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主要国家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农产品论文,比较优势论文,模式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3/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26X(2007)06—0067—07
一、引言
亚洲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本文所涉及的国家而言,日本的人均收入处于最高水平,作为新兴工业经济体之一的韩国紧随其后,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和印尼)则处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样,这些国家的资源禀赋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表1)。这些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位置。如表2所示,1996—2000年间,这8个国家平均每年出口农产品436.9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10%;与此同时,他们每年进口778.3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的17.03%。就总额而言,这8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呈现赤字格局。其中,日本和韩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净进口国,但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和印尼则是世界农产品市场上重要的净出口国。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他们在世界市场上的重要性及其贸易格局的多样性显示了我们研究其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模式的价值。
关于亚洲国家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分析,曾寅初(2006)和程淑兰等(2002)做了很好的研究,尤其是曾博士开创性地研究了东亚国家的比较优势变化模式和经济发展阶段与资源禀赋的关系。亚洲主要国家是否和曾博士所研究的东亚国家一样遵循同样的模式?具体到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它们各自经历的变化路径会有什么差异?这些问题正是本文将要关注的焦点。区别于曾文,本文将国家的研究范围从东亚国家扩大到8个主要的亚洲国家,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范围亦从谷物及其制品扩大到谷物、根茎块茎、油料及其制品;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出比较优势的变化路径不局限于东亚模式一种。
本文将按照如下结构展开:第二节讨论采用的方法和数据来源;第三节计算并分析亚洲八国的贸易专业化系数,研究其变化趋势与模式;第四节进行总结。
二、方法和数据
贸易情况会反映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状况和比较优势,后者和成本上的优势直接相关。众所周知,成本上的优势正是贸易的基础,因此根据当前和以前的贸易情况估计出来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的资源禀赋特征和真实的比较优势。为分析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特征和比较优势变化模式的关系,本文将采用Balassa(1986)所使用的标准化的净出口指标,即贸易经济学者所普遍使用的贸易特化系数,作为测算比较优势的指标。该指标通过对净出口额进行标准化(即净出口额与贸易总额的比率),有效地避免了贸易规模的影响,从而作为相对值,可以有效地进行国际间的比较。该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TSC为贸易特化系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简称TSC),EX为出口,IM为进口,i表示第i种产品或者部门,j表示i国。作为一个比率,贸易特化系数的取值范围在-1和1之间。如果TSC大于0,意味着该国该产品或者部门具有比较优势,而且TSC越接近1,意味着比较优势越大;反之,则意味着该国该产品或者部门没有比较优势,而且TSC越接近-1,比较劣势越大。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来自2005年光盘版FAOSTAT的贸易额数据,而且鉴于本文的核心是分析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的模式,作者将通过对农产品贸易额做5年平均,消除数据的年际波动。为分析要素禀赋变化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按照技术构成和投入特征从农产品中筛选出劳动力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其中,谷物、根茎和块茎、油籽及其制品被定义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而水果、蔬菜、肉及其制品被定义为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
三、亚洲主要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趋势和变化模式
(一)亚洲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特化系数的变化趋势
本文所研究的8个主要亚洲国家分别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和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带来的要素价格差异,这些国家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将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根据式(1),我们计算出亚洲8国全部农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如表3所示)。其中,中国全部农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的变化趋势不如其他国家那样明显。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是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净出口国,但是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的中国是一个农产品净进口国,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净出口国,90年代末又转变为净进口国(根据FA0数据,其农产品范围不包括水产品和花卉等植物产品,因此与WT0统计、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所显示的结果不一样;根据海关统计口径,90年代中国是农产品净出口国,直到2004年才转变为净进口国)。1961—2000年间,日本和韩国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农产品贸易特化系数一直小于0,而且日本的接近-1,显然两国农产品一直不具有比较优势。菲律宾的贸易特化系数从正值转变为负值,这意味着该国农产品从90年代以来就丧失了比较优势。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全部农产品的依然具有比较优势。不过印尼的农产品贸易特化系数呈现下降趋势,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印尼有可能最终丧失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印度全部农产品的TSC从负值转变为正值,这意味着印度的农产品获得了比较优势。
