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以人为本”

三谈“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三议(论文文献综述)

吴斌[1](2020)在《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文中研究指明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在了解传统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将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信息学习能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范琳培[2](2020)在《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以Z市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高速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0%,城市治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城市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逐渐成为了党在基层工作的支撑点、各类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组织的落脚点、社会资源的承载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社区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体现了党在基层治理方面的领导力、服务力、公信力,必须强化党组织的核心引领,才能确保社区治理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才能实现社区各类组织凝心聚力。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党组织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发展模式。本文研究对象为Z市基层社区治理,研究的问题意识是Z市的党建如何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主要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仍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形成问题的原因如何挖掘?如何完善或者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等。Z市近年来不断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变化、新任务和新要求,探索实践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有效措施,围绕制度体系、体制机制、共建格局等内容,形成了“筑体系强堡垒争先锋”的城市基层治理格局,将基层党建工作与城市社区发展治理深度融合,创新探索了“一征三议两公开”民主协商机制,建立了“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区域治理理念,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凝聚治理合力,推进城市“蝶变”。在与Z市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居民群众访谈以及本人亲身参与党建工作中,发现虽然Z市在体制、机制、措施上都有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权责关系不对等、基层党务工作者履职能力不均衡、社区治理资源整合不充分等问题。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总结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先进经验、与基层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访谈等方式,从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四个方面入手,完善Z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方法举措,推进党建贯穿社区治理、服务保障社区治理、引领社区治理,实现社区治理有序发展,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宋雪梦[3](2020)在《党建引领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以郑州市二七区H街道L社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前我国的城市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人口的流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曾经对整合社会资源起到积极作用的“单位制”走下了历史的舞台,“街居制”也由于社会的转型以及治理重心的逐渐下移,导致职能超载而陷入了困境。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为更好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社区制作为对“单位制”和“街居制”两种模式的重整和超越,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城市开展基层治理的新单元,在不断得到社会的重视的同时,其所担负的责任也在日益加重。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对社区制的探索和完善,进而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的重心向基层下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公民资质的良性互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郑州市H街道L社区近两年在充分运用“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治理社区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了“党建引领、群众下单、党委接单、共建做单、自治结单”的“一领四单”社区治理新模式,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思路,更好地推动社会治理重心进一步向基层下移,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但是在基层治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漏洞,阻碍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因此,本文以郑州市H街道L社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对基层社区治理的现状特别是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发现H街道L社区存在人口类型复杂、智慧社区建设力度不够的问题,存在相关制度机制不健全、组织类型不完善、部分活动开展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存在参与主体意愿不强、参与形式过于单一、参与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根据H街道L社区的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原因,并从政府支持、社区协同、居民自治、多元共治等四个主要方面对城市基层社区社会治理提出了一定的完善路径。

钱高洁[4](2020)在《生活圈视角下的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配置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空巢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对医疗与养老设施的需求水平逐渐增加,社区内现有的医养设施供应与老年人需求形成矛盾,出现医养分离以及供应对应性差等问题,社区医疗与养老设施配置亟待提升与改善。作为老年人日常出行主要活动范围,社区是老年人宜居养老规划与营造的重要区域,如何从老年人生活圈的需求与行为规律出发,结合当下社区医养设施供给现状对社区医疗与养老设施进行配置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生活圈视角出发,关注老年人的生理状况与现实需求,从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对社区老年人医疗养老设施的配置进行策略研究,提出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配置研究的新思路。