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在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的生态变革
卿 娜1,苗启明2
(1.云南大学 滇池学院,昆明650228;2.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昆明650034)
摘 要:任何自足的哲学都有它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马克思哲学的生态构建,在于首创了人类学生态学意义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一切生态批判和生态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构建,首先是从人类学出发的人化自然观的建立,进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生态整体论,而这也就是马克思的人类学生态学世界观。马克思以此代替了导致生态危机的机械论二元论世界观。同时,由于人类学、生态学转向同时也不能不是价值论转向,所以,马克思的世界观同时也就是符合生态原理的生态价值观及其对于资本主义金钱物欲价值观的对立和批判。从而,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在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高度为解救世界性的生态危机奠定了生态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生态变革;生态价值观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与一切生态主义不同的是,他是立足于人类学、生态学的哲学立场上,来观察人类的生态生存问题的。这种人类学生态学的哲学立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充分的展示,对此,我们已在其他文章中做了研究,这里不再讨论。这里要讨论的是,马克思以他的人类学生态学的哲学立场观察理解世界,就形成了他的人类学生态学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尤其重要。其中,人化自然观是这一切的起点。
一、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包括以下多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对自然界的看法必然具有人类性性质。在一般的哲学传统中,谈到自然界,就是指在人之外的客观自在的自然界,人是人,自然界是自然界,二者力求泾渭分明,完全分开,这是科学眼中力图达到的纯自然界——事实上,量子物理学的“测不准关系”表明,自然界在人面前不可能完全脱离观察者而纯之又纯。哲学就更不同了,哲学总是要以一定的价值立场或学术立场来观察世界的,这是哲学不可摆脱的特征。在马克思这里,由于是站在人类学生态学这种人的价值立场来看待自然界的,自然界就不能不以人类学生态学的面目呈现在人面前,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学的自然界”。这是人从一定的哲学立场看待自然界所必然具有的特征。
二是人作为在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存在物,人就具有自然界的性质,而自然界也就具有人的性质。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对人来说不是孤立在人之外的,它是被人在历史性的生存实践活动中所改变了的自然界,这也就是马克思说得更多的“人化的自然界”或“自然界的人化”。马克思是这样强调的:“眼睛对对象的感受与耳朵不同。而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每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恰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他的对象化之独特的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方式。因此,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79这里的“对象世界”,就是指在与人相互作用中的自然界,它当然也是一种“人类学的自然界”。这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相应地,与人相关的自然界也是人的产物。
以上一系列措施使留居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人彻底失去了政治独立地位,沦为俄国政府监督下的俄罗斯帝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三是与上一层自然改变人相适应,人在自然界的生存实践活动中,通过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改变自然界,使其具有人的性质。这就形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强调:“一切对象对他来说成为他自己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等于说,对象成了他本身。”[1]77因为人在被自然化的同时,人也通过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把自然界人化。这是马克思对他的人化自然观的最直接的强调。
质而言之,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有一种基本的思想,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这就必然产生人化自然观的思想。马克思正是从这种人化自然观来看待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它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自然起点,此其一。其二,从人化自然观出发,必然得出这样一个生态学结论:人与自然界是生态一体性的存在。这种生态一体性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和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1]84这就把“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1]81视为同一个东西,从而就在哲学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界是同一个生态整体”这一事实。
从生态学的视野理解马克思的这一哲学断言,就是说,坚持人在自然界的生态主义,即生态生存,与人的本性是相适应的;坚持人类世界的人本主义,即人本生存,也是与自然界的生态本性相适应的;因而二者是“互等互是”的一体性关系。这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积极体现。
这一事实表明,人既有人本性,也有自然性,这是人在自然界的生成历史中所形成的人的两种根本属性。而人的人类学发展,就在于他的这种根本属性发挥到极致,即自然性发展成为自然主义,人本性发展成为人本主义。有了这一意识,马克思就得到这样一条既是生态性的又是人本性的原理:“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1]73
二、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界的生态整体世界观
如果说,从人类学生态学的哲学立场观察自然,就形成了人化自然观的话,那么,马克思从这种哲学立场观察世界,也就不能不形成人类学生态学的世界观。
图2所示的是八木天线阵列的仿真示意图,所用仿真软件是基于有限元算法的HFSS,天线的有源振子用半波对称振子来代替,天线的无源引向振子数目可以调整,同时天线阵中的两八木天线角度也可以动态调节。天线仿真的空间为理想辐射空间,边界为理想吸收边界。天线材料设置为铝,反射振子长度为0.52,半波有源振子长度为0.5,各个引向振子长度均为0.44。
今天,人们公认机械论世界观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世界观根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的《温哥华宣言》中就指出:“我们已面临生态危机,造成这种困难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机械论,它赋予人类一种驾驭大自然的能力。”在这方面,生态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是有益的。他们指出机械论世界观及其主客对立的二元论,是形成人对自然的征服态度和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精神根源。这一探索,应当说是深刻的。然而,马克思在一个更深更广的意义上,表明了机械论世界观以及其主客对立的二元论的非法性。他的深刻性和超越性,使他早就创立了适应于生态时代所需要的人类学生态学世界观。而辩证生态整体论,就是这种人类学生态学世界观的主体。
