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论文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论文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

张嘉敏

内容摘要: 西汉的和亲政策伴随了西汉政权的建立和衰落的全过程。在西汉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和亲类型。作为历史必然,西汉和亲政策在减少战争、推动生产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西汉 和亲 历史

因为有了王昭君和解忧公主和亲的历史功绩,所以“和亲”一词在西汉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和亲”之举被视为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我国历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但是西汉和亲以其独有时代背景和政策演变过程,表现出了有别于其它朝代和亲的特殊性。

党的十九大深刻指出,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一.西汉和亲政策的背景和必然性

1.历史背景

西汉和亲开始于“平城之围”。汉高祖和匈奴的和亲是被动的,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屈辱性,是为了发展自保的一种行为,所以西汉政府积极推动和亲,而匈奴是接受和亲者。关于当时和亲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的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从西汉方面来看,西汉政权建立之初,经历了秦的暴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非常困难,据《汉书·食货志上》记载,当时的西汉社会“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内部经济发展的举步维艰,使得西汉政府没有精力和能力应对外部匈奴南下侵扰。在军事力量无法抗击匈奴侵扰的时候,西汉政府就提出了和亲政策,希望通过和亲缓解和匈奴的关系,保护北方边疆安定。

另外,北冰洋新的变化是北冰洋碱性的海水会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成酸性,由于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尤其迅速,因此北冰洋地区最容易受到影响。近年来夏季海洋冰川的减少又让更多的北冰洋洋面暴露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里。

从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视角来看,当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民族融合和文化就会发生。民族融合的形式既可以通过战争实现,也可以通过和平相处实现,所以和亲政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需要。西汉和亲以汉武帝征伐匈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者是被动性质的和亲,后者是主动性质的和亲。无论哪种和亲都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农耕文化与西北游牧民族和游牧文化的融合,是彼此系吸引和相互促进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虽然西汉和亲的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匈奴,但是匈奴是主要对象。所以根据西汉和匈奴的和亲发展历程,可以将西汉的和亲史分为四个阶段:

2.和亲的必然性

从匈奴方面来看,他们过着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是漠北却经常发生旱灾、严寒以及暴风雪等自然灾害,所以匈奴的游牧生活经常面临困境。为了生存,他们推动向南扩张的政策,渴望得到漠南的肥沃土地和广阔牧场,可以说南侵是他们求生存和谋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当西汉提出和亲政策后,匈奴还是采取了接受的态度。究其原因,首先,通过和亲能够提高匈奴族的政治影响力。西汉初期的和亲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西汉对匈奴的一种纳贡,匈奴可以借此能够宣扬国威,震慑其他国家。其次,通过和亲,匈奴单于能够得到汉族美女、金钱,还可以通过贸易、文化交流促进自身发展。第三,匈奴并不一定因为接受和亲而不能进行侵略,所以说西汉之处匈奴接受和亲并不影响自己的发展战略,只是在后期随着双方力量的变化,和亲目的有所改变而已。

二.西汉和亲政策史实及类型

1.和亲史实

频域分析表明,当IGBT断路故障发生时,对输入电流进行频域分析会发现其在开关频率附近的谐波含量会增加。由于是在频域中进行的特征频率分析,排除了其他频率信号的干扰,提高可靠性,避免了误判断。

第三种是发生在国内部族之间的和亲。和亲政策在西汉末年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经过汉武帝时期的军事、外交政策和国内经济发展,西汉的政治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西汉政府已经征服了西域三十六国。在这过程中匈奴因为内战、天灾等因素影响,最终国力迅速下降,到了呼韩邪单于时期,在“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的严峻形势面前,选择了臣服汉朝。从此开始,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就发生了转折,匈奴政权成为西汉政权的一个地方政权,汉族和匈奴族之间的关系成为兄弟关系。到了黄龙元年,匈奴内部也实现了统一。呼韩邪单于在公元前33年第三次到西汉的时候,身份已经是西汉统辖下的一个部族首领。昭君出塞就是这种关系下的和亲,而且和亲的意义已经有所不同。

第二个阶段是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始于“马邑之谋”后匈奴拒绝和亲,终于卫青和霍去病远征获胜,匈奴主动请求和亲。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逐步强大,面对匈奴拒绝和亲后肆无忌惮的边境侵扰,汉武帝在积极防御的同时,做好了远征的准备,并且通过远征重创了匈奴势力,最终匈奴请求和亲。

第四个阶段是公元前53年到公元前9年,从汉宣帝甘露元年到王莽“扰乱匈奴”。经过汉武帝武力征服和汉昭帝、汉宣帝审时度势,西汉再次启动和亲政策。汉元帝时代王昭君和亲取得了极大成功,西汉北方边境呈现出稳定、繁荣的景象。但是王莽时期因为独断专行,导致民族关系恶化,即便是匈奴和西汉很多臣子都积极努力,但是还是无法挽回局势。

第三个阶段是公元前119年到公元前53年,始于卫青和霍去病远征获胜,终于匈奴单于“遣子入侍,称臣来朝”。汉武帝时期,国力发生反转的匈奴曾近多次请求和亲,但是西汉王朝都没有同意。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虽然匈奴对边境有所抢掠,但是总体来说边境还是平静的,所以都没有答应和匈奴和亲。

