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和把握华人社区的身份认同_公民权利论文

准确理解和把握华人社区的身份认同_公民权利论文

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体论文,中华民族论文,准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民族团结意义重大。然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人有不同解读,有些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有偏差。因此,有必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结构和功能,使之正确、有效地发挥凝聚人心、振兴中华的作用。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诸种误读

       由于种种复杂因素,人们关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把中华民族等同于炎黄子孙,这种简单等同客观上把不认同炎黄子孙的少数民族排除在中华民族之外。改革开放后,有些部门为了与广大港台同胞和海外华人联络感情,加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努力构建“大中华”的概念,一些提法如“华夏子孙”、“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等在政府活动和宣传媒体上逐渐活跃起来。当把炎黄子孙等同于中华民族时,一些少数民族就会本能地对“中华民族认同”产生抵触。因为有些少数民族中有不少人认为历史上的“炎黄”只是中原汉族人的祖先,“炎黄子孙”、“华夏民族”、“龙的传人”都指的是汉族。

       第二,以保持和传承中华文化为标准,把中华民族的范围从中国境内公民扩展到海外华人,这就无形中把加入美国、加拿大等其他国家的华人纳入中华民族的范畴,以至于当我们倡导“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西方国家便高度警觉甚至抵制,似乎中国人要在世界范围搞大民族主义。

       第三,将中华民族概念虚化。为避免出现上述尴尬,有人将中华民族内涵模糊化,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性地使用这一提法,或者直接把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等同于中华文化认同。过去,我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叙述有些语焉不详。改革开放前的30年,国家治理是用“阶级共同体”建构替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改革开放后,“阶级共同体”认同瓦解。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这一提法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在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中,中华民族认同也开始得到提倡,但“中华民族是什么”一直不甚清晰。在许多学者看来,由于“中华民族”原意指汉族,中华民族认同隐含着某种汉化,所以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中的中华民族认同也显示出某种动摇不定、甚至底气不足的情形。

       第四,主张废除中华民族概念,以公民共同体认同替代中华民族认同。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者不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或者不认同中华民族国族化。他们认为,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不是文化共同体,不具有民族学的意义。换句话说,中华民族是虚拟的,不是实体,因而不在民族理论关注的视野内。有学者认为,如果把这种政治性的术语引入到民族学或民族理论中,会引起话语体系的混乱。比如,有学者认为,由于“民族”一词已被约定俗成地理解为生物性和文化性的人们共同体,用“中华民族”涵盖公民共同体涵义存在太多困难,所以应放弃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改用“中华人民”指称公民共同体。还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原意就是汉族,中华民族国族化实际上就是汉化。因而,在民族理论话语体系中引入中华民族认同,实践层面很容易导致民族政策有用多数民族意志同化少数民族的嫌疑。还有学者认为,民族国家建构已经过时,民族国家的替代物只能从摆脱“民族”的“公民”切入,也就是废除“中华民族”概念,建设公民国家,用公民国家替代民族国家,用公民认同替代中华民族认同。

       怎样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

       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两层涵义:作为人的共同体和作为文化的共同体。

       第一,中华民族是拥有中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共同体。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和未识别民族成分的拥有中国国籍的全体中国公民,不仅包括56个民族,还包括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确认的未识别民族成分人口65万,以及1000多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裔中国人,不仅包括大陆范围的中国公民,也包括港澳台、侨居国外的中国人。因而,中华民族应该是包括今天56个民族在内的、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及其海外华侨的统称。这里有两点需要明确,一是中华民族不包括原来拥有中国国籍、现在加入其他国籍的华人,这些人有的生活在国外,有的可能生活、工作在中国境内,虽然他们心向祖国,但已经不拥有中国国籍,他们在公民意义上不属于中华民族成员。与此同时,过去是外国籍的,只要加入中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就是中华民族成员。

       从公民共同体的角度讲,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首先是构建中国公民共同体认同,即对“全体中国人享有中国公民权利、履行中国公民义务”的认同。无论是汉族、少数民族还是外裔中国人,无论是在大陆、港澳台还是在国外,只要拥有中国国籍,都平等地享有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应当履行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文明是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各民族都对中华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的贡献是错误的;把少数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缺乏认同,也是错误的。中华文化应该包括三部分:第一,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凝练出的价值共识,这是中华文化的内核,在当代表现为团结统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等,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凝练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统摄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第二,文化载体——汉语作为中国的通用语言文字,已经客观上成为连接全体中华民族成员的纽带。第三,丰富多彩的地域和表层文化形式的交融与共享,诸如各地区、各民族节庆、婚俗、礼仪文化习俗等的交融与共享。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结构上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无论是作为人的共同体还是作为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都是“多元一体”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仅从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看,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多元一体”。作为人的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多元”指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民族多元,“一体”指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一体”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形成的中华文化共性。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体,也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交融的共同体,如果将56个民族个体或文化内容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抽离,中华民族概念就只能是空洞的政治口号,不具有凝聚力。

       如何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与中华民族的公民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内涵相对应,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任务是以公民身份认同为核心,以共有历史文化为精神支撑或文化纽带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培育全体社会成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这里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共同”:56个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开拓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共同建设了伟大祖国,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反抗侵略和分裂势力,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实体属性。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同抵御外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日益形成并深化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将自在的中华民族发展成自觉的中华民族。当代,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过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第二,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的目的,是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记忆和共享的现实文化形式,从中凝练出全体社会成员一体遵循的价值共识,为全体社会成员生成共有国家认同打下文化和心理基础。建构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历史文化记忆、共享的现实文化形式,属于文化意义上的整合。当今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单纯以宪法认同为核心建构公民国家认同,即使建国历史时间很短的美国,也不否认基督教文化底色的价值观对多元文化的引领作用,加拿大社会整体的松散性与各移民族群之间缺乏共享的历史文化记忆有关,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加拿大的社会联合或社会统一越来越暴露出明显的虚假性和脆弱性。对应当下中国国家文化身份构建,中华民族概念不是存废问题,而是如何充实其内容、使之更好地发挥连接全体社会成员文化和情感的纽带作用。

       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在推动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共享中凝练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和归属意识。这里,作为文化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适性,普世文化需要建构,各民族和地区的多元文化形式需要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扬弃。如此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就会在各民族之间架起相互学习、沟通、理解的桥梁,构筑起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显示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核心是培育56个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意识。如何使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创造出一种“新文化”,已经不只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也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现实问题。这种“新文化”建设应该包括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建设的参与、共享,应该重视民族文化多样性,在各个层面对全体社会成员灌输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多元文化理念,这是对中国社会民族结构多元性的回应。

标签:;  ;  ;  

准确理解和把握华人社区的身份认同_公民权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