世界观不过是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马克思的人类学世界观,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就在于对人所面对的世界,要根据人的形象来理解、来解释、来对待。这是哲学高于科学的地方。至于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自然科学而不是哲学的问题。而马克思的生态学世界观,也在于世界要根据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关系和原理来理解、来解释、来对待。这样一种崭新的世界观,既是站在马克思的人类学生态学的哲学立场观察世界的必然结果,也是人化自然观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互为互成关系的自然结果。
而企业之间的合并也分多种,比如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合并为中远海运集团,属于国企之间的合并重组,比如顺丰与夏辉合并为新夏辉,属于中外合资。
那么,马克思的人类学生态学世界观是什么呢,有些什么内容呢?这是一个复杂问题。这里,从直接性上说,这种世界观首先体现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生态整体论。
马克思的一个基本哲学思想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是“互为对象”的存在物,人与自然物之间,也是互为对象的关系。这是一种纲领性的世界普遍联系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举太阳和植物互为对象为例,揭示了太阳与植物之间、一切生命存在物之间的互依互济、互生互成的生存关系,这是马克思以“一切存在物互为对象”所表达出来的生态关系。有一段话就充分表明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说人是有形体的、赋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等于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说一个东西是对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这就等于说,在它之外有对象、自然界、感觉;或者等于说,它对于第三者说来是对象、自然界、感觉。”[1]120-121这是包含人在内的自然界的生气勃勃的生态景象,是从人类学立场来看的哲学概括。是用哲学语言表达的人类生态学。这里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就是在人之外的作为人的生命借以实现的自然界即人的对象物,人只有凭借这些自然界的对象物,才能“表现”即实现“自己的生命”。而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它对于第三者即自然界的存在物来说,也是它们的“对象、自然界、感觉”,即他同样是自然事物的生命对象。这种人与自然界互为对象的思想,即前述的人与自然界的互为互成关系,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生态原理:人与自然界是互为生存的同一个生态整体。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具体的社会生存关系,就体现为人类经济活动即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密切关系。马克思强调“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种自然条件就是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富源”。他认为,对于人类生存来说,这些“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在现代生态学意义上,强调人对自然界的生存依赖性的。这就自然会上升到人对自然的生态关系上来。
再次,概括以上几点可以说,马克思构建的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生态整体论。它既把自然界视为人类学的自然界,又把人视为自然界的人,强调二者在活动中的相互依存的辩证一体关系,马克思把这种关系视为一种“身体”关系,强调“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的人的身体”,这是一种有机体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可以说,马克思通过一系列的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讨论,不仅构建了一种人化自然观,也形成了一种以人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为根据的辩证生态整体论。说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界的生态整体论是辩证生态整体论,在于马克思是一位辩证法大师,他不是把辩证法首先引用到物质对象世界中去,而是首先引用到人与自然界之间、人的对象性活动与他的对象世界之间,把二者理解为辩证一体的关系,所以他能够把人的对象性活动理解为辩证的活动,这就为克服机械论二元论世界观奠定了哲学基础。
急性期治疗最重要,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严重并发症是肺栓塞,同时缓解临床症状,积极治疗将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以及致残率。
目前认为,孕妇在孕期应避免注射钆类对比剂,大量文献显示,孕妇注射钆类对比剂后,发生炎症,风湿免疫及死产的几率升高。期待未来能研制出新的安全可靠的对比剂[4]。
其次,是人在改变世界时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矛盾统一:人总是以他的人的尺度要求自然物,改变自然物,但人的这种要求和改变又不能不遵从“物的尺度”即自然物种的性质、规律和要求来改变自然物。马克思强调:“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1]50-51这里所说的“内在的尺度”就是人的尺度。它要和“物种的尺度”相统一,才能有效地改变自然。不仅如此,马克思还以人与环境的关系来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自我确证。”[1]50又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55
这就是说,马克思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来看待人、看待自然界的。这里体现出马克思尊重自然,要求按照自然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人类生活的生态态度。因而,人与对象的生态整体不能不是辩证的生态整体。
重要的是,马克思有深厚的辩证法思想,不会把人与自然界的生态整体,视为静止的僵死的整体,而是看到自然界和人各自都发挥自己的生命本性而实现的辩证法关系。马克思从以下多方面指出了这种辩证法的关系。
首先,二者的关系是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矛盾的积极展开:一方面,是人的能动性在自然界中积极活动、展开,以实现人的生存;另一方面,是人又不能不受人自身的和人之外的自然给他的限定、制约、阻挡,使他不能自由活动,此即受动性,马克思表明,人总是在这种“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矛盾中积极开辟自己的生态道路的。马克思的原话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105
在这种人与自然界的这种辩证生态整体论中,既要求人以自己的人类学要求改变自然界,也要求人依自然界的改变和改变了的要求改变自己,此即马克思所说的“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改变”相一致。由此就通向了生态世界观和生态实践观的构建。如果说,面对当代世界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治理危机,既有的理论还不足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界的辩证法生态整体论,则以另一种方式,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找到了坚实的世界观基础。
