作不齐心、对群众不贴心、在基层不安心和“走读”等问题,理顺了干部情绪,提高了干部素质,振奋了干部精神,使乡镇党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但是,由于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方式根深蒂固,加之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最初两年的整建工作未能在促进乡镇党委实现领导方式的根本转变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许多乡镇党委、政府依然沿用以往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领导方式来指挥农业生产,推动农村工作。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那种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来推动农村工作的领导方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
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探索,我们认为,要推动乡镇党委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必须适应新形势,寻找新途径。1997年底,湖北省委组织部在总结全省一些乡镇党委创办示范服务基地、引导带领农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的先进经验和学习借鉴山东汪疃基本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乡镇党委建设中开展“两转一推”活动,并选择天门、襄阳等10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单位,先行一步积累经验,以点带面。一年多来,这些试点单位的乡镇党委坚持以服务、奉献为宗旨,以示范、引导为手段,按照“干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拿我作试验,风险干部担”的基本思路,积极动员和组织乡镇干部领办创办各类示范服务基地、企业和服务组织,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第一,面向市场,发挥优势,以兴办各类示范服务实体为载体,推动“两转一推”活动扎实开展。一是大力兴办示范服务基地。主要采取由乡镇党委成员带领一定数量的乡镇干部直接创办、由乡镇干部与农民群众共同入股创办、将有一技之长的乡镇班子成员或机关干部下派到实体任职、动员乡镇“七所八站”发挥行业优势兴办等形式。二是大力兴办龙头企业。三是大力兴办流通、科技、信息等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架起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
第二,突出服务宗旨,把利益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用真诚周到的服务引导农民闯市场。农民最希望的是脱贫致富,最害怕的是增加负担,最厌倦的是行政命令和空洞说教,最欢迎的是示范引导和真诚服务。因此,在开展“两转一推”活动的过程中,试点单位的乡镇党委始终坚持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抓好以下服务:一是提供信息参谋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想干不知干什么”的问题。二是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想干不会干”的问题。三是提供产品供销服务,帮助农民解决进入市场难的问题。对服务收费,坚持做到技术指导免费服务,农资供应低价服务,饲料供应保本服务,产品销售微利服务,尽量让利于农民。
第三,“拿我作试验,做给群众看,风险干部担”,用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在开展“两转一推”活动中,试点单位一改过去靠行政命令催种催收的做法,变“逼着群众干”为“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坚持先试验、作示范、再推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引导农民壮胆子,迈步子。凡是农民不敢干的,由乡镇干部先在基地作试验,探索积累经验;凡是农民不会干的,先在基地作示范,为农民提供样板。这样增强了农民运用新技术、种养新品种、发展新产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效益的提高。
第四,注重以科技为支撑,着力增加科技含量,实行科学管理,依靠科技创造高效益。注重以科技为支撑,既是确保示范服务实体能够真正发挥示范服务功能的前提,也是确保“两转一推”活动卓有成效开展的基础。试点单位注重积极兴办具有广阔前景、起点较高、科技含量较高、效益较高的各类示范服务实体;注重将现代化企业管理和市场经营机制引入到基地和企业建设中来,实行公司化、企业化、实体化管理,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组合股份化、生产经营自主化、利益关系契约化的运行格局;注重将科技引入到生产的全过程,把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拼资源、拼劳力、拼设备的粗放经营转移到依靠人才、科技创效益的集约经营的轨道上来,从而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造高效益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第五,着眼于加强乡镇党委建设,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积极开展“两转一推”活动。一是注重将开展“两转一推”活动与深化乡镇党委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动员和组织部分干部兴办各类示范服务实体,一方面科学安排其他干部抓好乡镇日常工作,控制和减少了乡镇机构和干部职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新型乡镇工作运行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二是注重将开展“两转一推”活动与建设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结合起来。结合开展“两转一推”活动,试点单位一方面加强了对乡镇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科技素质培训,不断增强乡镇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本领;另一方面通过动员和组织乡镇干部兴办各类示范服务实体,让干部在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实践中,转变思想观念,转变领导方式,改进工作作风,经受风雨,增长才干,使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战斗力有了明显增强。
实践证明,开展“两转一推”活动,是深化乡镇党委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实现农村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新生事物。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县、乡党委要把开展“两转一推”活动作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推动“两转一推”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妥善解决好以下问题:
其一,要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案。开展“两转一推”活动,工作环节多,涉及面广,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案,是确保这项工作得以扎实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在组织开展“两转一推”活动之前,一定要注意组织力量认真抓好工作方案的制定。要在广泛听取意见、作好通盘考虑、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地区开展“两转一推”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客观地把握乡情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合实际、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科学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
其二,要力戒虚浮,狠抓落实。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两转一推”活动,切忌盲目上马,一哄而起,要坚持办好试点,以点带面。要采取主要领导带头包点、专班人员驻点督办等办法办好试点,总结经验,宣传典型,推动这项活动的全面开展。二是要明确职责任务。县市委是抓“两转一推”活动的直接领导者和指挥者,县市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负总责,亲自抓;乡镇党委是“两转一推”活动的具体组织者,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主体工程来落实,集中精力具体抓;各级组织部门要重点抓,相关部门要协调抓。兴办示范服务实体的乡镇干部是“两转一推”活动的具体实施者,要认真办好实体,搞好服务。三是要严格工作标准,建立“两转一推”工作档案。
其三,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从本地的自然条件、区域经济特点、乡镇干部和群众的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切忌脱离实际、贪大求洋、贪多求快。学习借鉴试点和其他单位的经验,要学习精神实质,把握内在规律,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地加以运用,不能生吞活剥,死搬硬套。
其四,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立足于推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来组织和开展“两转一推”活动。“两转一推”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划相协调,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不能搞两张皮。兴办示范服务基地和龙头企业,必须立足于当地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地选准优势产业和项目,做到创办一个基地,树起一个龙头,带活一个产业,推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的形成,不断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其五,要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相结合。从试点单位开展“两转一推”活动的情况来看,一些乡镇干部通过领办、创办各类示范服务实体,找到了一展身手的舞台,尝到了从事经济工作的甜头和乐趣,纷纷自愿放弃乡镇机关的铁饭碗,使乡镇机构改革、干部分流由难变易。要通过开展“两转一推”活动,动员和组织乡镇干部走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经风雨,换脑筋,见世面;长才干,从而在乡镇干部中营造一种“不恋机关下基层,不恋官位干事业”的良好风气,为下一步乡镇机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但有三种错误倾向要加以防止和克服:一是搞短期行为。有些地方为调动干部兴办示范服务实体的积极性,提出现在参加办实体的干部在今后乡镇机构改革中不再分流等,给以后的工作埋下隐患。二是急于求成。不看条件是否成熟,将推行“两转一推”活动与乡镇机构改革、干部分流硬绑在一起同步实施,结果不仅机构改革难以进行,而且影响了“两转一推”活动的及时、正常开展。三是借开展“两转一推”之名,将部分乡镇干部作为包袱甩出去,而不是挑选精兵强将去干这样一项全新的工作,结果使“两转一推”工作出不了成效,坚持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