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在押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省论文,未成年人犯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48(2006)05-0007-07
一、研究目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家庭和睦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健康可以简单理解为不仅身体、心理没有疾病还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本研究本着关心特殊群体(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14~16周岁被管教人员)的身、心健康的目的,找出他们犯罪的原因、特点,并提出相应预防犯罪的对策及措施,从而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
以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14~16周岁被监管人员(以下简称为“被管教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任务
1.了解被管教人员的“健康状况”。2.了解被管教人员的犯罪特点及成因。3.提出预防这一年龄段人员犯罪的相应措施。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Internet检索有关研究论文,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二)访谈法
走访社区、综合治理办公室、未成年人保护等机构,请教相关专业人士,征求他们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和建议。
(三)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文献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设计相应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截上至2005年4月10日,福建省末成年犯管教所共有14~16周岁被管教人员185人,发出问卷185份,回收18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5%。(有1份问卷无效)
(四)统计法
对所得到的各类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一)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心理健康状况
从美国曼福霄傅编写的“心理健康积分自我测定表”得出的结果来看,虽然这些被管教人员中部分人有一点心理问题,但他们的心理状况总体来说还是属于健康范畴。(见表1)
表1 心理健康测定结果
心理健康状况人数百分比
健康 184 100.0%
不健康
0
0.0%
合计 184 100.0%
2.社会适应能力状况
社会健康水平是反应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表2选自Donatelle,R.J.Health Style:A Self Test,1981。从结果来看,绝大部分人员的社会健康水平为一般,占总人数的71.8%;其次为低水平人员,占总人数的13.0%;社会健康水平较高的占总人数的9.8%;社会健康水平高的占总人数的5.4%(是所在百分比中最少的一个等级)。
表2 社会健康水平的测试结果
社会健康水平人数百分比
高 10 5.4%
较高18 9.8%
一般132 71.8%
低 24 13.0%
合计184 100.0%
3.身体健康状况
表3显示,这些被管教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表3 身体健康评定结果
身体健康状况 人数 百分比
经常生病
5
2.7%
比较少生病76
41.3%
几乎不生病103 56.0%
合计 184 100.0%
(二)犯罪原因调查与分析
1.受周围朋友的不良影响
表4显示,有93人选择的是因为受到周围朋友的不良影响才走上犯罪道路的,占总人数的50.5%。表5显示有53.3%的孩子选择了把玩在一起的朋友对自己的看法放在第一位,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14~16周岁年龄段的孩子很在乎自己玩伴的看法,“受周围朋友的不良影响”是造成他们犯罪的最主要原因。
表4 对自己犯罪原因回答的统计
犯罪原因 人数 百分比
周围朋友的不良影响93 50.5%
家庭教育问题 29 15.8%
社会原因 19 10.3%
其它原因 43 23.4%
合计 184 100.%
表5 进入管教所前最在乎什么人对自己的看法统计
最在乎什么人的看法
人数
百分比
父母、亲人、老师 8646.7%
玩在一起的朋友9853.3%
合计 184
100.0%
2.家庭教育的缺失
表4显示,有29人(占总人数的15.8%)选择的是因为家庭教育问题才造成犯罪的。表6显示:来自单亲家庭的人最少,只有18人,占总人数的9.8%;有144人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占总人数的78.2%。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孩子在犯罪前都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他们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6 原来和谁生活在一起的统计
原来和谁生活在一起
人数百分比
父母 144 78.2%
单亲 18 9.8%
其他人
22 12.0%
合计 184 100.0%
3.社会原因
在回答造成自己犯罪原因的问题时,有19人(占总人数的10.3%)选择的是社会原因(见表4)。当前社会发展迅猛,复杂多变的事物使这些孩子留恋其中,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青少年犯罪中尤为突出。这些“模仿心理”、“意气心理”,再加上自身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最后酿成了终身悲剧。
(三)犯罪特点及分析
1.暴力犯罪是这个年龄段犯罪的最主要特点
此次调查对被管教人员的犯罪类型进行了归类(见表7),发现他们中暴力犯罪(暴力犯罪的类型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强奸、诈骗、绑架)的人最多,185人中有170人,占总人数的91.9%,而且他们在犯罪时手段残忍、不计后果、影响恶劣。在暴力犯罪中,以抢劫罪居首位,有146人,占暴力犯罪的85.9%;故意伤害有17人,占暴力犯罪的10.0%;故意杀人有7人,占暴力犯罪的4.1%。
表7 犯罪类型统计
犯罪类型 人数 百分比
暴力型 170 91.9%
性欲型 14 7.6%
财产型1(盗窃罪)
0.5%
合计