本文对北京市医养设施现状分布进行提取与分析,选择典型性案例展览路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案例社区医疗养老设施的现状调研、配置评价、设施需求分布以及设施建设备选点分布识别,总结得出了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现存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现状调研部分,运用实地调查、问卷发放以及访谈等方式,分别对展览路街道老年人生活圈需求行为特征及社区医疗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现状进行调研,得出老年人的高频出行范围分布情况;其次是现状评价分析部分,将展览路街道根据居住组团空间范围及道路特征划分为28个居住地块,利用GIS网络分析对展览路街道的社区医养设施的配置内容、规模以及布局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三是设施需求分布识别,分析街道内部各区位不同的老年人需求特征,利用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设施与各居住地块的分配关系,识别医养设施设施缺乏的社区区位;最后是设施备选点分析,引入空间自足度和空间共享度的概念,运用前文对老年人生活圈需求及行为轨迹特征对展览路街道进行医养设施备选点空间的计算,在将结论与需求点进行覆盖叠加后,得到适宜建设设施的区位并分析其建设可行性。在对医养设施进行现状的分析及评价后,本文得出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的现存主要问题:一是设施的配建标准及层级内容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二是在多年代混杂社区中单一的布局模式亟需进行提升改造;三是医养设施在老城区空间内操作落地困难。针对以上三类问题,本文在第四章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在配置规模标准及内容方面,完善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体系并提出了合理设置配套总量、优化设施配建层级标准以及完善医疗服务内容的策略;在医养设施布局及建设方面,提出了提升可达性的布局优化方案设计、存量更新方式进行资源活化改造以及复合式中心多样化布局的策略;在医养设施落地困难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设管理方案、便捷适老化服务网络打造以及新技术提升社区场所营造等策略。本研究希望通过生活圈视角,针对社区医养设施现存问题提出策略,改善社区层面的老年人医养设施质量,实现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需求保障。

张泽欣[5](2020)在《协商民主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研究 ——以郑州市D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社区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日益兴旺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单位。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开展将有助于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全面落实,而且也会对群众切身利益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将有助于城乡基层稳定发展目标能够最终实现。社区治理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理念,其将有助于引导基层社区满足自治发展要求,在有效弥补政府以及市场管理阶段存在不足之处条件下,确保失灵现象得到妥善解决。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示持续开展社会治理活动,同时将政府所具备的主导作用全面体现出来,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居民自治互动状态。城市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体系内占据重要地位,其将有助于从根本角度解决存在的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同时为实现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目标创造良好基础条件。为了加快城市社区发展,近年来国家相关管理单位颁布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协商的意见》,其属于城市社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指导意见,同时也为满足城市社区治理发展要求提供强大保障。各地区积极开展城市社区治理实践活动,其也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社区治理方案。在国内外社区治理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坚持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力度,强调整个郑州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开展中心城市建设活动,这也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以郑州市D社区协商治理为核心,结合实际发展状态,总结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区域治理为核心,将城市协商治理阶段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体现出来。通过分析能够看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在化解社区难题、探索党建带头的协商议事制度、建立居民议事会、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同时,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包含协商主体、协商平台、协商程序和协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在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改革活动开展阶段内发挥一定的参考作用。

胡慧娥[6](2019)在《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文中指出魏源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的一位坐标式人物,生平跨越乾嘉道咸四个朝代。其毕生倡导以经术为治术,注重通经致用。他着述宏富,大都涉及对政治文化的历史分析与现实考察。魏源政治文化观的形成背景可从两方面考察:嘉道政治概况与嘉道士人群体政治文化生态是其政治文化观形成的客观历史因素。魏源所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阅读史及与师友们的交往,则是考察其思想观念产生的主观历史因素。魏源的政治文化观主要包括天道观、德治观、法治观、民本思想与人才观等。他尊崇天道,认为以“天道”来参照人事,彰显“神道设教”的基调,于政治统治大有裨益;同时也重视人之主观能动作用,呼吁“造命”、“立命”君子,倡导常怀忧惧之心,以达天人合一之境。魏源主张德治,提出王道纯出乎道德,主张为政者需以仁德为本,又倡言“孝道”,认为“孝”是为学之本,亦是立身之本,治道之本;同时力主学古求变,以学古为名,求革新之实。也重视法治,明确倡导“法令是治之具”,后世循法而治是时代发展之必然,但他强调人法兼备,才能成就善政。他还进一步弘扬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重视民之参政议政力、民之自治力以及民之合力等;还明确倡导开源兴利、本末皆富的富民思想。魏源还提出系统的人才观,以应对日益严重的“人才虚患”问题,主张不仅在位者要重视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懂得识人用人,还呼吁士大夫群体关注经世之学,弘扬经世学风,使人有所学,学能致用等等。这些体现了他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关注与认知,其中有传承与肯定,亦有反思与超越。魏源政治文化观既涉及深刻的论理思考,亦有对现实社会改革的思考。随着时势的发展和人生经历的变化,他对政治文化的思考重心亦有所不同。其早期饱读诗书,深受传统经典微言大义的影响,即已感知国家整体由盛而衰的态势,故从整体上倡导“王道”政治观,希望以传统理想治道为现实纠偏。这集中体现在《黙觚》一书中。道光五年魏源开始编纂《皇朝经世文编》后,他转向对现实时政的经世思考,针对“人心寐患”之积弊,以及河工、漕运、盐政等急务中涌现出的流弊,提出时势变革观,主张局部改革,认为政“熟”方能求治。鸦片战争后,他倡导全面改革,以应对内忧外患的现实政治危机,着重强调大一统思想,提出新的地理世界观、外交观以及“师夷”说等。这些是魏源改革现实社会的系列主张。与同时代人相比,魏源政治文化观具有明显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人为本,贵人重民;高扬事功,理性建言;实践品格,经世情怀;近代启蒙,与时俱进。魏源不仅关注民生,提倡重民、富民,且意识到人的普遍意义与价值。他强调人各有才,人尽其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人本精神的实质内涵。他将王道与事功连为一体,积极探讨富民强国之道,凸显出可贵的理性精神。魏源的很多思想观念源于对传统政治文化的认知,又注重关照当下实际政治社会,有些观念则直接从实践生活中产生,亦能反作用于现实政治当中,使其思想观念呈现明显的实践品格与经世情怀。魏源对时势发展有敏锐体察,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与时俱进,对近代思想启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照,如科学启蒙、民主启蒙、地理世界观与外交观的启蒙等。魏源政治文化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历史影响。一是他的很多着作在当时即已流行甚广,其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时人的关注和认可;二是其人本思想、新的地理世界观、外交观与“师夷”说等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效应,不仅直接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且对维新思想家们亦有很多启发,特别是“师夷”说成为近代一百多年来向西方学习思潮的滥觞。