从资源禀赋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依然具有比较优势,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则丧失了比较优势(见表4和图1),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TSC呈现了下降趋势。印度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TSC均从负值转变为正值,这意味着印度两种类型的农产品均获得了比较优势。印尼两类产品的TSC均为负值,但是有向0靠近的趋势。1961—2000年间,日本两类农产品的TSC均为负值,而且接近-1,这意味着日本两类农产品都处于比较劣势,因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已经抬升了劳动力和土地的相对价格。韩国的情况和日本类似,因为韩国也是一个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且其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1961—2000年,马来西亚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TSC为负值,但是马来西亚是一个强劲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国,尤其是棕榈油的出口大国,在70年代早期,马来西亚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TSC就从负值转变为正值。菲律宾与之相反,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90年代早期丧失了比较优势。泰国两类农产品都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TSC呈现增长趋势,土地密集型的则呈现下降趋势。
这些亚洲国家不同的TSC和变化趋势表明他们的农产品贸易是互补的。其中,作为农产品净进口国,日本、韩国和菲律宾将给泰国、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提供出口机会。具体到两类农产品来说,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可以获得并利用由日本、韩国、中国、印尼和菲律宾提供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机会;而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尼则为中国、印度、菲律宾和泰国提供了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机会。
图1 亚洲8国的农产品贸易特化系数
资料来源:根据FAO数据计算,FAOSTAT 2005,CD-ROM。
注:数字1至8分别指代年份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1—1995,1996—2000。
(二)亚洲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特化系数的变化模式
为显示要素禀赋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本文将参照曾寅初(2006)的思路,使用四象限方法来分析所选择的8个主要亚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特化系数的变化模式。在四象限方法中,纵轴表示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水平轴表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这四个象限反映了不同的农产品贸易模式。
在第一象限,两类农产品的TSC均为正值,出现在这个象限的国家,其两类农产品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都具有比较优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拥有充裕的农业用地,经济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
在第二象限,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TSC为负值,而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TSC为正值,处于此象限的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这样的国家是一个土地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
在第三象限,两类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均为负值,处于此象限的国家的两类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均不具有比较优势,这样的国家是一个农业用地比较稀缺的发达国家。
在第四象限,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TSC为负值,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TSC为正值,处于这个象限的国家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则不具有比较优势,这样的国家很有可能是具有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且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会改变农业用地和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从而改变土地和劳动力的相对丰缺程度。一般而言,农业资源会逐渐地变得稀缺,其价格会逐步上涨,从而农产品会逐渐丧失比较优势,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TSC很有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从正值转变为负值。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的TSC变化模式通常会表现为从第二象限转变到第三象限。而土地资源丰富国家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或许不会受到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影响,从而会一直具有比较优势,其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是从第一象限转移到第四象限。一个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国家可能长期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是土地相对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用地逐渐减少,其变化趋势是从第一象限转变到第二象限。这三种情形构成了一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路径的三种基本模式。
异常的情况也会出现。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定的国家中,如果该国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用地都出现增长,其比较优势变化模式或许是从第三象限转变到第一象限;同样,一个农业劳动力相对稀缺而农业用地出现增长情况的国家,其比较优势变化模式或者是从第三象限转变到第四象限。
但是,一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路径还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正如Yuiiro Hayami和Vernon Ruttan(1985)所说,农业技术进步存在节约稀缺资源的趋势,因此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的速度会减小,尤其是两种基本变化模式的变化速度会减小。
如图2所示,泰国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路径处于第四和第一象限;菲律宾的处于第一和第二象限;印度的变化路径跨越了第三、第二和第一象限;中国的处于第二象限;韩国和印尼的跨越第二和第三象限,日本的处于第三象限,马来西亚的跨越第三和第四象限。
图2 亚洲8国农产品贸易特化系数的变化路径
注:图中箭头大致描绘了有关的比较优势变化路径。
资料来源:根据表5数据绘制。
注:表4表明印尼的两类农产品的TSC都是负值,而表3中印尼全部农产品的TSC为正值,这是因为:按照Wang Zhi(1997)的分类方法,印尼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是中间加工农产品和其他农产品,如可可、橡胶(本文的分析没有把它们列入劳动力密集或者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中)。
资料来源:FA0,FAOSTAT,CD—ROM 2005。