2.和亲类型

发生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和亲政策功过是非不能一概而论。饱受战乱之苦的西汉初期,无论是广大民众还是西汉政权当权者,既无力战争,也无心战争,所以通过和亲方式和敌对势力缔结联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战争,是和亲政策实施的重要意义所在。通过和亲建立政治联盟,是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这种政治联姻,使得战争发动者有所顾忌,而且联姻后会出现汉朝公主的子孙当权,也会成为减少战事的一个因素,例如王昭君的子孙就曾经为改善汉朝和匈奴关系进行过积极的努力。即便是汉武帝武力远征,其目的也在于维护边疆安定,而不是为了抢占匈奴的领地。在远征大获全胜后,汉武帝对归降的匈奴首领和匈奴民众采取的是安抚政策,体现了西汉王朝追求稳定和团结的初衷。汉宣帝、汉元帝时期,以和亲为纽带的政治联盟不仅更加巩固,而且范围不断扩大。

第二种是发生在友好国家之间的和亲。和乌孙的合亲是西汉时期西汉王朝的重要外交政策。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乌孙不仅了解了西汉,而且知道了当时西汉强大的国力。为了抗衡匈奴,西汉当时也在积极争取和西域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乌孙作为一个西域大国,其对匈奴的态度对西汉向西发展和制服匈奴具有重要影响力。所以西汉同意乌孙和亲请求,先后遣送细命公主和解忧公主和乌孙和亲,使得乌孙开始和西汉政权变的亲密。匈奴为了惩罚乌孙,曾经出兵乌孙,但是西汉也出兵支援,进一步加强了和乌孙的关系。尤其是经过公元前71年的西汉和乌孙联合打击匈奴的战役,匈奴惨败,步入了衰落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公元前198年-公元前133年,始于“平城之围”,终于“马邑之谋”。西汉初期国力贫弱,通过和亲和匈奴结成兄弟,彼此开关互市,虽然匈奴并没有彻底停止对汉朝边境的侵扰,但是也没有引发大规模战争。西汉孝惠皇帝、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乃至汉武帝初年,都有和亲行为发生。但是在汉武帝“马邑之谋”失败后,匈奴断绝和亲关系。

三.西汉和亲政策的意义

1.减少了战争

第一种是发生在敌对政权之间的和亲。西汉初期的和亲是发生在敌对政权之间的和亲。匈奴国家建立于公元前三世纪,到西汉时代,它始终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出现的。在西汉初期西汉和匈奴的战争似乎一直在进行,为了安抚边境,西汉将和亲视为解决敌对政权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向匈奴遣送公主、附赠金银财宝等和匈奴建立亲密关系。而且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和亲后,匈奴确实减少了入侵西汉北方边境的次数。所以说和亲政策对西汉休养生息、发展国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汉武帝武力讨伐提供了积蓄力量的时间。

2.促进了生产

因为和亲政策的实施,边疆居民得到了稳定生产的契机。战乱的发生,无论对于哪个种族或者国家的民众来说,经历的不仅仅是无法安于生产的颠沛流离,还有生死,而通过和亲,边疆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即便是在西汉初期,虽然和亲并没有彻底改变匈奴对西汉边境的骚扰,但是毕竟大规模的战争已经停息,这就为西汉王朝强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到了“文景之治”时期,西汉创造了我国封建时期一个鼎盛阶段,此后的一个时期边境也非常安静,民众远离战乱之苦,享受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一点,匈奴在后期请求和亲的时候也有提及“愿寝兵休士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

目前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模型不会应用,临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12]。临床实践教学中缺乏基本技能操作的统一性标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示教手法不一致,必然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规范,甚至存在错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考核量化标准,在学生的技能考核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误差,考核成绩就会出现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3.推动了民族融合

通过和亲政策的实施和发展,西汉北方边境民族之间不断融合,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得到巩固。在西汉前期,我国民族之间杂居、交往就已经出现,而且民族区分不是非常明显。到了西汉时期,为了加强边疆防御,采取军屯和移民戍边政策,促使边疆居民不断增加;而匈奴因为战败或者内战失利会归顺汉朝,西汉政府就采取设立属国的方式进行管理。所以说通过和亲,匈奴等西域民族和汉族加快了融合,不仅政治上属于一体,而且经济上也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文化上相互接纳、相互渗透,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经过碰撞实现汇合,不同民族之间开始平等交往。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等民族的生产力不断提升,文化不断发展,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表现了趋同性。

(5)孕育处理 分3次孕育,包括球化时的埋包孕育、球化完毕的倒包孕育、浇注时的随流孕育,总孕育量控制在铁液重量的0.6%~0.9%。

综上所述,西汉和亲是不同政权之间的政治联姻,是西汉王朝和少数民族之间建立民族关系的一种手段。西汉的和亲政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阶段。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或者目的的和亲,都在一定程度上寄托着政权当权者为了减少战争、促进生产和实现民族融合的目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以上目的。即便是短时间内实现目的的和亲行为,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对其功过是非应该客观评价、理性回望。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3]李源正.西汉帝国和亲外交的国际战略透视 [J].唐都学刊,2016,32(04):30-34.

[4]张晋.从“封王戍边”到“和亲弭兵”——西汉初期北疆边防策略探析[J].学问,2017(01):3-7.

[5]汪良平.西汉时期汉匈和亲主要模式比较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上旬),2015,31(03):124-125.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

标签:;  ;  ;  ;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