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土地整治问题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这些问题包括可耕种的土地面积、人均土地面积及其土地占用情况等,这都是我国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来提高土地整治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建设逐渐趋向城市化,从而导致可用的土地逐渐减少,人均用地也逐渐下降,从而又导致了粮食的供给这一社会矛盾,经过近几年的调查了解得知,土地的质量逐渐变差,最终导致了粮食产量逐年降低,这将引发其他社会矛盾。因此,合理进行土地整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
1导言
土地整治作为协调耕地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补充建设占用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土地整治目标由以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因此,研究土地整治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是土地整治目标的要求,也是区域实现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2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
2.1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指由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所形成及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用,其实质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这种利益主要分为实物形态生态产品和非实物形态的生态系统功能两大类。土地整治是一项大量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改造和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活动,会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从而使该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发生改变,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对比整理前后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能够定量评价土地整治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基于此,一些学者将生态服务价值引入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中,进行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实证研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如:田文华、孟庆香等以河南信阳的 2 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运用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进行了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取得了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
2.2结合能值理论,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能值是指某种流动或储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其核心内容就是将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通过能值转换率转换成同一标准—太阳能值,然后再通过能值/货币比率,将能值用货币形式表示出来。这是一种将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能量流度量进行对接的有效方法。土地整治活动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有效耕地面积、灌溉水利设施、农田防护林体系等会产生剧烈的影响,使项目区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将使其能值发生变化,因此,学者将能值理论引入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以土地整治前后区域产品或服务的自然环境系统的无偿能值投入变化为表征,选取评价因子,建立计算模型,进行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常春、金晓斌等以江苏省丹阳市吕城镇运河片区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能值理论建立计算公式,对各所选取的整理区的能值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
2.3结合生态足迹理论,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生态足迹是指“用生物或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度量一个区域确定人口对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它包括生态足迹供给和生态足迹需求两方面。生态足迹需求是指区域人口生存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生态足迹供给指区域人口实际拥有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即生态承载力。其方法是将区域的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运用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折算,从而得出区域总人口的生态承载力。土地整治将改变整理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改善整理区的生产条件,使整理区的生产能力发生变化,其承载力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将生态足迹理论运用到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能对整理前后的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评价。陈丹杰、王智勇认为将生态足迹法运用到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可以定量反映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规划的科学性,并以信阳市 2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2.4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类型组成、景观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综合性学科,景观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对象和内容包括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三个方面,结构、功能和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构决定功能。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对区域土地景观格局的影响,因此研究土地整治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并对其量化,可以据此评价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谷晓坤、陈百明以江汉平原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将整理区景观分为耕地、林地、坑塘、农村居民点、道路和沟渠 6 类,通过运用fragstats 软件计算景观生态指数,进行了研究;曹顺爱、余万军等结合 GIS 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数学模型定量对比分析整理前后景观格局指数的方法,对龙海市东园镇农地整理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
3土地整治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土地整治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探索,土地整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国外土地整治发展历程来看,土地整治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目标、低层次的整治逐步向多目标、高层次的整治转变。近年来,国外土地整治研究的重点已由早期的改善农业生产和劳动条件、促进乡村发展逐步过渡到现在的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景观,注重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系统重建理论及方法研究。从国内研究来看,我国开展土地整治领域研究较晚,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并积极推进此项工作,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土地整治研究且成果颇丰,为下一步深入进行土地整治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提供了重要借鉴。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土地整治起步较晚,大多是引进国外现有的土地整治理论和方法再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实证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特别是在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土地整治中难以实现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导致农民难以分享整治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土地整治中忽视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土地整治相关保障制度保障滞后,尤其是在立法方面急需加强;土地整治支撑技术体系尚未健全,土地整治信息化建设滞后等。结合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研究方向有:
3.1 加强土地整治中土地财产权保护研究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在实施土地整治中,尤其是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过程中,还需要深入研究土地整治中的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内涵、构成体系,揭示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财产权对实施土地整治成效的影响机理,提出土地整治中实现和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相关对策,将产权理论融入到土地整治规划与实践中,积极引导尊重、保护和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权,避免土地整治中侵害农民权益;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进一步明确土地增值来源及其分配关系,从而为在实践中充分保护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增加其财产性收入提供理论支撑。
3.2 加强土地整治中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十八大报告中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现代意义上的土地综合整治是目标多元型、环境友好型、景观生态型的系统工程。今后需要在科学认识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关系的基础上,从“尊重自然、尊重环境”的土地伦理视角去审视此项工作,基于土地伦理学视角,加强土地整治中的生态伦理、景观和乡土文化研究,分析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深入研究如何将建设生态文明落实到土地整治实践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土地整治实践和生态文明建设。
3.3 加强土地整治制度保障体系研究
从发达国家实施土地整治的成功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和法律体系,充分保障了土地整治内容完备、程序规范及监督管理工作地顺利进行。我国目前土地整治的制度保障体系还未健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地整治法律体系并未建立,导致实践中土地整治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制度保障,影响了土地整治实施的成效和可持续性。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立法研究及相关制度保障研究,尤其是在构建土地整治的规划实施保障、管理监督、信息公开、激励、融资、市场化运作和实施效果评价等机制方面需要深入探索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土地整治实践。
3.4 加强土地整治支撑技术研究
工程技术手段是土地整治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土地整治中所涉及到的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划技术、乡村景观保护与重建技术等。国外土地整治的上述技术已经比较科学、系统、规范,适应了土地整治实践的要求,但我国土地整治实践中非常缺乏上述技术支撑。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对土地整治的相关支撑技术标准及其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健全土地整治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土地整治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尤其是为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探索建立土地整治数据库和土地整治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对土地整治实现信息化管理。
4结语
总之,土地整治是新时代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项目。通过土地整治使可耕地面积增加,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但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的增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应逐步得到广泛的重视,改进整改体制及方案,将土地整改的数量质量进行把控,杜绝因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使用土地,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抗,于白云,胡美红.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35:167-168.
[2]李岩,欧名豪,赵庚星.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02:398-403.
[3]许爱华.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及预防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58-59.
[4]廖洋.新时期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优化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4,10:277.
论文作者:虞先火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3
标签:土地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论文; 评价论文; 景观论文; 区域论文; 生态学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