魏楚丹[7](2019)在《生活政治视角下城市社区服务运行机制研究 ——以深圳市民生微实事项目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直接面向居民最基本的民生诉求,其服务功能也是为了使社区居民能够获得基本的福利,提高生活质量,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在社区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社区服务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社区服务功能的发挥。而生活政治为我国当下的社区民生建设都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要更加注重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选择机会的增加,个体可以拥有更多地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如何进一步创新社区服务运行机制,克服社区服务发展中的障碍是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深圳作为一个创新之城,积极在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推出了“民生微实事”项目制,将以往“政府配菜”方式转为“百姓点菜”方式,主要解决从社区所收集到居民群众反映的“小、急、难”民生问题。该机制为城市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形式,而这一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效果?当下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问题?该如何解决?对这上述问题的研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当前和未来社区服务发展的新趋势,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可以总结出相关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本文以生活政治为理论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法,以深圳市民生微实事作为分析对象,系统分析了该机制的运行过程和作用方式,发现该机制通过对社区的充分赋权,多元主体间的协商互动,政府、社会组织、居民间的利益博弈等,重新塑造了社区服务供给方式。总体来看,深圳市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成效,服务项目总量大,覆盖群体广,类型丰富,种类多样,满足了不同居民群体的多元化需求,解决了大量的社区民生问题。但另一方面,发现该机制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居民对于社区服务的整体满意度并不高,同时,在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政府的规范和监督不到位,社会组织专业性弱,以及社区决策机制缺乏代表性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该机制功能的发挥。为了进一步优化该机制,文章从政府、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三个角度剖析,总结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项目制重审批而忽视运行、监督;协商互动不足,社区缺少话语权;项目化形式强化对社会力量的控制;社会组织功能的弱化。在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生活政治理论提出优化路径,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宽社区服务需求的收集渠道,从而提高社区协商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制度优化来敦促政府履责和监管;社会组织自我赋能,增加资源的开拓渠道;个体要培育公共精神,增强参与意识等。最后,本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当前的生活政治中,社区民生建设应树立怎样的理念?生活政治所体现的价值应如何投射到当前的政治体系中?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认为生活政治视角下社区民生建设理念应包括以人为本、立足于社区、尊重差异性、强调多元参与几方面。生活政治所体现的价值必须要依靠制度来形塑具体政治生活形态。只有在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下,政治生活才能有规范的秩序,持续进行运作。

刘倩[8](2019)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野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和活的历史见证,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历史演进中,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直接、生动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这一珍贵的文化财富和文化资源也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和精神力量。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文化理论,对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历史上,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直接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术语(因为那时尚没有成系统地讨论今天才归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但先哲们对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及音乐戏剧、风俗制度等(这就是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的探讨,呈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有关文化的本质、价值及其传承发展的重要思想,这为当今我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并作为理论基础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基于此,本文选择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基础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既有利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认知。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视野中,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广泛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本质、价值及其生存现状等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传承问题的基本认识。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于人的劳动实践。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知识性的文化类型,也创造了道德、风俗、艺术等方面的文化,这些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及其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人的精神生产的属性。作为一定自然条件下的人的活动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虽以客观存在的自然为条件,但表现的却是人的价值和观念,展现的也是人的需求和创造,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又以人为载体,这就使包括保护传承人在内的人的问题的解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既有利于促进物质生产、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又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现实依据。其四,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一定不利因素的挑战,既有外部传承环境的变化,又有其自身传承方式的局限,这使之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某种不相适应,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带来一定困难。