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开放创新的动态模式研究_用户研究论文

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动态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式论文,模式论文,动态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为企业走出创新的两难境地、维持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研发和创新的模式[1]。开放式创新模式意味着,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其商业化路径可以从公司内部进行,也可以从公司外部进行[1]。开放式创新模式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开放的本质是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强调企业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强调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利用外部知识源的重要性[2-5]。企业很少单独进行创新,而更趋向于与用户、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甚至竞争对手合作,获取新产品构思或产品技术。大部分创新思想源于外部而并非自己的发明成果[2],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组织的互动获取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尤其重要[6],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2]。

继Chesbrough提出开放式创新模式之后,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至今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性已经基本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但现有的研究大多仍限于对开放式创新模式优势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等研究。外部丰富的创新资源的存在,将增加企业创新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如何管理开放式创新成为新的研究焦点。Christensen,Olesen & Kjaer从技术发展动态的角度,分析了电子消费品产业开放式创新的动态特征,指出不同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的模式与企业在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以及技术发展阶段有关[7]。Christensen等人的这一研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理论基础。开放式创新实践突出整个创新系统,由于各种创新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并非独立,针对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企业如何实施开放式创新,与多种合作伙伴的多角度合作创新的管理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如合作伙伴的选择、合作时机的把握等问题缺乏深入剖析,因而难以真正指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活动。

开放式创新具有创新资源自由流动的优势,开放式创新模式为企业提供从外部获取创新所需各种资源的良机,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但开放只是给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够在开放创新过程中获得同样有意义的发展,如何有效实施和管理开放式创新成为企业新的难题。从企业调研中发现,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的重要性,正在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创新,但苦于没有合适的理论指导。有些企业借鉴创新领先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却仍未给企业带来良机和希望。实际上不同企业本身的资源拥有状况和技术能力、吸收能力等存在差异,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向外部组织开放合作的对象都存在差异,因此无视企业自身特质,不根据技术创新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盲目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注定会失败。

开放式创新的实施并不是自动发生的,外部创新资源也不会自动流入企业,因此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的建立对于完善开放式创新理论和提供实践指导都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以U-A模型为基础,分析不同产业的企业在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平台创新三阶段关键的外部创新要素,构建适合中国企业实际的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为企业根据自身创新资源的拥有状况,有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从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指导。

2 技术创新三阶段动态演化模型

Utterback和Abernathy提出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U-A模型),该模型认为一个产业或一类产品的技术创新过程总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变动阶段(fluid stage)、过渡阶段(transitional stage)和特定阶段(specific stage)[8]。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频率在一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将体现出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特征,并且产品和工艺创新存在重要的相互关系。

Gopalakrishnan等人认为U-A模型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提供了许多富有价值的见解,并且与多种多样的内外部因素吻合,但是也有一些重要的缺陷。大多数产品并不一定遵循这个动态模型。可能对于一个由单一的技术驱动竞争的产品而言,U-A模型是合适的,但是大多数产品融合了多种技术,这些技术演化的速率和技术发展的成熟度都不一样[9]。对产业历史的研究表明技术变化是循环的,“返生”(dematurity)会把一个产业从“特定”阶段拉回“变动”阶段[10]。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一个“不连续的变化”或者环境的动荡仍有可能衍生出一系列的创新[11]。因此,不同产业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演化可能会有不同的模式,在不同阶段创新的频率也会有所差异。

本文以U-A模型为基础,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频率在技术创新三阶段的动态演化扩展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平台创新的动态演化。

2.1 变动阶段的创新特征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技术与产品的变化极其迅速,产品创新在这一阶段同时面临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新产品使用的技术处于发散状态,不成熟、昂贵而又不可靠。由于技术和目标市场不确定,尚未形成主导设计,竞争的焦点是产品的性能,产品创新频率最高。由于生产设施相对较少以及产品设计频繁改变,阻碍了相应的工艺创新,因而在这一阶段工艺创新的频率较低,并且以一种松散的组织结构来保持灵活性。由于许多技术单元都尚未定型,它们随着研究开发过程的“试错活动”不断得到改进并逐渐被采纳和运用,整个产品技术尚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平台框架[12],在变动阶段还没有涉及到平台创新。