这样一种人类学生态学世界观,是把人类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人与物、人的活动本身与活动的对象物等等作为同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的人与自然界的生态整体世界观。它既是自在的,因为人类从来只能从人的立场观察理解世界;又是自为的,因为人是“属人的存在物”,它要以人类的实际生存活动与价值要求来理解和改变世界。马克思正是从这里构建了一种人类可以积极地、实践地改变世界的人类学生态学世界观。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从马克思的哲学立场和哲学精神来看,还是从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生态整体论来看,这种人类学生态学的世界观都是不能不生成的。事实上,马克思一开始从事哲学思考,就是要求以人类学的“人类精神的真正视野”观察世界的,就不能不形成他的人类学意义的自然观即人化自然观,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观。
三、马克思生态整体世界观对机械论二元论世界观的超越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生态整体论,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有一种重要的性质,就是人与自然界不可分离,主体与客体不可分离,人的活动本身与活动的对象物不可分离,因为二者之间是辩证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人类学与生态学意义的整体。这样一种世界观,既超越了当时的任何一种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哲学,也超越了当时由自然科学发展起来的机械论的自然观、世界观。更超越了自从笛卡尔以来的二元论世界观以及它们的实践论与方法论,从而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用铸件的收缩体积作为正交试验的指标.在众多因素中选择关键的影响因素,铸造温度、注射速度和模具温度作为模拟研究对象.各因子水平列于表2,表3为实验设计所选择的L9正交实验表.
机械论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把机械结构和机械力置于首位,认为人与自然界都不过是一种力的机械结构。从而产生了人对自然界的机械性的控制和征服态度,切除了人与自然界的一切人性关系,并以此满足人类的不断膨胀的征服欲望、物质欲望,它是近代工业的精神根源。如果说,机械论主要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的话,那么,二元论则主要产生于近代哲学,它实际上是机械论的思想方法论。我们知道,自从笛卡尔把主体理解为思维而把客体理解为广延性从而确立了主体对客体的优越性以来,主客对立的二元论就成了人们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念,早先历史中的那种人与自然的朦胧统一,就日渐为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机械论二元论世界观所取代。这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征服、掠夺与肆意破坏,视为理所当然的。而马克思则以人与自然界的生态整体论,代替了机械论和主客对立二元论。为今天构建人与世界的生态生存关系奠定了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今日西方的生态理论,是经过长期的讨论才达到了这一点的。马克思早就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论宣告了机械论二元论和其导致的人对自然界的征服态度的非法性,为解决生态危机奠定了世界观方法论基础。
像一切重大的哲学变革都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的变革一样,马克思的生态哲学,也是一种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的方法论原理和思想精神理念。而这一变革说来很轻松,它不过是马克思从其已经形成的人类学生态学的哲学立场观察世界的自然结果。
今天,需要克服的错误世界观是复杂多样的。在生态危机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超越早就过时的机械论二元论旧哲学,更需要以人与自然界的生态整体世界观,来克服那种只顾人类自身发展,实际只顾某些人发展的发展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克服埋葬人类的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克服那种任意掠夺自然、掠夺他人的自绝性的竞争主义、征服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所有这些都需要以一种新的哲学立场和哲学精神,来构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命运攸关的新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马克思的哲学立场、哲学精神和生态整体世界观,为这一哲学的出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的人类学生态学价值观及其与金钱物欲消费价值观的对立
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哲学,是一种知识论、真理论哲学。黑格尔就把哲学视为关于真理的学问。但是,在西方哲学发生人类学转向之后,价值性要求成了哲学的最重要的要求。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就是以对人的价值性考虑为基础的。马克思首先是位经济学家,经济学就是从人类的经济价值出发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人类学生态学的思考,更是一种从人类生存的价值性要求出发的。因而,马克思的人类学生态学世界观,同时也就是一种人类学生态学价值观。
教师应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绝不是课堂的主宰者,甚至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动机的促进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过程的管理者,同时,更应该是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者。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一)马克思的人类学生态学价值观
首先,前述马克思的“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就是一种人类学生态学价值追求。他认为,人既然有自然性,那就应当力图实现其自然性,这就形成了自然主义的价值追求;而人既然有人本性,那也就应当力图实现其人本性,这也就形成了对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而人类的人类学发展史,也就体现为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与不断互相实现。马克思甚至指出,作为人类价值发展方向的共产主义,就建立在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互相实现的基础上:“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共产主义。”[1]73即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在共产主义里的实现,也就是人的人类学价值的实现。这是马克思典型的人类学生态学价值观。
其次,马克思把自然界作为人的生命、生活等人的生存价值的体现。前述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界的生态整体性,表明自然界是人的生存价值之所在。他明确指出:“人(和动物一样)依赖无机自然界来生活,而人较之动物越是万能,那么,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或者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或者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是人为了能够宴乐和消化而必须事先准备好了的精神食粮;同样地,从实践方面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依靠这些自然物——不管是表现为食物、燃料、衣着还是居室等等——才能生活。”[2]49这表明,人的生存价值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生存。因为自然界是人的身体,人的无机的身体:“实际上,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活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言——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2]73这是马克思人类学生态学价值观的又一集中体现。
