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体验的文言文朗读教学设计——以刘恩樵《与朱元思书》为例论文_石蕾

立足学生体验的文言文朗读教学设计——以刘恩樵《与朱元思书》为例论文_石蕾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省 济南市 250014)

摘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机械化的学习训练,见“言”而不见“文”的教学现象时有存在,进行文言文朗读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通过解读刘恩樵老师讲授的《与朱元思书》,探讨如何立足于学生的体验,进行文言朗读教学设计。

关键词:体验;文言文朗读教学

一、教学研究背景

当前中学语文教育越来越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习感悟,关注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但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机械化的学习训练,见“言”而不见“文”的教学现象时有存在,这种灌输填鸭式的方法对学生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以刘恩樵老师讲授的《与朱元思书》为例,探讨如何立足于学生的体验进行文言朗读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解读

朗读是打开文言文大门的钥匙。然而,传统的朗读方式不过是让学生对着枯燥无味的书本,进行指名读、范读、分角色朗读,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其中奇山异水,独具韵味,怎样的朗读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文言之美、领略到富春江山水的奇秀美景呢?

刘老师在上课之初就借用朱熹“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悟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一文强调了文言文朗读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引发在场的师生对朗读环节的高度重视。刘老师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本文的写作特点,创新阅读教学环节,将朗读环节分为三个主要的层次,层次之间环环相扣,使诵美文的过程变成一种赏美景、悟内蕴的独特审美体验。

初读:无标点版,习句读,疏文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首要环节是要求学生疏通文言文意思,能够用现代语言描述文言文的大意,进而才能进行接下来的环节。然而刘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在幻灯片上出示无标点版本的课文原文,并且要求几个同学一口气读完。学生感觉一头雾水,刘老师为什么一改传统文言课堂的一贯做法,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呢?几个觉得好玩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展示自己强大的肺活量,然而,在尝试过后,同学们发现真正一气呵成地读起来是很难完成的。刘老师究竟为何要故意为学生出此难题呢?学生在亲身体验无句读停顿朗读的困难之后,对断句、读准句读重要性进行了重新的定位。为了避免因为曲解课文意思而读错句读停顿,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了对文言文本的释义工作。这样的教学设计较之于传统的先疏通文意再反复机械朗读的做法更能抓住学生的体验感知,让学生先“吃亏”后进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悟读:古书竖版,理句意,悟古韵。刘老师在第二层的阅读教学环节出示仿照古版的竖版课文原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尝试进行断句,学生踊跃进行断句尝试,在展示环节,教师能检验学生对文言文本意义的理解情况,及时强调部分难懂的地方并对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进行及时地纠正强调,帮助学生扫清理解的障碍。另外,仿照古书的竖版文本能够最大程度上还原古人的文字撰写风格和书籍文字的编排风格,学生读竖版的文言文本,仿佛穿越到古代文人的书案之前,与吴均展开心灵的对话交流,读出古人的韵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进行朗读设计,其实是一种超前教学,在学生对文本尚未熟练掌握的情况下,故意为学生的朗读设置障碍,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行有挑战的学习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美读:繁体书法版,品书法,赏美境。刘老师出示了用繁体字书写的《与朱元思书》书法作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繁体字的功能逐渐减弱,越来越淡出我们的视线,辨认和书写繁体字对于中学生而言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那么,刘老师为何要舍易求难,变简体字为繁体字引导学生朗读呢?所谓“佳作美书,耦合天成”,繁体字呈现了汉字和汉语言的美感,是对汉语言文字、对文章、对自然,对景物的最大还原。用最原始自然、质朴简洁的形式还原文本最本质的状态,淘洗掉后人对文本的各色解读,把最真实的文本交还学生,使学生成为与文本对话的主人翁,不对学生的体验进行先入为主的干扰,是对文言文美感的彻底还原。文字写的美,山水写得美,文章作得美,学生读得美,这样的课堂又怎会不美呢?学生美读环节感受到了最真实质朴的文言文本呈现方式,读文得以怡情,读文得以释放心灵,读文得以入境。

思读:还原书信版,赏读信,拟标题。见字如晤。赏玩过书法佳作之后,刘老师突然回到文章题目上来,进行解题:《与朱元思书》书,是一种文体,书信。但是本文并没有时间跟落款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课文仅是书信的节选,刘老师将书信还原,出示在幻灯片上,引起学生对完整书信的阅读兴趣。这一环节,刘老师带领学生猜测吴均的信中语言代表了哪些常见的书信用语。比如:“登高延企”学生猜测这是作者登高盼望亲友来访的急切:“哎呀,怎么还没来?来了没啊?”“睽违久日”指好久不见,“得暇来访”指有空来看看。这些意思都是学生日常生活用语,这样解释,不仅能够拉近文言文与学生间的距离感,而且能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这样将文本还原与原来书信的设计还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读起来颇有穿越时空,听到吴均与友人对话的奇妙之感。进而为古文重拟标题。既然课文仅仅是原书信的节选,那么《与朱元思书》的名字的确很不恰当,刘老师请学生为课文重新拟定题目。接到老师提议的学生仿佛瞬间肩负了光荣的使命,纷纷举手发言,将题目改为《富春江山水》、《游富春江》、《赏富春江山水》等等,最终一致决定改为《奇山异水富春江》。刘老师顺水推舟提出疑问:为什么要选定这个题目?学生从原文中找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依据。总结出两段分别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和奇山。这样的设计避免了单纯的发问文章结构,让学生在思考阅读快乐中学到了知识。

三、教研成果总结

初读、悟读、美读、思读四个层次的朗读设计,不仅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近文本,而且将文言文的古风古韵淋漓尽致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文言文本表层下的深厚内蕴,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审美体验。从刘老师课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学生具有很强的探索欲、好奇心和创新潜能,体验式教学就是打开学生无限潜能的钥匙。每个课堂教学细节的设计都应着眼于学生的体验和感知,学生在积极的、生动的体验式课堂氛围下学习,如同在文言的池塘里畅玩。敢于把困难“踢”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挑战,通过积极地动脑思考,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推进课堂进程的前进。进行立足学生体验的朗读教学设计文有助于学生卸掉学习文言文的枷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富有启发性的朗读方式激活情感体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问题意识,提升学习主动性,进而促进学生与文本、老师展开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精神相遇的对话。

作者简介:石蕾(1995.02-),女,山东淄博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论文作者:石蕾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立足学生体验的文言文朗读教学设计——以刘恩樵《与朱元思书》为例论文_石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