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标,寻找语用智慧论文_冉美玲

立足课标,寻找语用智慧论文_冉美玲

冉美玲(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两次对比教学的案例分析,探索语文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扎根课标,从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实际出发,拟定准确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更适合教材和学生的教学策略,让课堂更具语文学科特点,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让语用智慧引领教师成长。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用;一课两教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0-136-02

十年磨一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1横空出世。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沉淀,在各种教学改革研究的浪潮冲击下,是顺应改革潮流,还是坚守课标根本,成为了笔者思考的问题。

《只有一个地球》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单元“家园的呼唤”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可读性强,是一篇很经典的课文。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在名师工作室导师的引领下,笔者对《只有一个地球》进行了两次教学尝试,感悟真切,收获良多。

1初教《只有一个地球》:嫁接复制不一定有效

第一次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力求将课文内容进行版块处理,引导学生针对有分歧的话题自主阅读后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充分引用收集的资料,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本节课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复习,导入新课;品读课文,理解感悟;拓展训练,感情升华;领悟写法,迁移运用四个版块。

在复习、导入新课版块中,出示本课词语检测正音,学生一分钟速记词语并默写下来,八位同学依次朗读课文。本环节意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培养快速记忆能力,通过学生的朗读整体回顾全文。

品读课文、理解感悟版块中,教师首先抛出话题:“有人说地球是可爱的,美丽而壮观;有人说地球是渺小的,容易破碎。你赞成哪种观点?”学生表明观点后自读课文,简要批注。接下来学生针对自己的观点选择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引用了大量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对交流过程进行调控,引导学生感悟本文语言文字的严谨之妙,辨别课文所用的修辞手法及说明方法,相机对朗读进行了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和相互交流中感受到了地球的美丽,同时也充分了解了地球生态环境所遭受的严重破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拓展训练、感情升华版块中,教师设置了两个开放性的话题:①如果请你在题目后面加一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为什么这样加?②此时此刻,你想对谁说(地球、人类、自己等)说什么?学生针对两个话题展开了思维碰撞,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之前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感悟。

最后,采用题单的方式对本课的说明方法进行了检测,但难度偏低。

2再教《只有一个地球》:基于语用的整合

第一次教学后,中心组老师们集思广益,从教材的内在情感联系到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从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到教学要求的规范化,对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深入指导。于是,就有了《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二次教学。

本次教学,我立足课文内容,以文本本身的情感线索为纽带,理清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了逐段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丽和严谨,感受地球的美丽和脆弱,充分引入大量课外资料进行补充阅读。本课教学包括了复习,导入新课;品读课文,理解感悟;拓展话题,结合现实;读写结合,迁移运用四个版块。版块看似相似,但各教学环节作出了很大的调整。

复习、导入新课版块中,将本课生词进行了分类排列,通过检测认读巩固读音,同时要求学生选择词语简要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了学习要求。

品读课文、理解感悟板块中,对八个自然段采用了顺序教学。学习第一自然段,重点采用了通过朗读感受地球的美丽和作者的深情。第二自然段采用引读,以突出地球的渺小。第三、四自然段则采用学生自读,思考:两个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交换?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学生通过自读和交流体会到作者的段落安排十分巧妙,先写不可再生资源即将枯竭,再写可再生资源遭受到严重破坏,两段是递进关系,说明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生补充收集的相关资料。第五至七自然段则采用了讨论教学,学生自读后结合补充资料探讨人类的未来,感悟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第八自然段采用了多种语气引读,升华作者情感。

拓展话题、结合现实版块,集中出示了本课四个对人类破坏环境所产生的后果进行假设的句子。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环保措施巧妙融入句子中,假设出美好的结果,一方面进行了保教育,一方面落实了语言训练。同时,学生交流了现代高科技运用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

在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板块中,引导学生在题目后面加标点符号并说出理由。作为一篇说明文,对说明方法的掌握是必须的,这也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因此,最后要求学生在课文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中,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至三种写一个片段,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3厘清中坚守:兼收并蓄,锐意创新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以前,即便有对课堂教学的深刻反思,大多也不过将反思所得在其他教学内容中实施,极少对一篇课文进行再教学。在对本课第一次备课时,我提取课文中心句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了辩论式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说实话,当时对这一设计还有些小得意,以为抓住了课文要领,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抓住了核心问题,又能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殊不知这一处理实在太过草率,对教材的解读有失偏颇,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有些不知所措。重新研读教材,细细对照课标之后,我收获了新的体悟。

