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过程及其认知意义_地理论文

地理过程及其认知意义_地理论文

地理过程及其认知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地理论文,意义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地理学家牛文元早在1992年就指出,“现在是该重视地理过程研究的时候了”。[1]他认为,对地理规律的认识建立在两个基本内容的相互联系中:一个是它的广延性,即从空间角度去认识;另一个是它的连续性,即从时间角度去认识。在我国当前中学地理课程实践中,虽然课程标准有“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等明确要求,但相对于受到普遍重视的空间性而言,时间维度的认知视角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

      一、地理过程的认知

      作为地理认知的对象,地理事物都占有或绵延一定的地理空间,因而其具有空间性,空间视角因此成为地理认知的主要视角。但同时应该认识到,所有地理事物都是由时间“雕琢”而成,并将在时间的延续中继续演变。基于时空视角的认知既契合了地理事物产生、演变、存在的本来面目,也符合认识论意义上的科学原则,这是认识并理解地理过程及其意义的根本所在。

      1.地理过程的内涵

      要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性,可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它西起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东至雅鲁藏布江急转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全长2450千米,宽200~350千米。这么大的一块区域横亘在东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之间,面积比除俄罗斯之外欧洲其余各国的总和都要大。

      如果从时间的维度去观察,则可以发现喜马拉雅山脉这一地理事物所具有的时间性。早在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000米的海相沉积岩层。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地质史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地质考察表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目前还在缓缓上升之中。可见,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是经历漫长的地理过程之后形成的,并且仍处于持续的演变中。

      由此,可以得出“地理过程”的概念,即由袁孝亭教授所提出的“地理事物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动态变化过程”。[2]李春红认为,“地理过程”重在强调陆地表层系统地理事物随时间变化的特征。[3]目前国内关于“地理过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认识一定时间尺度内有关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建立在时间与空间的基础之上;根据地理事物在过往时间中的演变规律来推知未来可能的发展,这体现了地理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是地理课程价值的体现。

      2.地理过程的分类

      袁孝亭教授很早就将地理过程认知引入中学地理教育中,并依据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将其分为四类: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过程和地理扩散过程。[2]

      地理循环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在一定空间领域内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的过程,如地壳中的物质循环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水循环等。地理演变过程是指地理事物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新旧更替,盛衰消长等的变化过程。地理演变过程既有经历时间尺度较长的渐变型演变过程,如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的形成等,也有经历时间尺度较短的骤变性演变过程,如气团的变性、锋面的生长与消亡、滑坡、泥石流等。地理波动性过程是指地理事物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尺度内持续变化的过程,如河流流量的月变化与年变化、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人口数量的变化、耕地数量(某一时间内)的变化等。地理扩散过程是指地理事物由某一中心或源地向四周扩散的过程,如污染物由源地向周围的扩散、文化扩散等。对地理扩散过程的观察与认知主要考虑:扩散的中心或源地、扩散的方向、扩散的范围或强度,发生扩散的驱动力四个因素。[4]

      当前,学者多按照人类参与的程度将地理过程划分为自然地理过程与人文地理过程两大类。自然地理过程涉及地球运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人口空间过程(人口迁移),经济空间过程(经济活动的聚集与扩散),基础设施过程(基础设施网络的空间拓展,如交通建设)和社会文化空间过程(宗教、文化等的传播与扩散),其他还包括人口增长类型转变,城市化、人地协调等。由于人类在地球表面活动的拓展与深入,地球表面系统的地理过程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方面。

      无论以何种标准来划分,地表系统的地理过程一般都具有两大特点:①序列空间层次性,即反映一定时段空间相互关系的范围大小,显现空间区域随时间的层次组合变化情况。②推移性,是指地理事物的空间发展过程一直处于不断实现和不断消失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地理过程不仅要考虑时间维度的变化,而且强调空间过程,是地理事物时空统一的二维演替推移过程。[5]

      3.中学阶段地理过程认知的方法

      诸多地理过程中,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主要有气候过程、水文过程、地貌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区位过程、文化过程、人口与资源过程等。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常见的地理过程主要涉及地球运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地壳物质循环、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迁移、城市化、产业活动、人地关系等。地理学习者需掌握一定的过程认知方法,才能了解某地理事物的“前世后生”。

      (1)环节分段法。环节分段法是将大时间尺度上的地理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小时间尺度,形成前后连贯的各环节。例如,“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表面形成过程,可分成“黄土堆积”与“流水侵蚀”两个环节。其中“黄土堆积”环节又可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进一步分为三个更小的环节(时期):①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②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迁,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③晚更新世,发生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全新世后进入黄土高原地貌发展过程的第二环节,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现在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2)要素分析法。由于地表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在任何一个地理过程中都能发现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痕迹,但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抓住了关键要素的发展和变化特征,就意味着把握了整体的地理形成过程。如在理解“大气运动”这一过程时,就要抓住气压的变化情况。

      以上是地理过程认知的基本方法,此外还有模型模拟、格局—过程综合、时—空过程耦合等认知方法。地理过程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这从客观上决定了认知方法的多样性。另外,新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地理过程的认知,如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生产力、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地理过程。