在以上分析论证基础上,本文提出应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方法论贯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实践,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般原则基础上,还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属性出发,通过创新发展激发传承活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并通过不断增进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合作交流来夯实传承基础,不断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马妮[9](2016)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如何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是要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和基本职责,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主要着眼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党组织建设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深入基层党组织内部开展调查访谈,综观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典党建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对我国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当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而进一步探讨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途径。本文共分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从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和创新点三个方面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正文部分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概述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理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相关概念和科学内涵。第二章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推进与经验。简要概述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历程,列举一系列当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典型案例并总结其成功经验。第三章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及问题分析。在深入分析当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的基础上,指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第四章是当前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从群众路线、服务理念角度出发,探讨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现路径,并提出了工作成效保障机制,以及构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衡量标准和评价反馈。最后是结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简单综述,并对今后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索的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更为繁重,对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践行群众路线、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基础单位,因此,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当前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责任,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保障,是有待党的建设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王成国[10](2014)在《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利益论视角的研究》文中认为利益分析方法是社会研究领域中最基本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之一,也是任何社会主体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必须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社会管理是当前中国最为重大关键的社会实践问题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向前发展,它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研究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将利益论的解释框架运用于对社会管理的研究当中。在系统梳理社会管理和利益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从社会管理和利益论的概念与理论体系入手,将“社会管理”定义为“政府与社会组织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利益需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以此为基础,笔者尝试构建新的社会管理理论体系,初步构建了社会管理的体系和原则,提出了社会管理中应当做好的的几项重点任务,并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的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由此构成了社会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起点。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利益论视角下的社会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处理好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包括现象与本质、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内因与外因等四对关系;利益论视角下的社会管理理论在方法论上要以划分利益群体为基础,以利益分析为方法,其中从一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物质的生产关系出发来划分利益群体是最为基本的原则;利益论视角下的社会管理所包含的具体任务是以利益整合、协调、化解和完善为基础,全面进行体制机制、道德文化和外部环境优化等方面的建设。

二、“以人为本”三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人为本”三议(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二、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加大教学实践力度,提高学生自主操作能力
四、彰显学生主体,审视开放效果
五、建立健全评价和奖励机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以Z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党建引领
        (二)社区治理
    二、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一)党的全面领导理论分析
        (二)党委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第二章 Z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
    一、Z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做法
        (一)“筑体系”,健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机制
        (二)“强堡垒”,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力
        (三)“争先锋”,引导党员群众凝聚治理合力
        (四)强化民主决策,创新推行“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
    二、Z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取得的成效
