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舞剧创作怎样面对文化市场的选择——舞剧《霸王别姬》引起全方位关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舞剧论文,文化市场论文,霸王别姬论文,题材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清点中国当代舞蹈史,历史题材中最受舞蹈编导青睐的故事,恐怕就要数楚汉相 争中的“霸王别姬”了。迄今为止,大大小小的同名或不同名的小型舞蹈作品和大型舞 剧,怕是要以十数计。但是,由舞蹈编导赵明执导、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制作、上海 东方青春舞蹈团演出的舞剧《霸王别姬》问世之后,其在艺术上和演出市场上的受关注 程度均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收获:舞剧《霸王别姬》艺术创作上的特点和演出市场运营中的成功引起了 广泛的关注。比起获奖和票房收入来说,大众的关注本身是最大的收获。
艺术上,该剧在创作过程中集思广益,经过数次大修改,公演后获得了较多的认可。2 004年3月在第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赛中赢得了舞剧类金奖,并包揽了最佳编导、 最佳舞台美术设计、最佳男主角等六项一等奖。由于“荷花奖”是舞蹈业内有很高声誉 的专业奖项,因此它标志着获奖舞剧在艺术上的重大收获。同期获得舞蹈诗类比赛金奖 的是《云南映像》,两个剧目同为2004年度舞蹈舞台的亮点。《霸王别姬》上演之后, 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上见到了大量评论文章,其中多数意见认为:该剧气势较 为宏大,在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中挖掘舞剧对象,选材聪明;剧情场景分明,脉络清晰 ,人物关系清楚,编导方式晓畅明白。有的场面既在情理之中,又有出人意料之效,如 “楚汉相争”以刘邦和项羽的双人对弈之舞来表现,很令人感佩编导的智慧和才气。赵 明,这个长期以来以编舞流畅性、格鲜明为特点的编导,在此剧中比较充分地发挥了擅 长编舞的作用,使全剧之舞很好看,配以比较好听的音乐,因此有了较大的艺术魅力。 舞剧中有的群舞,如乌骓马之舞、群马与战士对话之舞、“十面埋伏”中琵琶女与刘、 项呼应之舞等,都编排得相当好看。其中有些情节也编排得相当大胆,如把虞姬作为贯 串全剧的主要人物,甚至在“鸿门宴”一场戏中也让虞姬出场,让她在楚汉相争的关键 时刻起到化解矛盾激化爆发的作用,想象很大胆。舞美设计富有新意。
文化市场方面,该剧在上海演出时,场中几乎座无虚席,这出完全依靠市场运作的舞 剧赢得了令人满意的票房收入。随后,该剧移师北京,用很短的时间在北京这个尚未完 全接受演出票务市场化的都市里,也获得了较好的票房收入。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该剧 已经收到了海外演出商的订单达150余场,即从2005年~2006年,该剧将在日本名古屋 博览会和韩国巡演40场,然后赴阿根廷、巴西、美国、加拿大等地作整个美洲地区的巡 回演出。直观地说,演出单位到后年的演出计划已经排得满满。当整个剧团7月将赴法 国香舍丽榭剧院作欧洲市场的开端性巡演,团内的演出经理们大概已经在盘算该剧未来 的演出计划了。舞剧《霸王别姬》的数码电影版和动画游戏版创作也已经开始上马。一 个以舞剧《霸王别姬》为核心的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已经向人们敞开了大门。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个数字里包括了巨大的商演收入。该剧投资人毫不掩饰地指出, 《霸王别姬》可以说还没有正式上演,就已经全部收回了成本。对于很多目前还挣扎在 生存困境的舞蹈团体来说,这听上去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的《 霸王别姬》做到了。
异议:历史题材的舞剧该如何对待历史?
2004年4月《霸王别姬》进京演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和中国舞蹈家协会召开 了一个题为“舞剧《霸王别姬》的艺术创作与艺术运营”座谈会。
高朋满座的会上来自各方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该剧的艺术成绩给予了 非常充分的肯定。但是,座谈会上也有专家对舞剧创作中的一些艺术处理提出了针锋相 对的批评性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首先,关于历史舞剧人物形象的定位问 题。有人提出: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刘邦代表着统一的进步力量,但舞剧中其形象建立 在个人争权夺势基础上,多少显得有些阴险狡诈。项羽本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 雄,他在历史上曾经火烧秦宫,收其货宝和妇女而去,并非舞剧中所刻画的那样只要美 人不要江山。与此相关的是舞剧的主题立意问题。江山美人的爱情悲剧当然有很好的故 事性以吸引当代观众。不过舞剧情节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爱情冲突,为此该剧改动了历 史的重要线索,由此造成了与楚汉相争的史实有很大出入。还有人提出,历史舞剧应该 注意艺术细节的准确,如秦汉之际,现在人们所见到的曲项琵琶还没有从西域传入中原 ,出现在舞剧中实属不该。服装设计上,汉代服饰裙装特点突出,袖子的形状多种多样 ,但舞剧中女子服饰的袖子仅采用宽袖,不仅妨碍了演员的表演,而且失去了汉代的特 点。至于当前舞蹈服饰中盛行的“露脐装”,在一个诉说汉代历史的舞剧出现似乎更不 能让人接受。
焦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舞剧艺术如何应对创作中的经典性艺术标准、历史 的审美体系和时尚化的大众消费需求?