2.2 过渡阶段的创新特征

主导设计出现,形成产品标准,创新进入“过渡阶段”。用户对创新产品已有清晰的理解,市场接受创新产品,行业销售额大增,竞争的焦点是产品的质量与价格。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企业对该创新产品大量生产,工艺创新不断涌现,生产系统逐渐刚性化。企业已经根据标准设计采用专用的生产设备和专用的原材料,产品结构已经不允许做大的变动,因为产品创新会给生产系统带来额外的变化和增加成本,产品创新频率下降,以工艺创新为主,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的制造过程。

2.3 特定阶段的创新特征

产品完全定型,已经完全被市场接受,用户需求基本满足,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质量、成本和产量,竞争的焦点是产品的多样化和适用性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将完全定型的特定产品及其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制造过程高度整合,产品与工艺中的任何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将引起其它相应部分的变化,因而十分困难而且昂贵。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在此特定阶段下为提高效率采用刚性的高自动化设备,导致了同技术创新互不相容的矛盾。企业利用平台战略,从标准化的产品平台开发出满足不同需要的独特产品,基于一个产品平台开发多款衍生产品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要,在特定阶段以平台创新为主(见图1)。

图1 技术创新三阶段动态演化模型

Figure 1 three stages of dynamic evolution model abo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3 技术创新三阶段所需的关键创新资源和核心创新要素

通过识别与不同创新类型相关的知识特性和所需的关键资源,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拥有状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与外部组织开放合作的对象。

Jensen和Lundvall教授等提出技术创新的两种模式,基于科学研究的创新模式(STI-mode:Science-Technology-Innovation)和基于经验的创新模式(DUI-mode:Learning by doing,using and Interaction)[13]。基于科学研究的创新模式,也即以研发为基础由科学技术驱动的创新。这种创新模式的实现一般需要很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能力,需要充足的研发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作保障,通过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创新。基于经验的创新模式,指员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或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实现了创新。这一创新模式主要依靠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来提高技术的使用效率,经验的积累扮演着关键角色。

结合Pavitt的产业分类和Lundvall教授等提出的技术创新的两种模式,本文将产业分为科技驱动型产业(STI industries:Science-Technology-Driven industries)和经验驱动型产业(DUI industries:Experience by doing,using and Interaction Driven industries)两类。科技驱动型产业指创新过程以显性的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一般包括生物制药、化学、通讯设备、电子、新材料、仪器仪表、航天产业和软件业等产业。经验驱动型产业指创新过程以隐性的生产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积累的技术诀窍为基础的产业,一般包括传统制造业、纺织服装业、食品工业、汽车工业等产业。

3.1 产品创新阶段

由于新产品使用的技术处于发散状态,技术与产品的变化极其迅速,企业同时面临技术和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一方面,技术成为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关键资源,但是技术领先并不能保证创新成功。技术创新必须强调技术与市场的整合,只有开发出为市场接受的产品,才能使领先的技术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和竞争优势。因此,在产品创新阶段,技术和市场是双重的关键创新资源。

在主导设计形成之前,由于技术的不连续性引起的设计的不稳定和市场的高度不确定,制造商没有足够的能力或动机单独创新,不愿意对新产品开发作大量的投资[14]。经营良好的大企业常常忽略对现有技术有威胁或其价值不确定的技术[15]。大企业评估一项新技术是否值得投资的标准是能否为企业带来足够大的市场和利润,因此寻求增长的管理层不愿意开发市场没有保证的新产品[16]。而领先用户能从对他们的需求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中直接获益,因此具有开发的动机。由于领先用户掌握着特殊的经验,对市场上大多数人将来的需求很了解,他们能为市场调研人员提供一个需求预测实验室。而且,由于领先用户经常试图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能为制造商提供很有价值的新产品设想和原型设计[17,18]。企业通过与领先用户密切合作能获取突破性的新产品概念,从领先用户那里选择最有市场前景的突破性产品原型,能加速新产品开发进程,减小新产品的市场风险,提高创新效率[3,14,19]。因此,在创新的早期阶段,领先用户对企业的创新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拥有先进技术诀窍的供应商共享市场和技术信息,能减少开发时间,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市场适应力以降低市场风险[20,21]。同时企业可能与拥有互补技术资源的竞争者合作开发,发挥技术资源的协同效应和R&D规模效应,实现技术突破[22,23]。在产品创新的早期阶段,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7]。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能获取前沿的科技知识,促使企业新产品开发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24,25,26]。与技术中介组织和知识产权机构合作,企业可以获取外部技术资源以弥补内部技术资源的不足。企业还可能需要与风险投资企业合作获取创新的资金支持,与政府密切联系获取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政策支持。

