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教学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四对矛盾及解决办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解决办法论文,能力测试论文,矛盾论文,文科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四对矛盾
目前高中阶段课程设置的基本态势是分科教学。但传统的政、史、地分科教学与当前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之间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和许多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分科教学内容的全面教学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知识点考查的不均衡性之间的矛盾。学科知识点分散且繁多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很少考虑学科知识的覆盖面而造成考点相对集中、有限,这是一对矛盾。(2)政、史、地分科教学而形成的带有学科特色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思维习惯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考查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思维习惯之间的矛盾。(3)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所考查的知识和能力之间的矛盾,政、史、地三科基本知识是有限的,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角度是无限的;学科重点知识不一定是跨学科重点知识;各门学科之间都有共性和个性的基本技能,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除加强对学科基本技能的考查以外,更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单学科能力能否向综合能力转化,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能否培养起来,分科教学任重而道远。(4)文科各学科知识的一般性、理想性、相对陈旧性特点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视学科知识的运用、重视现实材料的引入、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使教师对分科复习课教学如何适应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存在许多困惑。
二、解决办法
1.学科教学内容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处理策略
知识是有层次的。从知识考查视野看,有零散与系统、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之分。政、史、地3门学科中的概念、结论、原理、图表、数据、事物(史实、时事)、要素等都是微观知识。这种知识分散且繁多。政、史、地知识又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对微观知识进行宏观处理。政、史、地教学中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概括的阶段特征、区域特征,归纳出的事物发展线索和进程,揭示出的事物发展规律、趋势,按地域、事实、意识等因素全面分析社会现象内部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整地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等属于宏观知识。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尽管不追求知识覆盖面和深度,但从对知识考查的立体化、整体化要求高来说,题海战术没有价值和必要,“小面积、深挖洞”的做法也十分危险。基本的应对策略是教学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师生互动,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突出重点抓主干,把非主干的知识留给学生自己去处理和解决。
政、史、地高三复习课应在高一、高二学生掌握大量微观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单元、专题、学科间综合等宏观总结性教学,构筑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间知识体系,揭示学科内部各单元、各阶段、各板块知识内在联系和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事物发展基本规律和趋势,既依托微观知识来构建宏观知识,以宏观知识统率微观知识,又对学科重点微观知识进行适当的加深理解和应用性巩固,把学科非主干的微观知识留给学生自己去处理和解决。
2.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所谓演绎法,就是从大的原则开始,从已经了解的、最抽象的、最深刻的原则开始,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教科书知识具有一般性、理想性、相对陈旧性、高度概括性、相对抽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比较适宜演绎法教学。演绎法教学利于学生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生的应试能力、模仿能力较强。但演绎法教学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所谓归纳法,就是先抓住现象,然后从这些现象中抽出其中的精神,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归纳法将学生置于发现的位置,模仿了人类发现真理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不受现有答案的局限,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政、史、地学科复习课教学应从单纯的演绎法变成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的教学:从归纳入手,形成知识结构,从中概括结论、特点、规律,再提供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问题情境,对各学科知识进行演绎性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应是归纳—演绎—归纳的反复过程。
3.重视专题或主题教学策略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将专题或主题作为形成综合的形式,以专题或主题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试题的命制更多地从政、史、地3科主干知识或者是3科主干知识的交叉点的层面上切入,形成以背景材料为依托,以专题为形式,以主题为灵魂,抓住一点引出一串(如2000年的“科举制度”、“华北地形图”、“北极示意图”、“明代松江棉纺织业兴盛”、“台湾地震”等;2001年的“中国教育”、“中国社会改革”、“门户开放”等)和截取一面形成立体(如2000年的“中东问题”、“巴拿马运河”等;2001年的"1999年人口数、GDP、铁路长度统计资料”、“农业问题”、“非洲沦为殖民地与独立”等)的考查模式。所以,教学中要关注专题或主题问题,要发掘一些有认知价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的专题。专题可大可小,但必须体现学科主干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认知价值,必须与现实生活或社会热点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西藏和平解放”、“九一八事变”、“辛亥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申奥成功”、“西部开发”、“青藏铁路建设”、“加入WTO”、“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世界反恐”、“小城镇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党的作风建设”等专题都是应该引起大家注意的热点问题。