再次,马克思的人类学生态学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这是一种最高的人类学生态学价值追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理论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3]。所以,马克思在经济学中随时都会展开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如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所导致的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4]这就是说,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反生态的、违背人类生态生存的批判,构建了他的人类学生态学价值观。
管世铭《韫山堂诗集》涉及面极广,不仅有对朝廷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有对民生疾苦的反映。他的组诗《甲寅扈跸泺阳,往返恭纪六首》记录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泺阳因暴雨引发水灾的事件,反映了天灾给百姓带来的巨大苦难,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之情。该组诗其一云:
(二)马克思人类学生态学价值观与金钱物欲消费价值观的对立
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建立在对人的美好本性的信任上,建立在人类作为人类的崇高本性之上。他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1]108但是,在资本主义的金钱货币崇拜观念之下,一切都会颠倒过来,人的良好的自然本性完全被改变,货币能“把一切人的和自然的性质加以颠倒和混淆,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1]107,“它足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邪恶变成良善,衰老变成年少,怯懦变成英勇,卑贱变成崇高”,甚至“能把祭司诱离神坛”[1]104。
这样的论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大量存在。马克思还通过援引歌德和莎士比亚的诗,刻画了人们的金钱价值观的丑态。足见马克思对于无限追求物欲的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价值倾向的憎恨。
马克思也批判了那种由于这种观念而导致的对于物质财富的毫无人性的浪费:“一方面,享受那种仅仅用于享乐的、非生产性的和浪费的财富的人,只是过着醉生梦死的、荒唐放荡的生活,并且把别人的奴隶劳动,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情欲的卤获物,因而把人本身——从而也把自己本身——看作毫无价值的牺牲品。”[1]95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的效果相当,但是介入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更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使用价值,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推广使用。
这是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前就指出的资本主义的消费。这种金钱货币崇拜以及由它带给人们的放纵无度的消费,即资本决定一切的拜金主义,正是生态后现代主义所指出的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即生态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异化消费”。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人的精神空虚和人格堕落的表现。正是这样的醉生梦死的价值观,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规模性浪费,形成了今日的生态危机。这里体现了马克思深刻的社会人本主义价值精神。它为颠覆经济主义、消费主义即经济异化、消费异化,从而克服资本主义的精神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根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所以,马克思的人类学生态学价值观,是反对金钱货币崇拜、反对拜物教、反对经济物欲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最有力的思想观念,它为克服精神生态危机奠定了思想价值观基础。
总之,马克思人类学哲学中的这些生态性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或者说生态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Ecological Change of Marx's Philosophy at the View of Nature and World and Values
QING Na1,MIAO Qi-ming2(1.Dianchi College,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8, China; 2.Institute of Philosophy,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Kunming 650034, China)
Abstract: Any self-contained philosophy has its natural outlook,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Marx's philosophy l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natural view,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 of human learning, which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ll ecological criticism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This institution is built from the first anthropology view of humanized nature,which is based on the shape of the adult and the nature of the dialectical ecological holism, but this is also the human state of Marx's view of the world science studies.With this, Marx took the place of the mechanistic dualism world view that led to the ecological crisis.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anthropology and ecology can not turn without a change of the theory of value, Marx's view of the world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concept and principle for the opposition and criticism of capitalism, money and material values.Thus, Marx's ecological philosophy lays the ecological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scue of the world ecological crisis in the view of nature,world outlook and value.
Key words: Marx's philosophy; ecological change ; ecological values
[责任编辑:王 春]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71(2018)01-0111-06
收稿日期:2017-09-03
作者简介:卿娜(1982—),女,四川岳池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宪法行政法、生态哲学研究;苗启明(1939—),男,河南济源人,研究员,云南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从事马克思生态人类学哲学思想和生态文明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