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_王彤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_王彤

天津市黄河医院 300110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见的一种临床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从患者病情和病历来看,一般表现为肾小球基底出现增厚情况,患者的肾系膜基质增生,导致患者肾小球出现纤维化和硬化,引起患者肾小球出现高滤过和蛋白尿,因此在临床上也将这种病情称之为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现如今对于这种病症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所以推测是因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本综述基于此主要讨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希望可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一直以来都是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的疾病,多年以来,国内外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久,临床有很多文献对此进行研究,因为这种病情的病因复杂,而且相关的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仍然并非十分清楚。当前一般都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所以治疗也涉及到了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本研究基于此主要分析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将相关情况综述如下。

1.代谢异常的影响

在糖尿病肾病高血糖的状态之下,葡萄糖浓度的增高,会超过糖原合成和葡萄糖氧化的能力,此时多元醇通路将被激活,葡萄糖就会转化为果糖和山梨醇,山梨醇的扩散和转化在发生障碍的时候会存在有大量的堆积,这样就会使得细胞肿胀和破坏情况发生,最终产生一定的变形作用[1]。

除此以外,高血糖会导致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增高使细胞外胶原成分非酶促糖化作用提升,增加了胶原,细胞肌醇的降低使肌醇二磷酸转化为三磷酸肌醇不足,患者体内的相关酶活性下降,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重患者细胞代谢功能的损伤。在高堂作用下,蛋白质和荷塘等大分子会出现非酶性的糖基化,最终出现不可逆的晚期糖基终末产物。终末产物聚积,会导致肾小球系膜增殖,那么肾小球基底膜会增厚[2]。

大量的炎性介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病情的加重。有研究表明,终末产物还能够对患者的脂质过氧化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会形成过多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使得生物膜一些不可逆损伤生出现,并且会减少一些前列腺素的生成。多种情况联合作用会增加,肾小球内的,胶原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等多种蛋白,加重患者病情的发生[3]。

2.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影响

从糖尿病的相关情况来看,在患者糖尿病早期,根据新标准诊断糖尿病患者肾小球滤过,患者存在有明显增高的趋势[4]。随着患者病程不断的延长,那么肾小球滤过滤也会出现降低,和患者病程具有一定的关联。所以肾小球过滤能够当做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功能良好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5]。高血糖和肾小球滤过滤升高的机制存在关联,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会导致血容量扩张和血流量增加等情况出现,患者的肾小球滤过滤升高,会导致患者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升高。

肾小球滤过滤过高导致患者的肾小球硬化,其主要机制是因为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的收缩功能受到损害,使得患者肾小球膜性细胞释放的一系列血管活性物质和扩血管效应存在关联。而同状态之下,对于蛋白激酶c进行诱导,能够有效促进前列腺素(PG)合成增加,降低了患者肾小球膜细胞对于血管收缩剂的反应,因为糖尿病肾病是高血糖和高氨基酸等多种活性物质增加,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肾小球滤过滤的一种病,所以它会导致肾小球内压增高,导致患者肾小球损害和细胞因子生长激素的释放,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系膜增生[6],基膜增厚,肾小球结构和功能会在此情况下受损,最终产生大量的蛋白尿,导致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

3.免疫损伤的影响

临床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和一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以及粘附因子存在关联。比如说白介素-1(IL-1),管-球反馈(T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胰岛素生长因子(IGF)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这些都能够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7]。

临床有研究认为TGF-β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最为突出,肾脏的实质及系膜细胞的合成分泌该因子,这个因子会对葡萄糖的转运蛋白产生上调的作用,最终使得细胞内的糖摄入和右旋葡萄糖出现增加[8]。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会使得细胞外基质蛋白合成增加,导致胶原蛋白和黏连蛋白等多种因子沉积在肾小球之内,它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膜扩张,使得基底膜增厚情况发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细胞的分泌血管当中的内皮生长因子产生刺激作用,但还会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酶合成,进而会减少外基质的降解,导致肾小球硬化加重[9]。

VEGF在肾脏主要存在有足突细胞产生,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微血管的渗透性,能够增加肾小球滤过的屏障对于蛋白的通透性,也能够诱导内皮细胞出现一氧化碳(NO)进而使得肾小球高滤过和血管扩张情况发生,它能够刺激足突细胞产生胶原,促进基底内膜增厚出现[10]。

除此以外,肾组织当中的其他细胞因子也可能会导致系膜细胞增厚,使细胞外介质增加,进而使得细毛区域扩张情况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11]。

4.遗传因素的影响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会出现一些较高的家庭,这种病情的发病率在不同的种族当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12]。临床有研究人员采用遗传流行病学病例对照方法对于274个家庭进行研究。主要发现发病组一级的亲属子宫肌瘤患病率达到13.3%,其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2%。而且遗传度估算显示子宫肌瘤一级亲属中的遗传度为25.84%[13],说明该疾病发病表现为家族聚集性。所以遗传在决定,糖尿病肾病易感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4]。

有很多临床研究表明,多种基因比如说血管紧张素原基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等等,都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具有关联。最近也有临床研究人员认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的基因多态性和我国的糖尿病肾病发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虽然基因编码不同,但是在功能上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和调控机制,所以这也会导致患者肾脏进一步发生损害[15]。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分析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从本研究的调查可以看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因为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而导致,所以,糖尿病肾病患者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定期体检,注意饮食,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提倡不吸烟、少饮酒、少吃盐、适度运动、防止肥胖,包括早期使用药物干预以减轻或延缓其发展到终末期肾衰,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临床应该有效地治疗这种疾病,分析疾病的发病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巧红,陈珊珊,于敏.CRP、CysC、血清β2-MG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06(16):415-417.

[2]庄严,栗俊杰,陈传绮,王黎敏.PVT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易感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22(16):523-526.

[3]李丹,谷学梅,戴慧雯.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对比[J].中国医药科学,2017,20(15):142-143.

[4]王艳红,岳宗相,黄荣利,杨若愚,刘致勤,郭琴,何跃群.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2017,05(08):202-204.

[5]孙迎春,解汝娟.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7,06(16):79-80.

[6]贾莉.您对糖尿病的饮食治疗了解多少?[J].天津社会保险,2017,05(04):415-416.

[7]董玉辉.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7,08(09):45-46.

[8]沈利洪,邵丽佳.血常规多项指标变化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乡村医药.2017,06(17):478-480.

[9]牛瑞芳.BMI分层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06(09):745-746.

[10]李学福.胸外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治疗浅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11(09):254-256.

[11]皮子凤,门丽慧,张静,周园,宋凤瑞,刘志强.五味子治疗大鼠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J].分析化学,2015,06(02):215-216.

[12]张舒媛,王东超,李博,徐暾海,刘铜华.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5,06(10):578-579.

[13]林子桐,张超,沈雪梅.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4,03(05):254-256.

[14]于晶,赵秀峰,袁晓环.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06(20):210-211.

[15]李惠秀,曹文富.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13,05(21):32-34.

作者简介:王彤,女,1984.01月出生,医学博士,天津医科大学 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天津市黄河医院 300110,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

论文作者:王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_王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