185 100.0%
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育的转折期,独立意识增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喜欢听到赞扬。而过分注意别人的评价,自尊心极强,则容易受到伤害。他们犯罪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有点才干、争强好胜,但又心胸狭窄、极端自私,觉得别人的存在和进步是对自己的威胁。他们缺乏同情心,对别人漠不关心,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在犯罪的时候有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想到过后果。此次问卷对他们犯罪时的想法也做了调查,结果见表8。
表8 犯罪时的想法统计
犯罪时是否想过后果人数百分比
想过,还是故意这样做了 13 7.1%
想过,但存在侥幸心理还是做了
42 22.8%
犯罪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想 129 70.1%
合计
184 100.0%
结果显示,在这些孩子回答这个问题时,有129人(占人数的70.1%)在犯罪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想过,一时冲动换来的是终身悔恨。
2.性犯罪是这个年龄段的又一特点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除了暴力犯罪,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性犯罪,有14人,占总犯罪人数的7.6%(见表7)。而且性犯罪往往是和暴力犯罪联系在一起,犯罪人在实施了抢劫、故意伤害后还对被害人进行了性侵害。
性犯罪是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和人们的性知识与个人道德水平有很大的关系。14~16周岁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性生理现象感到非常不安。而我国目前学校和家长对其性教育多是遮遮掩掩,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北京两位高中生花了两年的时间在北京中学做了一次有关性问题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大家很少和父母交流性的问题,大多是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同学们对性知识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通过网络和媒体来实现的。对性知识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渠道和认知态度,往往是造成这些孩子性犯罪的最主要原因。
五、预防14~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
(一)物质的供给与心灵的温暖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双翼,而且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
现在一些父母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但却忽视了孩子心灵的需要。他们以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不知道孩子的心灵更需要补充养分。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最让你感动的事情是?”的时候,有的孩子写的是“在自己犯罪,现在被管教的时候才能感觉到父母的爱!”为什么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日子里不让他们感受到爱,而是在孩子失去自由的时候才重新补上这一课?这些孩子原来没有感觉到来自父母的爱,没有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他们的心灵是孤独、残缺的,心智也是不健全的,他们的冷漠、自私导致其走上了犯罪道路。在回答“你希望有一个怎样的家庭”时,有152个孩子(占总人数的82.6%)选择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经济条件不一定很好,但要有关爱的家庭里。这也看出孩子们内心渴望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没有得到心灵温暖的孩子最终不会珍惜父母留给他们的财富,也根本不会理解父母的感情。家长们应该做到“不要把自己的财富留给孩子,而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自己的财富”,如何给予孩子双重的养分,这是现在的父母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1.给孩子宣泄的机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14~16周岁的时候,他们的烦恼越来越多。有来自学校、家长的压力,有人际交往的压力,也有来自身生理方面的困惑。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往往积累了很多不良情绪,这就像一个不断充气的气球,如果不给他们宣泄的机会,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1)参加体育运动是宣泄不良情感的最好方式,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孩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还可以改变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不良情绪经常会使他们出现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性困惑”也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之一,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消耗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使他们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并能从中获得乐趣。喜欢上体育运动,会产生良好心理效应,会有满足感和良好的情绪体验。
