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留守儿童;德育;缺失;对策
一直以来,留守儿童的教育陷入了困境,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留守儿童在德育工作方面的缺失、学校方面德育的弱化,还有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社会环境很薄弱。家庭在感情方面有缺失是直接原因之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教育体制弊端是间接原因,在这个社会缺乏预见性是重要原因。因此,破除制度堡垒,发展社会生产,增强学校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是迫不及待的。
一、家庭教育中的德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以父母为代表的家庭长者对子女进行知识传递,属于典型的前喻文化传递方式。前喻和家庭教育存在天然的联系,家庭教育前喻文化的载体,子女好品质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离不开父母双方家庭的引导。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亲子关系的教育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融洽的亲子关系为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抚慰感正向的心理沟通是孩子易于接受父母的意见,实现父母的规则和期望,避免孩子产生不良的行为”。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一方面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忙于生计和养家所需的经济来源,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远方的孩子,和孩子们缺乏太多沟通,即使打电话也都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学习和身体情况,很少注重他们的思想道德。这使他们成了事实上的“孤儿”和“单亲”的孩子。另一方面,孩子的爷爷和奶奶文化水平较低,再加上对自己孙子的疼爱,很多时候都舍不得管教孩子。这使孩子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面对社会多样化的环境下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容易走弯路且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弱化
由于教育概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很多学校的教育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的要求,德育工作被埋在教育工作之后,呈弱势趋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近十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社会评价教育的标准使学校工作步入应试教育的误区难以自拔,几乎所有学校都把优秀的师资力量放在对升学有望的教学工作上,而把相对落后的师资力量放在落后的学生(留守儿童占大部分)的道德教育上,弱势师资力量积极性不高及教育方式导致德育工作上难以取得进展,德育工作陷入“压制——反压制——再压制”的恶性循环。同时,缺乏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难度明显增大。长期以往,教师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容易对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失去信心。
以现如今户籍为核心的内容的二元经济结构是留守儿童德育缺失的根本原因。他们家长的劳动力为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现如今的户籍制度下,他们家长的待遇并未得到改变,在城市得不到与市民相同的对待。由于住房问题困难,工作待遇不平等,学校高额学费等种种原因,许多人不具备送孩子进城读书的经济实力,决定了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在家乡接受原籍教育的现状。此外,他们的子女进城读书会受到城里孩子的歧视。“与其让孩子在学校受欺负,还不如在家读书的好”,是家长的共同思想。因此,孩子和父母不得不分离,造就了现如今留守儿童增多和教育缺失的原因。
三、解决留守儿童德育缺失的对策
因为贫富差距和城乡距离的存在,大量打工者开始出现。但是,他们的身份使他们在城里无法享有与普通城市居民平等的权益和利益,所以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就有相当大的问题。破除制度壁垒,对公民平等对待、公平竞争,提高他们的收入,这样,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也会随之解决。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发展社会生产有利于为留守儿童提供经济保障,所以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社会各阶层的收入,这样可以为留守儿童留住父母。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好的德育教育,社会各阶层可以通过解决留守儿童遇到的问题和困境以及传播德育知识的方式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部门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种娱乐场所的监督和整治,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管理以及组织各种志愿者活动也是对留守儿童关爱的体现。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可以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当然,家庭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结语
总之,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一定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它不仅事关留守儿童的个人的健康问题,而且还事关国家、社会的未来,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还有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帮助,笔者相信留守儿童的德育缺失问题和思想观念一定会得到良好的改善,做好这项工作是国家和社会共同呼吁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增定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叶敬忠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
(作者单位: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初中部 517300)
论文作者:陈冠坤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5
标签:儿童论文; 德育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缺失论文; 学校论文; 社会论文; 他们的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4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