对于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产品创新需要企业清楚地把用户需求吸收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之中,找到用户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实现了技术创新。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可能应用企业现有的技术能力,或通过企业内部研发、通过大学/研究机构共同研发,实现产品创新。因此相对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而言,产品创新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小,企业需要和主流用户合作获取新产品设想,需要和供应商、大学/研究机构、技术中介组织、知识产权机构合作获取技术资源以弥补内部技术资源的不足,与政府密切联系获取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政策支持。

3.2 工艺创新阶段

主导设计出现,形成产品标准,用户对创新产品已有清晰的理解,市场接受创新产品,这一阶段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已经很小,竞争的焦点是产品的质量与价格。为保证从创新产品中获取巨大的商业价值,要求企业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的制造过程导致工艺创新的涌现。Teece认为主导设计的出现是表明互补资产(制造能力、营销渠道)对创新成功日益重要的迹象[27]。因此,在工艺创新阶段,制造能力和营销渠道成为关键资源。

拥有创新技术的小企业为独占创新租金将遭遇生产制造的瓶颈,它们为从创新技术中获利迫切需要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和通畅的营销渠道。由于创新技术破坏了大企业原有的技术优势,但其制造能力、营销渠道和品牌优势仍然存在[28]。在这一阶段,技术的不确定性降低,大企业正试图寻求合作伙伴获取已被证实了创新潜力、具有广阔市场的新技术[29]。因此,在工艺创新阶段,拥有创新技术的小企业和具有互补资产的大企业合作成为可能,大企业通过与小企业合作可以快速获取技术资源,小企业则可以获取成功商业化所必须的管理经验、制造能力和营销渠道。一家企业的资源优势恰好是另一家企业的资源弱势,拥有互补创新资源的企业间相互合作以满足创新需要[4]。对于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在工艺创新阶段,与互补资源提供者之间的合作对促进创新绩效极为重要。

工艺创新与产品的生产过程有关,工艺创新的倡导者一般都有亲身实践的经验并对生产流程极其熟悉,工艺创新与企业的整个组织结构和其它系统紧密相连,蕴涵着更多的隐性、系统和复杂的知识,因此很难通过模仿竞争对手来获得[9]。工艺创新比产品创新更难从外部获取,外部获取工艺创新会带来协调问题,因为这需要一个公司深刻理解其它部分是如何工作的[9,30]。另外,依赖外部获取工艺创新,为了促使创新成功需要更加开放地交流公司的技术秘密,而这会损害公司的一些竞争优势[30]。工艺创新一般由一线员工根据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引致创新,因此工艺创新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干中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制造部门的员工更多地参与工艺创新活动。因此,对于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工艺创新阶段与外部合作较少,更多地依赖于内部员工。

3.3 平台创新阶段

产品平台的能力基础包括四个方面,即产品技术、对用户需要的理解、分销渠道、制造能力[31,32]。平台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产品平台能否整合企业能力与市场需求[33]。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对市场敏锐的观察和整合能力非常重要。平台创新的本质是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和工艺创新,其关键是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积累和技术集成能力,强调从需求和技术出发构建新产品概念,并不断将新知识植入产品之中,推进产品的持续创新。平台创新的关键是系统设计能力和系统整合能力。

从知识结构特征上来理解平台创新,企业在一定的技术能力积累的基础上,对市场需求有充分的理解,结合自身已有的平台技术定义出新产品概念,开发出一系列基于产品平台的衍生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与新产品开发有关的元素知识可以来自于内部或从外部获取,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和企业互动模式集成各种技术资源[34],而构架知识和系统知识来自于企业内部。用户对新产品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供应商、大学/研究机构、技术中介组织作为技术资源的供应者以弥补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不足。