      二、地理过程认知的意义

      从微观角度而言,地理过程认知有利于学习者地理理解的加深、知识体系的构建、地理思维的发展。从宏观角度而言,地理过程认知对人类更准确地把握人地关系以实现学以致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美国《生活化的地理: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国家、人群和个人的“钥匙”,对于地球上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自然和人文事件的原因、意义和结果,可以提出合乎逻辑的解释。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也提出,研究自然地理规律必须以研究地理过程为基础,进而综合认识地理环境的演变规律。

      1.解释过去发生的变化

      通过对地理过程的理解与还原,人们发现“以前不是这样”:黄土高原最初不是“沟壑纵横”,喜马拉雅山脉原先不是“高耸入云”,世界海陆分布也不是从一开始就为现在这个“模样”,等等。

      在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先了解地表目前是“什么样”,后会追问“怎么形成的”,由此将时间视角引入地理认知当中。当前,由各种地理事物组成的地表系统的现状是之前漫长时间的地理过程演变的结果。由此,对地理过程的认知成为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发生在100多年前,当躺在病床上的魏格纳无意看到世界地图时,大西洋两岸陆地轮廓的某种关联性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一个划时代的科学假说“大陆漂移学说”诞生了。通过这个理论模型,魏格纳尝试还原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形成的过程,让人们知道地球表面曾经历的“沧海桑田”。通过对大陆漂移过程的认知,就能解释地球表面有关大陆轮廓相吻合的原因,也可解释大西洋两岸有关生物化石相似性的缘由。

      地理过程不仅能解释大尺度空间过去发生的变化,而且能对小尺度空间范围内区域地理过程的历史做出解释。例如,到过张家界的游客都会对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叹服,会禁不住想了解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过程。地理过程的研究还原了张家界的变化过程:大约晚古生代中晚泥盆纪时期,张家界及周边地区地壳下降,发生大面积海浸,成为一片汪洋;张家界处于“川湘凹陷地带”之深海处,靠近古陆,接纳了由流水源源不断地从邻近古陆搬迁来的大量松散碎屑物质,经过沉积和漫长而又复杂的成岩过程,形成厚达500多米的石英砂岩;后来张家界地区地壳不断抬升,又经过漫长的流水切割、差异风化、重力崩塌等外力作用,便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怪诞诡谲的峰林峡谷。

      2.预知未来发展的可能

      对地表系统地理过程的认知是阐明环境演变机理的一把“钥匙”,不仅可为资源、灾害、环境等问题提供决策依据,而且能增强人们适应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预测人类未来生存环境与生态系统变化的有力工具。[6]

      不同的地理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如火山喷发、地震等过程迅速短暂,而地表海陆分布现状形成的地理过程则相当漫长,是时间维度下大尺度的地理过程。无论时间尺度的长短,人们都能基于对地理过程的科学认知,对未来发展的可能进行预测。

      (1)短时间尺度的预知。对未来天气情况的预测,建立在对天气过程了解的基础上。一般来说,天气变化的过程与天气系统的影响密切相关,如高压(反气旋)系统控制下天气晴朗少雨,低压(气旋)系统控制下容易成云致雨。冷锋和暖锋的影响会带来气压和温度明显的变化,而降水与否则要视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而定。这样,就可通过观测天气系统形成、发展和移动的情况,对天气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

      (2)长时间尺度的预知。二战以后,由科学界发起并得到世界各国政治领袖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应属全球气候变化。从地球史的时间尺度来看,全球气候规律性波动变化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过程。人类似乎不该对此“大惊小怪”“兴师动众”。但是,在我们了解了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气温、降水变化对地表环境及其中生物的巨大影响时,就不能对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规模和强度的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无动于衷了。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任由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继续发展,到2100年因全球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入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7]

      全球气候变暖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加剧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人类健康。基于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情的担忧,才有了人类在某一议题上的共识,这要归功于对气候演变过程认知基础上的预测。人类活动加剧全球变暖趋势的深层原因,在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的平衡被打破,更多的碳元素以碳氧化物的形式出现在大气圈中,增强了大气的保温作用。对此地理过程的认知,成为人类社会有效控制全球变暖趋势的知识基础。

      我国近年来启动的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也是在地理过程认知基础上对未来预知后的决策。此前我国实行的是严格控制生育政策,这同样是在地理过程认知基础上,预知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可能导致粮食等资源供给紧张问题,然后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控制我国人口总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过早进入老年社会”“就业人口急剧减少”等新问题。在此背景下,专家学者开始呼吁放开人口生育政策。

      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放开以后,人口数量会不会在短期内剧增?”这关系到具体政策的设计,如应全面放开还是部分放开?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部分放开,即所谓“双独二孩”“单独二孩”。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人口增长不如预期,所以近来更有学者呼吁“全面放开二胎”,认为即使这样也不会导致我国人口数量出现“井喷”。这个判断的依据涉及多学科,但是其中必然包含对人口与环境相互关系演进的地理过程的认知。

      地理学习的结果是生成地理素养与地理能力,借助对地理过程发展的认知,具有地理素养的未来公民才能预知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地理判断与地理决策。

标签:;  ;  ;  ;  

地理过程及其认知意义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