3.1有效的理解和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我一直很重视学生的积累,但积累对学生来说是否有效则较少思考。在第一次教学的复习巩固环节,我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速记并默写。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第二课时来说,这样的环节设计要求显然过低,达不到有效积累的目的。课后细细反思,这一环节用时超过五分钟,只是为了凸显教师重视基本字词而已,并未深入思考目标难度是否合理。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将词语分类出示,让学生发现分类标准,选择词语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巩固了字音,发现了词语排列的规律与课文内容有关。同时,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加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回顾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在用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学习要求,改变了检测方式,加大了语言训练的力度。

3.2正确解读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第一次备课时,我将教材解读为一篇普通科普说明文而忽略了作者寄托在语言文字中浓浓的情感和段与段之间紧密的联系,简单的把内容简化为美丽与脆弱、人类的未来两大问题,从而割裂了文本情感和内在逻辑关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缺乏主线,跳跃性极大。

仔细研读教材之后,我才发现这并非一篇普通的说明文,而是一篇具有浓浓语文情趣的科学小品文,字里行间带着作者的浓浓深情,可谓文质兼美。课文的段与段之间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开头和结尾段落文字优美,饱含深情,将文章主题一点点升华。对于这样内在联系非常紧密的课文,采用变序教学是非常冒险的做法,很不可取。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按照课文情感线索逐段展开教学。对于文字优美的第一自然段,采用了个别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方式以读代悟,通过朗读表现作者对地球的热爱,几遍读下来,学生基本能背诵。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着重描写了地球资源遭到破坏,第一次教学时只简单让学生自读,结合收集的资料交流。《课标》在教学总目标中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提出了“这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能否交换,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两段之间的内在联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后,领悟到了第三自然段侧重写不可再生资源即将枯竭,第四自然段则描写了可再生资源也将不可再生,两段之间是递进关系,说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严峻的环境形势,还领悟到作者巧妙安排文章内容的意图,学习了新的写作方法。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的担心和内心的呼唤,是多种复杂情感的迸发。在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只让学生齐读了一遍,情感烘托不够。在第二次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感悟出作者蕴涵的包括感叹、警告、担心、呼唤甚至恳求等多种复杂情感,教师将多种情感代入提示语中反复引读,学生在一次次不同情感不同语气的朗读下,短短的自然段读出千般滋味,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自然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化体会。读完之后,教室里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这沉默,难道不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吗?

3.3合理而巧妙地运用资料

新《课标》总目标指出:“学生要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同样适用。本课探讨了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球环境问题,可大量借鉴课外资料整合阅读,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机会。但在搜集之前,教师应当给出更加明确的搜集方向,并在课前指导学生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精细化处理。

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大量引用了课前搜集的环境遭到破坏以及人类不可能移居别的星球的相关资料。由于此类资料很多,学生搜集的资料非常充分,但整理不够,所以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学生补充资料用时过多的情况。在第二课时教学前,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收集环境遭到破坏及人类移居的相关资料外,还指导学生对大量资料进行了筛选和精简,实现了对资料的合理利用。同时,课前还搜集了目前人类利用高科技保护环境的相关资料,反向证明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激发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增长了科学知识,实现了对资料的巧妙运用。

3.4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重视读写结合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两次教学的末尾阶段,我都安排了给课题加标点符号的环节。不论学生加的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还是其它符号,都是他们对文本理解和感悟之后的个性化思考,从学生阐述的理由中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课标》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多读多写。高段阅读教学目标也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课作为一篇说明文,课文中出现了多种说明方法,对这些说明方法进行准确辨别和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在第一次教学中,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只列出文中句子让学生判断说明方法,对学生来说要求太低,绝大多数学生轻而易举就完成了习题。在第二次教学中,由学生列出课文运用到的说明方法,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至三种写一段话,既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又通过读写结合实现了对说明方法的及时运用。

经过这次一课两教,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对教学环节的实施意图和难易程度的周密设计,对课外资料的巧妙选择和安排,对课堂语言训练点的准确捕捉和有趣地训练是多么重要。两教《只有一个地球》,真可谓一课多得。苏东坡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反复研讨过程虽然艰辛,但能得专家指导,能日有所思,思有所得,阴霾散尽,胸中蓄满“日得教学精妙处,不辞长作语文人”之信念。

论文作者:冉美玲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0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  ;  ;  ;  ;  ;  ;  ;  

立足课标,寻找语用智慧论文_冉美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