4 初步的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

不同产业的发展基础、资源状况、市场条件等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于不同产业的企业,技术发展路径有独特的规律,在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中创新的重点和频率也会有所差异,导致创新分布模式的不同。

对于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技术密集、研发能力强,创新的重点是突破性的产品创新,由于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决定必须强调科研链、产业链和市场链的整合,因此必须配合一定的源于产品创新的工艺实时创新和源于规模经济的批量工艺创新,促进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而对于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扮演着关键角色,产品创新的成分相对较少,工艺创新更显重要。平台创新主要为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品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产业实施平台创新显得更为重要,而且更有可能开发出具有先进技术性能和良好的可扩展性的产品平台。

结合本文的第三部分,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所需的关键创新资源和核心创新要素不同,因此向外部组织开放合作的对象有所差异,我们构建初步的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见图2和图3。

图2 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构想)

Figure 2 the dynamic model of open innovation in firms of STI industries(conceived)

图3 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构想)

Figure 3 the dynamic model of open innovation in firms of DUI industries(conceived)

5 数据和实证分析

5.1 数据搜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搜集数据,要求样本企业是创新型企业。参照弗拉斯卡蒂丛书《技术创新调查手册》中关于创新型企业的定义,创新型企业指该企业在近三年内实现了技术上新的或技术上有重大改进的产品或者工艺的企业[35]。为方便操作,我们按照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名录和浙江省省级技术中心名录,随机抽取515家企业发放问卷,确定答卷者主要为企业技术中心负责人或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共收到反馈回来的问卷237份,得到实际有效问卷2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0.6%。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采用Likert量表分别对企业在创新实践中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平台创新的频率进行测度,并对产品创新阶段、工艺创新阶段和平台创新阶段企业内外创新要素的重要性进行测量。内部创新要素主要包括内部研发部门和研发部门外其他部门员工,外部创新要素包括:领先用户、主流用户、供应商、竞争者、非相关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技术中介组织、知识产权机构、风险投资企业和政府。

本研究所搜集的有效样本所属行业包括:生物制药行业22家、石油化工行业25家、材料行业12家、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9家、冶金与能源行业11家、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42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1家、纺织服装业18家、食品行业5家和其它行业14家。

本研究用年销售收入来表示企业的规模,在所搜集的有效样本企业中,有3家企业的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37家企业的年销售额在1亿元-5亿元之间,77家企业的年销售额在5亿元-50亿元之间,48家企业的年销售额在50亿元-100亿元之间,33家企业的年销售额在100亿-200亿元之间,11家企业的年销售额在200亿元以上。

因此,本研究所搜集的有效样本企业遍布各个不同的行业,企业规模具有普遍性,表明样本企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5.2 不同产业的企业创新频率的方差分析和描述统计分析

由于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创新发生的频率不同,向外部组织开放合作的对象有所差异,行业对创新类型和创新模式可能会有影响。将企业所属产业分为科技驱动型产业和经验驱动型产业两类,首先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产业对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平台创新频率的影响,结果见表1。由表1,显著性概率值均小于0.05,表明不同产业对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平台创新的频率有显著影响。

对科技驱动型产业、经验驱动型产业两类产业的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平台创新的频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简单地显示不同创新类型的差异情况。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和表3的比较可以发现,对于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产品创新的频率要高于工艺创新和平台创新的频率,对于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产品创新的频率低于工艺创新和平台创新的频率。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产品创新频率高于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工艺创新和平台创新的频率低于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

5.3 各创新要素对创新频率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创新活动中,多个创新要素同时作用于创新绩效和创新效果,而且各种创新要素间存在相互影响,所以应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验证各创新要素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

下面将企业所属产业分为科技驱动型产业和经验驱动型产业两类,分别以企业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平台创新的频率为被解释变量,各个创新要素在产品创新活动中重要性的评价值为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首先让各因素全部进入回归方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检验回归假设条件的满足状况以及初步的回归效果。六次回归结果都显示,学生化残差(Studentized Residual)与标准化预测值(Standardized Predicted Value)序列的相关图,各相关点的分布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说明不存在异方差现象;VIF(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值都远小于10,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标准化残差(Standardized Residual)的直方图显示残差服从正态分布,以上检验说明回归模型满足高斯(Gauss)假设,最小二乘估计是有意义的。六次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4。

