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乃亮 王伟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予以探究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每组各自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的基础上加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对比分析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的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组间具有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用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获得了较高的治疗效率,提高了预后质量,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中西医;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102-0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临床上表现出的症状有:关节肿痛、晨僵、畸形,胃纳不佳等,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或者是血清类风湿因子高滴度阳性,使得关节畸形或者丧失了具体功能,若没有及时治疗或者是治疗不彻底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程度,预后效果显著,现将具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报道作如下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血清学及x线检查证实,符合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会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定义的相关分类标准,排除其他脏器功能损害干扰,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其随机均分两组,每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该组中女性患者占27例,男性患者占13例,患者年龄分布在32岁到69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5.2±2.8)岁,患者病程分布在1年到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8.5±1.8)年,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组中女性患者占28例,男性患者占12例,患者年龄分布在38岁到67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3.1±2.9)岁,患者病程分布在2年到1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9.2±1.7)年,所有被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中的性别方面、病程方面及年龄方面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而组间无统计学研究价值。
1.2 方法
对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后,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让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剂量为0.5g/次,3次/d,甲氨蝶呤片:起始剂量:10mg、1周1次;这两种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逐渐加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中医治疗,对于(1)风寒湿证,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以乌头汤加减:川乌、麻黄、芍药、黄芪、姜黄、当归、甘草等;(2)风湿热证,治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以白虎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生石膏、知母、桂枝、粳米、甘草、防已、威灵仙、桑枝、薏苡仁、连翘、枙子、半夏、黄柏、姜黄等;(3)肝肾亏虚证,治以培补肝肾,通络止痛,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补骨脂、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杜仲、牛膝、炒白术、甘草、桂枝、茯苓等;(4)痰瘀痹阻证,治以化痰祛瘀,搜风通络,方以双合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黄等;此处方每日分两次温服,1剂/d,分析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接受上述不同治疗方法后,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4级,分别是临床控制、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临床控制: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显效: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后各项指标有明显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减轻;有效: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2.结果
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组间具有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1。
3.讨论
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非常高,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而入,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的病症有: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筋骨疼痛、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等,还有少部分患者伴有关节肿大变形等,多虚实夹杂,缠绵难愈。因此在治疗时其目标是通过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清热止痛,补益肝肾,化痰祛瘀,搜风通络等方法,从而达到强筋健骨、疏通经脉的目的。传统的西医治疗,效果欠佳且复发率高,本文重点探究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
综上所述,根据统计学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组间具有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高的临床治疗效率,提高预后质量,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晓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02(10):32-34.
[2]沈瑞子.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4,06(01):321-322.
论文作者:郭乃亮,王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患者论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疗效论文; 治疗方法论文; 病程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