对被管教人员进行的“社会健康水平”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他们的社会健康状况绝大部分都只在“一般”的水平,这说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多数也只能算是中下。社会健康水平低的人常因人际关系的矛盾而产生心理上的烦恼,持续的焦虑、压抑、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容易导致过激行为的出现。事实上,体育活动既是身心活动,也是社会活动,经常参加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人的社会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孩子人际交往更频繁,社会适应能力更强。体育锻炼能增强孩子们与他人相互接触和交往的机会,有助于消除孤独感,形成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体育运动中学会沟通、妥协、宽容、合作和拒绝,对提高他们的社会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见表2),被管教人员社会健康水平为“高”和“较高”等级的孩子一共只有28人。其中选择参与篮球项目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健康水平等级最高,有9人,占社会健康水平“高”和“较高”等级孩子的32.15%,这表明,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孩子的社会健康水平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孩子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还可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孩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体育运动与孩子们的“健康状况”密不可分。要给孩子充分的活动时间,而不是强调把时间一味都用在学习上,运动可以成为孩子们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应该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2)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做他们的“倾听者”和“疏导者。”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孩子们表示最希望家长做到的事情就是:“希望家长能看到我的进步,不想在否定中长大!”孩子们内心的不满和痛苦往往都没有引起家人的重视,现在的孩子没有时间玩,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烦恼、生理上的困惑,给他们造成的负担也很重,他们需要一个倾诉和疏导的对象。
有的孩子和家长说起过自己困惑和不满的经历,但换来的是父母的说教和呵斥,孩子内心的苦闷没有人疏导,长期不良情绪的积累很容易出现问题。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报道说孩子自杀、犯罪等诸多问题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与父母没有和孩子交流,做他们的“倾听者”和“疏导者”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现严重问题时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才对孩子说愿意做他们的“倾听者”和“疏导者”。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在问到“最让你感动的事情是?”的时候,有52人(占总人数的28.26%)回答的是“接见日”,也就是说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每个月只有一天和亲人见面,同家人倾诉彼此心声,才是最让这些14~16周岁有严重缺失的被管教孩子感动的事情。
此次调研,对孩子希望父母如何对待自己也作了调查(见表10)。结果显示,有115人(占总人数62.5%)都希望能和父母是“朋友似的”关系。这些数据告诫我们: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转变观念,尊重孩子的权利,承认他们是一个独立成员,平等相待;对孩子的评价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要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在与孩子相处时,要与孩子建立起朋友式的友谊,尊重他们的自主权与隐私权,认真听取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与选择,对不妥之处父母应耐心说教,积极引导,使他们改变认识,远离诱惑和危险。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倾听者”和“疏导者”。
表10 希望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统计
希望父母如何对待自己
人数 百分比
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 29 15.8%
不听话,也需要打
40 21.7%
像朋友一样相处 115 62.5%
合计
184 100.0%
(二)要让孩子学会“爱”,学会理解和帮助人
现在有很多孩子只会接受别人的爱,自己不会爱。很多父母只是盲目、心甘情愿地疼爱自己孩子,就怕他们受到一丁点的委屈,而没有教会孩子去关爱别人。这些受到过分关心,过分照顾的孩子,心里没有爱的种子,父母的爱和给予在他们看来都是应该、必须的事情,对父母都是这样,就根本谈不上对别人的爱。在此次问卷中,对他们被管教的感受还进行了一些调查。
结果(表11)显示,虽然大部分的孩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表示非常后悔,但仍然有39人(占总人数的21.2%)表示对犯罪行为无所谓或不后悔,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在他们看来都是无足轻重的。在调查中发现,少数孩子到目前为止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还没有一丝悔意,他们的心中没有“爱”,有的是对社会的恨和对父母的不满。
表11 对如何看待自己犯罪行为的统计
现在如何看待自己的犯罪行为 人数 百分比
无所谓
168.7%
不后悔
2312.5%
很后悔
145
78.8%
合计 184
1OO.0%
关于“对目前最痛恨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调查(结果见表12)中有20个孩子(占全部孩子的10.9%)选择了目前最痛恨的是自己的父母,虽然这个比例最小,但他们的父母如果看见自己的孩子这样回答一定会心碎!父母的娇宠换来的是麻木不仁没有爱心的孩子,等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懂回报养育之恩,不懂珍惜父母辛劳挣来的钱时,才明白“子不教,父之过”的道理。有的孩子选择在花季年龄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对生命的漠视和残忍不能不说是父母教育的缺失。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并让他们懂得“爱”,要学会理解和帮助别人,面对弱者需要同情更需要理解,面对恩情要知恩更需要感恩。