专题或主题教学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教师示范。教师在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和三科知识的整合复习中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出墙报等方式,构建专题或主题知识体系,通过提供新情境新问题强化训练,进一步理解、巩固、应用该专题有关知识。二是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训练。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新的专题或三科结合点,深入广泛地搜集有关知识和信息,设计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初步解答。学生的成果通过出墙报的形式进行交流,优秀成果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现代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三是师生互动,开设问题中心课程,围绕某个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4.寻找知识与能力的最佳契合点策略
能力以知识为载体,素质以基础知识为本,这早已达成共识,应成为人们的理念。以常知常用的主干基础知识为载体,对考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考查,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的命题思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并重。知识考查以整体化、立体化和综合应用的面貌呈现。能力考查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立意所在,考查包含识记、理解、应用3个层次;最突出的是对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政、史、地3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文利综合能力测试的基础。在时间有限的复习阶段把政、史、地3科10多本书的知识点全部加以复习,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所以,应对策略是努力寻找知识与能力的最佳契合点。
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掌握各学科主干知识,明确学科主干知识该掌握的能力层次;然后引导学生以主干知识为基础,以新的背景材料为依托,以问题设计和解决为手段,落实好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的能力,强化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和能力的最佳契合点是知识与能力互动的产物,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学校、学生实际情况,是各学科教学要求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特点相互制约的结果。这是一个“动点”,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主体性问题解决模式”教学策略
“主体性问题解决模式”以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为起步和基础,以情境的引入为手段,以师生提出问题为落脚点,以师生、生生之间问题讨论解决为关键,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趋势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点。其教学流程如下:
知识结构——情境引入——问题设置——探索解决。
(1)构建知识结构
通过师生互动,运用归纳的思维方法,形成学科单元或专题知识结构以及围绕某一切入点整合三科知识的学科知识结构。知识结构要体现学科的主干知识:知识结构要分类归纳,具有逻辑性;知识结构要体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思维含量;跨学科整合知识结构要保证切入点的新颖性、时代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构建为情境引入提供了依据,为问题的设计提供了保障。
(2)情境引入
情境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好载体。情境引入有利于解决政、史、地学科知识的一般性、理想性、相对陈旧性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所注重的引入现实背景材料,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之间的矛盾。情境的来源可以直接以政、史、地各学科知识内容作为载体或背景,也可以另外创设全新的情境。情境引入的方式可以是形象引进、模具直观引进、抽象思维引进。情境的引入为问题的设置和解决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3)问题设置
情境中隐含着问题。同一个情境中被不同的对象感悟到的问题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感悟不到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问题设置:一种是学生依据情境自主设置若干问题;另一种是教师依据情境提供若干问题。两种途径交互运用、综合运用,可弥补单一途径问题设置的不足。根据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背景材料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考查考生整体把握各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命题思路,各学科复习课中针对特定情境设置的系列问题可以有下面两种模式:一种是从横的角度,从对象的不同维度上提问,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间不能被彼此取代,以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对象的思维态势;一种是从纵的角度,先行问题的答案应是后继问题的前提,不同问题环环相扣,以形成对对象全过程、多层次考察的思维态势。不管哪一种模式,问题都要有明确的逻辑线索,或并列或递进,或拼盘或糅合;问题要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现状,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桃子”;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便于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问题应侧重书本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4)探索解决
问题的有效设置为讨论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问题的探索解决要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解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和各学科有特色的思维方法,充分肯定学生在解答中涉及的新观点、新论据、新论证、新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和各科思维方法的能力,期望在问题的解决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