        (一)突出共筑体系,变“各自为政”为“区域共建”
        (二)共享党建资源,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三)服务平台共建,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四)共管党员队伍,变“单位人”为“社会人”
第三章 Z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Z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权责关系不对等
        (二)社区治理中的党建资源整合不充分
        (三)基层党务工作者履行职能不均衡
        (四)党组织服务群众效能不够高
    二、Z 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抓党建促治理提升的思想共识不到位
        (二)区域化党建中驻区单位管理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三)基层党务工作者素能提升不够
        (四)党组织服务群众意识不够强
第四章 国内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破解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上海区域化党建提高社区共治水平
    三、成都成立社治委机构推进高品质城乡社区建设
    四、三地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启示
第五章 完善Z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思路
    一、提高思想认识,实现政治引领
        (一)引领各类组织坚定“两个维护”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凝聚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共识
    二、强化领导核心,实现组织引领
        (一)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核心领导
        (二)提升党组织覆盖率
        (三)推动多元共治
    三、夯实基础保障,实现能力引领
        (一)做强街道、做优社区
        (二)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三)加强社区基础保障
    四、完善制度体系,实现机制引领
        (一)健全上下联动机制
        (二)夯实居民自治机制
        (三)落实民主协商机制
        (四)坚持群团带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党建引领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以郑州市二七区H街道L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1.理论工具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研究思路
        2.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主要内容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治理
        2.社区
        3.社区治理
        4.社区治理的特点
    (二)社区治理的主要内容
        1.组织开展面向社区的各种服务活动
        2.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维护社区社会治安调解民间纠纷
        4.改善社区人居环境
        5.增强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
三、郑州市H街道L社区治理实证研究
    (一)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1.郑州市H街道L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2.样本选取
        3.样本描述
    (二)郑州市H街道L社区治理现状分析
        1.从治理的主体分析
        2.从社区治理的对象分析
        3.从社区治理的途径分析
四、郑州市二七区H街道L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区治理存在问题
        1.政府对于相关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2.社区建设滞后,服务内容单一,组织力量薄弱
        3.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原因分析
        1.政府投入有限,政治体制等历史性因素造成社区治理效果不佳
        2.社区人员繁杂,组织建设不完善,投入产出不配比造成治理内生动力不足
        3.居民追求利益多元化,参与渠道不畅造成治理积极性不高
五、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探索
    (一)政府支持:夯实物质基础,提供制度保障
        1.健全基层治理顶层设计,完善各项制度
        2.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社区公共服务
        3.注重党建引领,严格绩效考评
    (二)社区协同:建好各类组织,强化协同功能
        1.加速社会组织成长,架好“桥梁”
        2.建强社区楼院党组织,打造“主心骨”
        3.建好业主委员会,当好“代言人”
    (三)居民自治:调动居民积极性,提高居民自治能力
        1.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责任感,当好“主人翁”
        2.发挥党员、群众骨干作用,打造“主力军”
        3.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当好“生力军”
    (四)多元共治:整合各方力量,培育多元体系
        1.引好物业公司,担任“新管家”
        2.用好共建单位,成为“好亲家”
        3.打造专业化社工队伍,成为“好帮手”
        4.用好网络高新技术,成为发展“新引擎”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郑州市H街道L社区治理调查问卷
附录二 :郑州市H街道L社区访谈提纲
个人简介
致谢

(4)生活圈视角下的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配置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社区
        1.3.2 社区生活圈
        1.3.3 医养设施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境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析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2.1 生活圈相关理论
        2.1.1 圈层式空间结构
        2.1.2 时间地理学
        2.1.3 需求层次理论
    2.2 社区生活圈划分标准及实践
        2.2.1 社区生活圈划分标准
        2.2.2 社区生活圈空间识别与划定
        2.2.3 社区生活圈规划实践
    2.3 医养设施的相关理论
        2.3.1 积极老龄化理论
        2.3.2 持续照护理念
        2.3.3 社会分层理论
    2.4 医养设施的实践探索
        2.4.1 社区医养设施配置内容规模及分类
        2.4.2 医养设施相关政策标准及评价方式
        2.4.3 社区医养结合实践案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生活圈的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问题解析
    3.1 老年人社区生活圈需求及行为调研
        3.1.1 研究方法及调研设计
        3.1.2 调研社区基本情况
        3.1.3 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需求意愿
        3.1.4 社区老年人活动行为特征
        3.1.5 调研现状小结
    3.2 医养设施配置基本情况
        3.2.1 医养设施调研范围
        3.2.2 社区医疗服务设施现状
        3.2.3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3.2.4 社区医养设施使用情况
        3.2.5 调研现状小结
    3.3 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配置分析与评价
        3.3.1 医养设施配置影响因素分析
        3.3.2 社区医养设施现状配置分析
        3.3.3 社区医养设施需求点分析
        3.3.4 社区医养设施备选点模拟分析
        3.3.5 医养设施分析小结
    3.4 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问题总结
        3.4.1 配建标准层级及内容问题
        3.4.2 设施规划布局及建设问题