所有上述批评性意见,核心问题在于历史题材的舞剧如何对待历史?以历史题材为对象 的舞剧,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历史事实?
当代历史题材舞剧创作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编导的独立性思考,创作者不必复述历史, 作为舞剧来说更不必去复述历史的故事,而有权开掘历史中被当代人所关注的现实之点 特别是情感之点。另一方面,广大观众在走入被当代艺术重新阐释的历史空间时,也必 定很自然地带有历史观照的尺度,要么接受创作者所挖掘的新鲜意义,要么拒绝创作者 的解释。以当代全新阐释为要义的创作,自然要对剧中所重新阐释甚至是“颠覆”后的 “新历史”负责。此外,历史题材的舞剧,要面对多种审美需求,如观赏舞剧的单纯审 美需求、观赏历史题材舞剧时历史审美情怀之观照、在现实生存环境中观照过往生活的 大众审美心理需求,以及在今天解读历史事件时所不可回避的变革时代和时尚化审美需 求等等。如果深入到舞剧艺术的内部创作规律来看,一段家喻户晓的历史,“拙于叙事 ”的舞剧创作自然算是找对了题材,编导可以避免过于烦心的情节性交待。但是“家喻 户晓”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在观众心理上造成历史性的误差和历史主义的消费抵抗 。
实际上,《霸王别姬》的主创人员并非没有考虑以上种种问题。然而,该剧的问世有 一个重要的背景:舞剧的投资方,是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的专 业性舞蹈公司。完全由正规的民营资本全额度制作的第一部中国舞剧,所面临的问题之 多是可以想见的。从其艺术运营的角度看,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第一部完全以市场运 作的方式进行创作、排练和演出的大型舞剧,其标志不仅在于所有的演出计划都由文化 市场的内在需求做主,更在于它是在排练阶段就已经有意识地考虑文化市场特别是大型 舞台剧的特殊规律即当代审美特性!根据资本投入的本性,经济上的诉求是最自然不过 的事情。相比之下,舞剧艺术上的历史真实性不仅要向艺术创作的个性化要求让步,也 要向当代市场的大众化审美消费规律让步,因为市场经济回报的诉求在这出舞剧的创作 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例如,该剧在创作时做了市场调查,分析数据表明年龄在25~ 40岁之间的人将成为舞剧的主要观众。为此,舞剧的爱情线索自然就被放到了相当重要 的位置上,秦汉之交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故事中的“江山之争”,也就融入了更多的“ 江山美人”之意。舞剧《霸王别姬》是由一些志同道合者在“悄无声息”的筹备中暗暗 策划和排练问世的,它的问世过程,是对主创人员智慧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 对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艺创作运行机制的挑战,因此带有很大的实验性。例如, 该剧在选材之初就明确地提出,舞剧选材必须有国际性,因而英雄主义、爱情等因素被 放在首要地位。该剧在构思阶段就力图避免过多的地方色彩。他们认为,这出舞剧不讲 故事,更不讲历史故事。在整体上突出情绪的内在节奏感,如果全长100分钟左右,那 么就要求艺术家7分钟制造一个悬念,15分钟创造一个高潮。快慢结合,并使感情的宣 泄成为舞剧的主要感染力。在创作团队的组建过程中,该剧制作时演出商已经介入,例 如音乐小样完成后,制作人已经就舞剧音乐的主要段落听取了外国演出经理人的意见。 另外,投资方在舞剧上演过程中,已经把该剧当作一个文化商品有意识地推销,并取得 了巨大的成功,其标志就是在演出的第一场后,就已经有大财团明确了为所有的创作开 销“埋单”。这等于当场买下了该剧未来演出“主赞助人”的身份。所有这些,其本质 上都是文化市场运作中的资本力量在起作用,该剧也就必然会面对一个问题:市场经济 环境下的舞剧艺术如何应对创作中的经典性艺术标准、历史的审美体系和时尚化的大众 消费需求。关键在于,文化市场的确需要有资本投入,而我们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 的广告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好的演出运营当然也就没有好作品的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额资本的投入并不能一定保证艺术创作上的高质量,演出 市场运作的成功也不一定等于艺术创作上的成功。等号的两边并没有固定的分量。上述 问题带有相当的普遍性。或许每一部真正走向市场的舞剧艺术创作都要从根本上回答这 个问题。舞剧《霸王别姬》走出了可喜的探索性步伐,虽然这只是一小步,但已然有了 它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