表12 对目前最痛恨的是什么统计
目前最痛恨的是什么 人数 百分比
曾经教唆自己犯罪的人101
54.9
社会2815.2%
父母2010.9%
自己3519.0%
合计184
100.0%
(三)要正确引导14~16周岁的孩子上网
1.要正视网络的存在,明确网络对现在孩子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互联网成为当今获得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是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所拥有的最全面、传递速度最快的信息中心。网络是现在孩子飞翔的翅膀,是攀登高峰的阶梯,阻碍孩子上网就等于折断他们飞向蓝天的翅膀,撤掉他们攀登高峰的梯子。
2.要告诉孩子网向何方
在此次问卷里,对被管教人员原来学习生活之余“参加什么活动最多”作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59人原来平时学习之余最经常参加的活动就是上网,占总人数的32.0%,排在第一位。(见表13)
表13 原来学习生活之余最喜欢并经常参加的活动统计
经常参加的活动人数 百分比
散打
36
19.6%
篮球
35
19.0%
台球
18
9.8%
上网
59
32.0%
游泳
36
19.6%
合计
184 100.0%
前面提到的14~16周岁犯罪特点有“暴力犯罪”和“性犯罪”,可以说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里孩子们的犯罪特点与他们平时经常上网是密不可分的。虽然网络的正确运用可以使孩子们增长知识,开发心智,但14~16周岁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许多人还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崇尚血腥暴力、甚至感染了“黄色病毒”。某地有3位中学生在网吧上网后,出来看见一个流浪汉觉得无聊就痛下杀手把人活活打死。也许在他们看来现实和网络上虚幻的游戏并没有本质区别,网络上游戏成功的喜悦,使得他们也想在现实中体验英雄的感觉,或许他们在剥夺别人生命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是在犯罪!此外,从网络上获得的“性知识”使得一些孩子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同时被网络和媒体的不良宣传浸黑、腐蚀,心灵变得灰暗、阴沉。我们应该要告诉孩子们网向何方,这是摆在家长、学校、社会面前的一件大事。
首先,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进步,主动学习网络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和孩子进行沟通,避免产生代沟,同时家长还可以借此机会介绍一些健康的适合青少年的网站给孩子。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深刻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要学会自己去把握,学习对白已有利的知识,这样在家长的指导和共同参与下,孩子才能真正从网络中受益。其次,14~16周岁正是学习的高峰期,他们对各种知识都想了解,特别是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更是有强烈的求知欲。互联网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网络可以说是一本内容最全、实用性最强、查找方便的“百科全书”。学校可以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网络知识教育,告诉他们,网络虽然包罗万象,可以使人打开眼界,耳目一新,但这本“百科全书”是“营养”和“糟粕”同时存在,要学会取舍,这样才能使他们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现在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发因素,一些不法网吧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网络管理秩序,他们用暴力游戏和色情网站把孩子们“网”住了,社会有责任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要重视网吧的经营管理、做到“按章办事”,严格禁止未成年人入内。
(三)要高度重视14~16周岁孩子的交友问题
表4、表5的统计结果都充分说明了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更看重自己玩伴的看法,对朋友的信任和依恋是家长和学校不可替代的。朋友是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需要朋友,只有在与群体的交往和接触中,他们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可是在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里,这些失去自由的孩子回答“现在最痛恨?”的时候(见表12)有101人(占总人数的54.9%)选择了最痛恨的人是曾经教唆自己犯罪的人,也就是说“交友不慎”是造成他们犯罪的最主要原因。
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确定选择朋友的标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有必要了解自己孩子平时生活、学习的环境,鼓励他们多加入一些有组织的,开展积极的、创造性的和有意义活动的团体,让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有趣和有益的活动,这样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交友环境;家长还应该关注自己孩子的品德培养,多与他们交谈有关朋友的话题,时刻提醒孩子注意朋友的影响,作为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加强自身的免疫能力。
(四)给有过犯罪经历的孩子更多帮助和关爱可以预防他们重新犯罪
1.监狱人民警察应进一步做好特殊教育,帮助这些孩子重获新生