表4中解释变量的标准化估计值也即标准回归系数,标准回归系数值的大小能反映该解释变量在回归模型中的重要性,标准回归系数值越大,表明该变量越重要。回归结果表明,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各外部创新要素的重要性有差异。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在产品创新活动中,供应商、大学/研究机构、风险投资企业和领先用户起着关键作用,企业与这些外部组织有效联接能促进创新;在工艺创新活动中,重要的外部创新要素依此包括:竞争对手、研发部门外其它部门的员工、供应商;在平台创新活动中,大学/研究机构、供应商和主流用户起着关键作用。对于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在产品创新活动中,企业与多个外部组织的有效联接能促进创新,重要的外部创新要素依此包括:供应商、竞争对手、研发部门外其它部门的员工、主流用户、大学/研究机构、领先用户、技术中介组织、政府、风险投资企业;在工艺创新活动中,重要的外部创新要素包括:研发部门外其它部门的员工、大学/研究机构、竞争对手;在平台创新活动中,大学/研究机构、主流用户和供应商起着关键作用。

6 结果讨论

本文根据Utterback和Abernathy提出的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结合技术创新的本质特点,分析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的关键资源,提出科技驱动型产业和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关键的外部创新要素,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实证验证,得到以下结论。

1.在产品创新阶段,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需要有选择地与少数外部创新要素有效联接能促进创新,而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与多个外部组织的有效联接能促进创新。

比较科技驱动型产业和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在产品创新阶段外部创新要素对创新频率的影响,领先用户在任何类型的企业的产品创新阶段起着重要作用;主流用户在经验驱动型产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研发部门外其它部门的员工在经验驱动型产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科技驱动型产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中重要性不显著。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在产品创新阶段需要有选择地与少部分外部创新要素合作促进创新,而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与多个外部组织的有效联接能促进创新。

2.工艺创新更多地依赖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技术能力、经验积累和工作责任心。

工艺创新比产品创新蕴涵着更多的隐性知识,在工艺创新阶段,研发部门外其它部门的员工发挥重要作用,说明工艺创新更多地依赖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技术能力、经验积累和工作责任心;竞争者也起着重要作用,工艺创新阶段互补资源成为创新成功的关键资源,与竞争者和非相关企业合作是获取互补资源的有效渠道,但回归的结果没有显示出非相关企业的重要性,说明我国企业在工艺创新阶段,企业很少通过非相关企业获取所需的互补资源,对竞争者的关注可能主要是为了跟踪竞争者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动态两个方面;大学/研究机构在经验驱动型产业企业的工艺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供应商在科技驱动型产业企业的工艺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3.平台创新阶段,企业内部技术能力积累和将技术与市场整合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能力是创新成功的关键。

在平台创新阶段,大学/研究机构、主流用户和供应商在任何产业的企业都起着重要作用。平台创新是企业利用平台战略,从标准化的产品平台开发出多款衍生产品以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平台创新成功的关键是系统设计能力和系统整合能力,整合企业能力与市场需求。对市场敏锐的观察、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是平台能力的基础,用户对新产品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供应商的先进技术能力对产品的技术集成和界面整合起关键作用;大学/研究机构作为技术资源的供应者提供产品某些元素知识以弥补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不足。

综合上述分析,科技驱动型产业和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向外部组织开放合作的对象有所差异,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构建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见图4、图5。在技术创新实施过程中,企业应根据自身资源拥有状况,在不同的创新阶段选择最佳合作伙伴,通过有选择地与外部创新要素有效联接,获取外部创新资源以弥补内部资源的不足,从而促进创新。

图4 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

Figure 4 the dynamic model of open innovation in firms of STI industries

图5 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

Figure 5 the dynamic model of open innovation in firms of DUI industries

标签:;  ;  ;  ;  ;  ;  ;  ;  ;  ;  ;  ;  ;  ;  

企业开放创新的动态模式研究_用户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