        3.4.3 设施空间落地及管理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生活圈的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配置综合策略
    4.1 医养设施配置规模标准及内容策略
        4.1.1 明确设施定位及配置原则
        4.1.2 优化设施配建体系层级标准
        4.1.3 确定合理设施配置规模
        4.1.4 完善医养设施服务内容
    4.2 医养设施空间布局及建设策略
        4.2.1 提升可达性的布局优化
        4.2.2 存量更新的资源活化改造
        4.2.3 复合式中心多样化布局
    4.3 医养设施建设管理策略
        4.3.1 医疗养老管理体系融合发展
        4.3.2 打造便捷适老化服务网络
        4.3.3 运用新技术提升场所营造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协商民主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研究 ——以郑州市D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社区治理方面
        2.协商治理方面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研究的创新点
        2.研究的不足
二、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核心概念及理论梳理
    (一)核心概念
        1.城市社区
        2.协商治理
        3.城市社区协商治理
    (二)理论梳理
        1.协商民主理论
        2.多中心治理理论
三、郑州市D社区协商治理的实践探索
    (一)郑州市D社区概况
        1.郑州市D社区地理位置
        2.郑州市D社区治理成效
    (二)郑州市D社区探索协商治理的产生背景
        1.国家政策引导
        2.社区多元化主体的参与需求
        3.矛盾纠纷频发
    (三)郑州市D社区协商治理探索成效分析
        1.协商解决社区老旧难题
        2.坚持党建引领,实施“一征三议两公开”协商议事制度
        3.党员和志愿者率先引领社区协商治理
        4.成立居民议事会,征集基层民主意见
        5.组织社区文化活动,调动协商参与积极性
四、郑州市D社区协商治理探索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问题分析
        1.协商主体参与类型单一、积极性不高
        2.协商平台建设落后
        3.协商治理程序不够完善
        4.协商工作缺乏监督保障和有效沟通
    (二)问题成因分析
        1.居民协商治理理念淡薄
        2.社区智能化、数据化技术和人才薄弱
        3.社区组织行政化比较严重
        4.法律滞后使得权利界线变得模糊
五、郑州市D社区协商治理的提升对策
    (一)推动多元治理主体参与
    (二)拓宽社区协商治理平台
    (三)规范社区协商程序
    (四)完善社区协商制度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1.1 缘起
        1.1.2 题旨
        1.1.3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魏源政治思想研究概述
        1.2.2 魏源文化思想研究概述
        1.2.3 魏源历史定位问题研究概述
        1.2.4 史学界有关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综述
        1.2.5 近十余年来魏源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1.3 本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魏源生平及其政治文化观形成的背景
    2.1 魏源生平
        2.1.1 魏源的政治人生
        2.1.2 魏源的学术人生
    2.2 魏源政治文化观形成的背景
        2.2.1 嘉道政治统治简论
        2.2.2 嘉道时期士人群体的政治文化生态
        2.2.3 家庭成长背景及所受教育
        2.2.4 阅读史及主要师友交往
第3章 魏源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反思
    3.1 尊崇天道,常怀忧惧
        3.1.1 天命观
        3.1.2 幽明观
        3.1.3 忧患观
    3.2 崇尚德性,学古求变
        3.2.1 王道纯出乎道德
        3.2.2 王道是学古变易之道
    3.3 重视法治,人法兼备
        3.3.1 法之功用
        3.3.2 法之实行
    3.4 民本思想
        3.4.1 重民思想
        3.4.2 富民思想
    3.5 人才观
        3.5.1 人才缺失之缘由
        3.5.2 人主应重视人才
        3.5.3 如何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4章 魏源对现实社会改革的政治文化思考
    4.1 重申王道,彰显事功——早期“王道”政治观
        4.1.1 《默觚》概述
        4.1.2 早期“王道”政治观的内涵
        4.1.3 如何成就“王道”
    4.2 政“熟”求治,因势而变——中后期时势变革观的确立与发展
        4.2.1 批判“人心之寐患”
        4.2.2 变革观的确立
        4.2.3 变革观的发展
    4.3 全面改革,师夷长技——鸦片战争后的政治文化思考
        4.3.1 《圣武记》、《海国图志》概述
        4.3.2 大一统观念
        4.3.3 地理世界观
        4.3.4 外交观
        4.3.5 “师夷”说
第5章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特点和影响
    5.1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特点
        5.1.1 以人为本,贵人重民
        5.1.2 高扬事功,理性建言
        5.1.3 实践品格,经世情怀
        5.1.4 近代启蒙,与时俱进
    5.2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影响
        5.2.1 声名渐显,受时人关注
        5.2.2 启迪后世,影响深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默觚》与《皇朝经世文编》学体、治体部分文章内容之比较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生活政治视角下城市社区服务运行机制研究 ——以深圳市民生微实事项目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社区服务研究综述
        二、项目制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何为生活政治
        一、生活政治关注的问题
        二、国家权力与公民的权利义务
    第二节 我国的民生建设历程: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
        一、不同阶段民生建设的发展内涵
        二、基层民生建设:社区服务的发展
第三章 深圳市民生微实事项目制运行机制分析
    第一节 政策出台背景
        一、生活政治的缺失:深圳市社区服务面临的困境
        二、回归生活政治:民生微实事政策的出台
    第二节 项目实施机制分析
        一、充分赋权:项目的征集与确定
        二、协商互动:社区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三、机制运行过程中各主体的的利益博弈关系
    第三节 民生微实事政策效果分析
        一、深圳市各区2017 年民生微实事实施情况
        二、深圳市社区居民社区服务满意度分析
        三、需求满足感:民生微实事整体绩效评价
第四章 民生微实事机制运行的局限及优化路径
    第一节 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失场:“材料”对“材料”的项目审核方式
        二、项目评估流于形式
        三、社会组织专业性弱,能力不足
        四、居民参与不足,社区决策机制缺乏代表性
    第二节 主要问题的成因剖析
        一、项目制重审批而忽视运行、监督
        二、协商互动不足,社区缺少话语权
        三、项目化形式强化对社会力量的控制
        四、社会组织功能的弱化
    第三节 生活政治理论下社区服务项目制优化路径
        一、协商互动:拓宽社区服务需求收集渠道
        二、制度优化:政府要履行职责,加强监管
        三、培育社会力量:社会组织要自我赋能
        四、个体权利意识:培育公共精神,增强参与意识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生活政治下社区民生建设理念
        一、个体价值:以人为本
        二、立足于社区,尊重差异性
        三、多元参与和协商互动
    第二节 从日常生活政治走向制度生活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深圳市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服务满意度调研问卷
