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保密管理工作的难点和对策论文_

信息化条件下保密管理工作的难点和对策论文_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各事业单位的工作过程中,也对保密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技术应用对保密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较大,做好保密管理的安全工作就显得比较关键,从实际的工作中能发现,在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先就信息化条件下保密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以及信息化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就我国事业单位信息化条件下保密管理的现状以及安全隐患和隐患原因加以分析,最后探究信息化条件下保密管理工作实施策略,希望能从这些基础层面的研究分析,为实际保密管理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保密管理工作;难点;对策

引言

目前的网络信息化已经普及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且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虽然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其带来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不断发生的信息泄露事件,也使得社会对保密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保密管理工作的安全性非常的重要,其不但涉及到国家较多的核心秘密信息,也包含了较多的社会发展重要机密,这些重要数据信息若是被泄露出去,定会对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和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1保密检查的必要性

首先,能够促进保密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保密检查能通过检查中获得的信息对保密制度、涉密人员、涉密事项、涉外活动、计算机及信息系统、通信及办公自动化设备保密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明确整改要求,使保密管理体系在发现问题和自身整改中趋于完善,在日益紧迫的信息安全环境下,建立起具有反馈调整的动态安全特性的保密管理体系。其次,能够使隐患消除在萌芽中。保密检查能提高专业人员的保密技术防范技能,强化保密技术防范常识,通过真实案例敲响杜绝泄密隐患的警钟,彻底打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侥幸心理,提高保密意识,实现消除泄密隐患的目的。再次,能够利用现有的人防、物防、技防,包括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在内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形成保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的能量储备。

2信息化条件下保密管理工作的难点

2.1信息化条件下保密管理隐患原因分析

信息化条件下事业单位保密管理的隐患存在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由于在保密管理的体制上没有完善建立,保密管理的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以及条块分割等问题,缺乏有效协调监管部门,这就对保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有着不利影响。再者,由于在保密管理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方面不完善,保密管理法规的操作性差以及责任不明确,法律执行的效果不明显等,这都会影响保密管理工作的良好效果呈现。各部门都从自身工作考虑,对于其他部门职能和相互间交叉问题没有重视,一些法规的不统一和不协调等,这些都会造成保密管理的法规实效性不强。另外,由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身的保密意识比较薄弱,没有从内部保密防范工作方面加强重视,这就比较容易出现安全隐患。而在专业化的保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没有加强重视,这也比较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发生。

2.2保密工作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保密管理工作的干部职工保密意识较为松懈,使得其对保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出现无密可保的现象,导致保密管理工作的安全性难以进行保证。保密管理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之所以较低,不仅是因为保密管理工作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因为一些干部职工对小问题不注意。保密管理工作人员意识较低的情况,不但使得保密管理工作难以进行合理的开展,也在一定情况下造成了保密管理工作泄密的可能性。

2.3相关制度不先进

多数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保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相关制度制定方面也就没有对其进行及时更新,保密管理工作制度也就难以适应工作发展的要求,对一些工作行为无法进行有效规范。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需要与外界进行充分合作,交流相关信息,对信息保密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先前的制度并不全部适用,需要对其进行完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信息化条件下保密管理工作的难点的解决对策

3.1完善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协调制度

事业单位在保密管理工作的实施中,需要从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的完善方面加强重视,将信息安全以及保密管理部门等之间加强合作交流。在日益复杂以及安全威胁和窃密手段的提升发展背景下,信息安全以及保密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愈来愈大,保密管理规范化的发展以及制度化的发展,是循序渐进地推进的,要能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如法规完善以及保密技术的完善等。保密制度的建设关键就是执行,保密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提高执行能力水平,各领导干部以及涉密人员也要严格地执行相关的制度。

3.2加强保密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保密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保密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因此其只有加强保密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有效的提高保密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对此集团公司保密工作相关负责的领导需要建立责任安全体系,并将保密管理工作负责的责任落实到实处,使得其对于一些安全意识较低的工作人员,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对于重要核心机密管理的保密工作人员,相关管理人需要加大对其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保密意识法制教育,以使得其能够意识到保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进行保密管理工作时,能够做到可信任、可控制和可管理。为了使保密管理工作更具有专业性和安全性,保密管理工作领导需要加强保密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建设一支具有专业性的保密管理工作队伍,使得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公司建设的保密需求。

3.3相关制度要与时俱进

提升保密管理工作相关制度的先进性,能够及时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提升信息保密工作管理水平,确保保密管理工作相关制度与时俱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对保密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时,要坚持规范性、合理性原则,主要管理人员要对企业内部的信息秘密等级进行明确,并将其整理成目录,以便其他部门以及人员对相关信息秘密等级进行有效划分,明确信息的性质,提升保密管理工作效率。此外,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同时,还应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权责,制定管理人员工作细则,让其在保密管理工作中能够根据有关制度采取相关行为,增强保密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3.4研发新技术,为信息化条件下的保密工作提供保障

移动存储介质明密不分、公私混用是目前工作中的一个严重泄密隐患。如果U盘中了木马病毒,在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间交叉使用,涉密信息就很容易从互联网上“跑出去”。为此,组织研发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计算机和优盘进行双向管控,从技术上确保移动存储介质使用中“非法信息钻不进来,合法信息漏不出去”。

结语

虽然我国目前在对保密管理工作上要求较为严格,但由于保密管理工作比较依靠网络信息化,使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的完善,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保密管理工作的安全性。改善信息化条件下保密管理工作的问题,必须要提高保密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并同时对信息系统和保密设施都进行严格的控制,以防止这些设施影响保密管理工作的实施。对信息化条件下保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解决,不但有利于保证我国重要核心信息的安全,也有利于避免保密信息出现安全泄露事故,且同时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秀娟.信息化条件下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J].机电兵船档案,2013,33(15):66~67.

[2]张明书.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新特点和新对策[J].科技传播,2012,41(11):38~39.

[3]尉飞新.信息化条件下加强保密管理工作的探索[J].保密科学技术,2014,25(11):22~23.

论文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  ;  ;  ;  ;  ;  ;  ;  

信息化条件下保密管理工作的难点和对策论文_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