三个东亚国家(中、日、韩)比较优势的变化模式和曾寅初(2006)的分析一样,都处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TSC小于0的象限,这些国家显然属于同一类型:土地稀缺型国家。从纵向看,三国的位置不同,这是因为三国不同的农业劳动力丰裕程度,或者说各自农业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不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已经丧失了比较优势;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劳动力非常稀缺,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劣势。因此,三个国家比较优势的变化模式构成了一个典型路径:从第一象限变换到第三象限。
随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流向东南亚国家,资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和东亚类似的部分国家迅速改变了农业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从而其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模式和东亚国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图2所示,印尼农产品TSC的变化模式也是从第二象限转化到第三象限。
泰国和菲律宾的农产品TSC变化路径是从第一象限转向第二象限。在发展初期,两国都具有比较充裕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用地,农业劳动力相对价格也因为比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迅速上升,因此在经济发展初期其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也具有比较优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丧失比较优势(菲律宾首先丧失),接着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也逐步下降。
马来西亚农产品TSC的变化路径呈现了不同的趋势——第三象限转化到第四象限,这意味着其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无转变为有。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因为马来西亚劳动力相对稀缺,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解释了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劣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马来西亚的农业耕地开发(林地转化为农业用地)和棕榈种植的扩大(橡胶椰子改种棕榈),使马来西亚成为一个重要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国,尤其是棕榈油的出口。正是后一个原因,马来西亚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获得了不断提升的比较优势。
印度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模式属于另一个异常情形,其农产品TSC的变化趋势是从第三象限转变到第一象限。虽然这种变化比较异常,但是考虑到如下方面,就容易理解了。首先,印度人口规模巨大,工业化水平不足,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和农业领域,因此农业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具有可以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农业投资增加,从而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发挥了比较优势,并逐步上升。“绿色革命”提高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产量,是促进印度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获得比较优势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印度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是粮食的保护收购),是其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得到发挥的政策基础。因此,印度也逐步成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实际上,分析印度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印度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是小麦、大米和豆饼。
四、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由于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差异,亚洲8国显示了不同的比较优势变化模式。就全部农产品而言,中国丧失了比较优势,成为净进口国。在1961—2000年期间,日本和韩国全部农产品的TSC均为负值。菲律宾全部农产品的TSC由正值转变为负值,显示了比较优势的恶化过程。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全部农产品依然具有比较优势,不过印尼的比较优势出现了下降趋势,有可能最终丧失比较优势。印度全部农产品的TSC从负值转变为正值,显示了获得比较优势的过程。
第二,亚洲8国农产品不同的TSC格局和变化趋势,意味着其农产品贸易存在互补机会。其中,中、日、韩和菲律宾可以为农产品净出口国如泰国、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提供出口机会。具体到两类不同的要素密集型农产品来说,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可以获得向日本、韩国、中国、印尼和菲律宾出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机会,而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尼则可以为中国、印度、泰国和菲律宾提供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市场机会。
第三,一国农产品TSC的变化模式有三种基本的模式。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密集国家的农产品TSC变化路径是从第一象限转变到第四象限;二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变化路径是从第二象限转变到第三象限;三是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国家,变化路径是从第一象限转变到第二象限。东亚三国农业用地短缺,其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TSC值小于0,他们农产品TSC的变化路径属于第一种典型模式。印尼显示了和东亚国家一样的比较优势变化模式。泰国和菲律宾因相对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其比较优势变化模式属于第三种典型模式。
第四,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变化会改变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迁路径和模式。由于农业技术进步存在节约稀缺资源的趋势,因此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的速度会减小。而且,如果农业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某类农产品的产出水平,或者因为资源禀赋的变化或资源配置的变化(例如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有关农业政策的调整,一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模式会异于典型模式,出现比较优势逆转。马来西亚由于开发了更多的农业用地,调整了种植结构,其农产品TSC的变迁路径显示了不同于典型模式的趋势——从第三象限转变到第四象限。印度显示了另外一种异常情形,其农产品TSC的变化模式是从第三象限转变到第一象限。异常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政府农业政策的支持也许是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
收稿日期:2007—10—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我国农业保护的地区比较研究”(7057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