    附录2:《深圳市全面推广实施民生微实事指导意见》
    附录3:《深圳市全面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工作指引》
    附录4:《深圳市民生微实事服务类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

(8)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野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二、术语解释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化
    三、研究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二)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四、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创新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与文化观
        (一)文化内涵的演进
        (二)文化观的多维性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本质
        (二)文化主体
        (三)文化价值
        (四)文化传承发展
第二章 文化是人的实践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及其本质属性
    一、人的实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物质前提
        (一)自然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制约因素
        (二)物质生产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决定因素
    二、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一)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中的作用
        (二)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的作用
        (三)人创造的环境也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人的精神生产的本质属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人的精神生产本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第三章 文化价值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当代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物质生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人的精神塑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和谐文化基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群和谐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认同感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了民族智慧
第四章 文化生产与社会发展不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问题透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受环境变迁挑战
        (一)自然环境改变有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
        (二)人文环境变化削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受经济全球化冲击
        (一)非理性的商品化生产冲击
        (二)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西方强势经济下的文化挑战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自身问题
        (一)传承主体的承继问题
        (二)传承方式的有限性问题
        (三)传承中的机遇流失问题
第五章 文化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原则与路径
    一、继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原则
        (一)批判继承原则
        (二)保护利用原则
        (三)科学发展原则
    二、创新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路径
        (一)以意识建构引导自觉传承
        (二)以创新发展促进生产性保护
        (三)以公共文化发展实现协作共享
        (四)以合作交流增进世界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论文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归纳演绎法
    四、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
        (二)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建思想
        (二)列宁的党建思想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
        (一)毛泽东的党建思想
        (二)邓小平的党建思想
        (三)江泽民的党建思想
        (四)胡锦涛的党建思想
        (五)习近平的党建思想
    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理论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科学内涵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作用与功能
        (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内涵
        (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二章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推进与经验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提出与推进
        (一)初步探索阶段
        (二)总结提高阶段
        (三)实践推广阶段
    二、当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典型案例
        (一)遵义红花岗区:“三进”强基础,“三民”惠民生
        (二)广东佛山:“五带五对接”党员志愿服务活化党群关系
        (三)青海省海西州:全面落实村干部坐班夯实藏区执政基础
        (四)青海西宁城中:“365”党代表工作室搭起群情民意"连心桥"
        (五)郑州二七区:“三强一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
        (二)加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建设
        (三)健全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
        (四)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第三章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及问题分析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一)社会转型快
        (二)群体多样性
        (三)利益差异化
        (四)问题凸显期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服务平台不够完善
        (二)服务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三)服务意识、服务理念和实效性有待提高
        (四)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发挥作用
        (五)服务载体和阵地存在薄弱环节
        (六)服务标准及评价体系尚未健全
第四章 当前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顶层设计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要求与基本原则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题
        (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目标
        (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任务
        (五)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路径