在此次社会调查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管理这些孩子的一线监狱人民警察。他们对这些孩子的关爱让人感动,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更从思想上关爱他们,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帮他们解决生活困难、为他们和家人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为这些孩子以后重新获得自由,最终走上社会白食其力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对于那些原来在外面从来没有享受到爱的孩子,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有的孩子在回答“长这么大最让你感动的事情是?”他们写到:“最让自己感动的是在这里干部对自己的关怀!”被管教人员在监狱人民警察的教育下,对自己原来的所作所为,对政府现在对他们的教育,对以后重获自由的生活也都有了新的认识。
对“政府现在对他们所进行的教育如何看待”进行调查(见表14),结果显示,有123人(占总人数66.8%)选择了“是我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受到的惩罚”,有81人(占总人数44.0%)选择了“是为了以后自己更好的生活”,有56人(占总人数30.4%)选择了“是为了社会的安定”,因为这个问题是多选题,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看法进行了相应选择,从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孩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充满了悔恨,他们对政府正在进行的教育能够正视和接受,同时也认为,现在的教育是在为以后重获自由、更好地生活打下基础。
表14 对政府现在对他们所进行的教育如何看待的(184人)统计
对政府现在对他们所进行的教育如何看待
人数 百分比
是为了社会的安定56 30.4%
是为了以后自己更好的生活81 44.0%
是我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受到的惩罚123 66.8%
在回答“以后遇到诱惑你会如何处理”的时候,虽然有31人(占总人数的16.9%)选择了“不择手段,一定要得到”,但有86人(占总人数的46.7%)选择了“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这也说明管教民警对这些孩子的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是有效的。(见表15)
表15 对以后遇到诱惑你会如何处理的统计
以后遇到诱惑你会如何处理? 人数 百分比
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 8646.7%
反正得不到,还是忘记吧 6736.4%
不择手段,一定要得到
3116.9%
合计
184
100.0%
在回答“以后重新获得自由后还会再犯罪吗”这个问题时,有148人(占总人数80.4%)孩子选择了“不会,我有决心过正常人的生活”(见表16)。这与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人民警察的教育密不可分,这些工作在一线,全心帮助这些有严重缺失孩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给了这些孩子重获新生的希望和决心。因此,作为专门的管理教育机构——未成年犯管教所,应该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在押未成年犯的法制、文化和技术教育,促其早获新生。
表16 以后重新获得自由后还会不会再犯罪的统计
以后重新获得自由后还会再犯罪吗? 人数百分比
会,反正别人都这样看我,就破罐子破摔 11 6.0%
可能会,也许经不住诱惑还会再犯罪 25 13.6%
不会,我有决心过正常人的生活 148 80.4%
合计 184 100.0%
2.家长和社会对这些有缺失的孩子要有包容心
14~16周岁的孩子走上犯罪道路,不是单纯的家庭问题,而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预防这些曾经有过缺失的孩子重新走上犯罪道路,更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包容心。谈到少年犯罪,全国政协委员、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巫昌桢曾说过:“要告诉家长们,孩子犯了罪,不要抛弃他、歧视他,更不能把他推到社会上去,那实际上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挽救犯罪少年,不但要靠社会的教育,更要靠父母的爱。犯了罪的孩子,最需要的也是父母的情爱和家庭的温暖。”表14、15、16都可以看出他们现在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些孩子大部分是想重新开始,如果我们在他们自由的时候没有提供这样的机会,他们就可能会为生活所迫,重操旧业,走上一条不归路。在调研的过程中,一位民警和笔者说过这样一个事实:原来他当管教的时候,一个孩子表现不错,也表示以后要好好过正常人的生活,可出去后,因为家人讨厌、社会嫌弃、生活没有着落,没有地方给他提供一个合法的自食其力机会,最后经不起别人的诱惑,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孰不知,这些原来就有过犯罪经历的孩子重操旧业后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会更大!
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有“包容心”,告诉他们家永远都是最后的避风港,无论曾经做错过什么事情,改过了,家人都会原谅他们,让孩子们感觉到家人的关心、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作为家长还应该考虑自己原来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法,要学会与孩子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真正去“爱”他们,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社会也应该给这些孩子提供一个公平交流、公平生活的机会,不要歧视他们,给他们重新生活的条件和机会,只有让他们感觉到社会并没有抛弃自己,才能使这些有过严重缺失的孩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公民健康水平和一个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和研究。希望家长、学校、社会能来共同关爱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关心和帮助有严重缺失的孩子,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使他们健康成长。
收稿日期:200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