    二、完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
        (一)构建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
        (二)健全服务制度,突出服务重点
        (三)完善服务机制,形成服务保障
        (四)提升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五)丰富工作载体,提高服务实效性
    三、建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衡量标准和评价反馈机制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衡量标准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10)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利益论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背景与现实背景
        二、 论文的结构
    第二节 社会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一、 社会管理的概念
        二、 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利益论相关研究综述
        一、 研究概述
        二、 《利益论》的基本内容
        三、 利益论的理论基础
        四、 利益论的研究对象
        五、 利益论的研究内容
    第四节 利益论分析方法之于社会管理
        一、 利益分析方法的特殊意义
        二、 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分析社会管理的关键
    第五节 本研究的逻辑路线图与创新点
        一、 逻辑路线图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中国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历史阶段
        一、 社会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完善
        二、 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哲学审视
        三、 社会管理实践的演变
        四、 中国社会管理的经验
    第二节 中国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未来趋势
        一、 越来越以人为本
        二、 更多重视社会自治和社会参与
        三、 更加突出法治政府
        四、 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五、 社会管理方式向公众导向转变
        六、 更加重视社会评价
    第三节 中国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成就与误区
        一、 社会管理实践的主要成就
        二、 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误区
第二章 利益论视角下的社会管理
    第一节 社会管理与相关概念
        一、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
        二、 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
        三、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第二节 社会管理的对象
    第三节 利益论视角下的社会管理的目标
        一、 有效协调利益关系
        二、 实现对社会利益的认可
        三、 实行社会利益的分层管理
        四、 以民主方式反馈被管理者的利益诉求
    第四节 利益论在社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 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群体
        二、 社会管理处理利益关系的原则
        三、 典型案例分析——贵州省瓮安县社会管理经验
第三章 社会管理的体系与基本原则
    第一节 社会管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 社会管理格局的提出
        二、 社会管理格局的完善
        三、 社会管理格局的发展
        四、 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
    第二节 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 社会管理要立足国情,把握规律
        二、 社会管理要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
        三、 社会管理要以协调社会利益为任务
        四、 社会管理要以社会建设为目标
        五、 社会管理要以社会稳定为基础
        六、 社会管理要以社会发展为核心
第四章 社会管理的任务
    第一节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一、 整合社会利益
        二、 协调利益关系
        三、 化解利益冲突
        四、 完善利益分配
    第二节 社会管理的具体任务
        一、 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
        二、 社会管理的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三、 社会管理的外部环境优化
第五章 创新社会管理实践的新探索
    第一节 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和实践
        一、 社会管理创新的四大源泉
        二、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第二节 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和路径
        一、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二、 在解决问题中创新
        三、 以系统性思维创新
        四、 在实践探索中创新
        五、 在群众路线中创新
    第三节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探索
        一、 广东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索实践
        二、 浙江宁波:社会管理创新整体性规划与项目化推进的示范典型
        三、 河南新郑:三个十打造中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样本
结语
    一、 社会管理的核心
    二、 利益论视角下社会管理的方法论
    三、 利益论视角下社会管理的具体任务
    四、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四、“以人为本”三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J]. 吴斌. 青海教育, 2020(12)
  • [2]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以Z市为例[D]. 范琳培. 河南大学, 2020(06)
  • [3]党建引领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以郑州市二七区H街道L社区为例[D]. 宋雪梦. 郑州大学, 2020(02)
  • [4]生活圈视角下的社区老年人医养设施配置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D]. 钱高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协商民主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研究 ——以郑州市D社区为例[D]. 张泽欣. 郑州大学, 2020(02)
  • [6]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D]. 胡慧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7]生活政治视角下城市社区服务运行机制研究 ——以深圳市民生微实事项目制为例[D]. 魏楚丹. 深圳大学, 2019(12)
  • [8]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野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D]. 刘倩.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D]. 马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10]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利益论视角的研究[D]. 王成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标签:;  ;  ;  ;  ;  

三谈“以人为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