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锦欣妇女儿童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对比常规行硬膜外麻醉、在超声引导下行硬膜外麻醉的不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入的8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入研究组及对照组,分别采取超声引导下硬膜外麻醉及常规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指标。结果:研究组麻醉操作、起效时间、麻醉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硬膜外麻醉可以缩短操作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超声引导;硬膜外麻醉;临床效果;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8-0058-02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conventional epidural anesthesia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guided downward epidural anesthesia. Methods Will pick January 2017 to November 2017 income during the period of 80 surgical patients,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under the guidance of ultrasound were taken respectively and conventional epidural anesthesia epidural anesthesia.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anesthesia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team operation, working time, anesthesia operation time is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 puncture success rate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lication rate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Ultrasonic guided descending epidural anesthesia can shorten operation time, improve puncture success rate and avoid complications.
【Key words】Ultrasonic guidance; Epidural anesthesia; Clinical effect;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Complications
麻醉对于手术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操作环节,其直接关系到手术能否成功,目前临床用于手术麻醉的方法主要有局部浸润麻醉、全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表面麻醉等数种,本文所研究的硬膜外麻醉便是一种局部椎管内麻醉方法,其可以分为单次和连续性两种,单次硬膜外麻醉缺乏可控性,容易引发并发症,因此临床多选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1]。常规情况下穿刺点可能因患者的特殊情况而难以准确定位,需要使用超声进行引导,以提高穿刺的准确性,确保麻醉具有可控性,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选择择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入的80例手术患者,试对比常规行硬膜外麻醉、在超声引导下行硬膜外麻醉的不同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择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手术的80例患者,均无硬膜外麻醉穿刺禁忌症,且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在患者签署自愿参与协议后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两组,分别为研究组40例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年龄最小24岁,最大64岁,平均(4421±1166)岁;ASA分级:Ⅰ级24例,Ⅱ级14例,Ⅲ级2例。对照组:年龄最小25岁,最大63岁,平均(4457±1182)岁;ASA分级:Ⅰ级23例,Ⅱ级16例,Ⅲ级1例。两组患者就年龄以及ASA麻醉分级等基线资料而言均无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硬膜外麻醉,取右侧卧体位,给予常规铺巾消毒,在患者体表进行标记定位,于硬膜外节段进行盲探穿刺,在低阻力注射器达到硬膜外间隙后回抽验证,若有无清亮脑脊液或血液,便可以经由穿刺针将2%利多卡因、0.75%罗哌卡因等麻醉剂注入。测定麻醉平面,必要时追加麻醉药物。
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硬膜外麻醉,同样取右侧卧体位,给予常规铺巾消毒,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进行纵切扫描,扫描范围包括:穿刺点、毗邻穿刺点的解剖标志的正中或旁正中。扫描时,使用超薄的无菌型内镜隔离薄膜将探头包裹,于上述扫描范围采集硬膜外间隙的影响,测定皮肤与硬脊膜之间的距离,随后由护理人员将探头固定,麻醉师在超声探头的引导下将穿刺针置入硬膜外间隙,同样作回抽验证,若无问题则可注入麻醉剂。麻醉剂注入完毕后使用探头检测药物扩散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要追加麻醉药物以及药物具体的追加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操作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实验的患者其临床数据均行统计学软件包——给予检验。所涉及的计数资料以(n,%)表示,以卡方值检验。而计量资料则以(x-±s)表示,以t值检验。假若两组患者的实验所数据经过统计计算结果为P<005,那么表明分组结果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麻醉相关指标
见表1,研究组的穿刺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麻醉是关系到一台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连续硬膜外麻醉便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法,多被用于腹部手术或下肢手术,这种麻醉方法可以使患者的肌肉获得良好的松弛度,达到有效的麻醉平面,不仅止痛效果好,还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优势[2]。若将其用于产科分娩的产妇可以避免给患者呼吸与循环功能带来明显影响,并且患者还可以苏醒得更快,避免并发症或术后躁动的发生[3]。正因为具有如上优势,所以硬膜外麻醉成为临床的手术首选麻醉方式之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连续硬膜外麻醉也有一定的不足,例如,在给药后麻醉剂需要经过扩散与渗透才能起到神经阻滞效果,其麻醉平面不固定、起效时间较慢、效率较低[4]。虽然单次硬膜外麻醉具有操作简单方便、不必置管、阻滞完全、起效快、麻醉平面固定的优势,可以弥补连续硬膜外麻醉的上述不足,但是其一次给药量过大,麻醉平面难以控制,因此临床在手术时大多仍选择了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5]。而为了切实地解决连续硬膜外麻醉的问题,临床尝试使用超声进行麻醉操作引导,从穿刺点定位开始、到穿刺、到注入麻醉剂、到观察麻醉平面,其全程都有超声图像的引导,医护人员可以实现任意步骤的精准操作,不仅可以使麻醉剂快速、准确地进入硬膜外腔,使其在短时间内发挥出麻醉效果,还可以以免因盲探而发生神经损伤,由于药液被精准注入到硬膜外腔内,而硬膜外腔并不相通于颅腔,所以不必担心药液扩散至脑组织,因此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基于超声的清晰图像,穿刺时可以避免置入血管,在预防血肿的发生的同时还能避免麻醉失败。见结果,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仅2.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达98%,无论是穿刺时间、麻醉起效时间还是麻醉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正是因为对照组缺少超声的引导,而研究组具有超声的准确引导。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所选取的病例主要为常规腹部手术患者或下肢手术患者,而没有将剖宫产手术患者纳入到研究中,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鉴于剖宫产产妇在手术方面具有特殊性,本研究暂且将其排除在外。当然,这并非代表超声引导下硬膜外麻醉不适用于剖宫产手术,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就其适用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4.结语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硬膜外麻醉可以缩短手术患者的穿刺时间与麻醉起效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还能确保麻醉安全,其临床效果要比常规硬膜外麻醉优秀得多。
【参考文献】
[1]赵作君,周洁萍.超声实时引导在肥胖患者腰段硬膜外麻醉中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0):7903-7904.
[2]刘晓伟.超声引导下单次硬膜外穿刺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2):178-179.
[3]路经纬,李亮,李婧.基于超声引导下硬膜外麻醉与常规硬膜外麻醉的临床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5):3092+3098.
[4]赵新宇,陈一武,鄂占森,等.高频超声引导下硬膜外分娩镇痛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4,18(06):536-539.
[5]滕晓斌,杨明,陈皓,等.超声引导下硬膜外麻醉与常规硬膜外麻醉临床效果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07):133-134.
论文作者:黄雅静,唐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5
标签:硬膜外论文; 超声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时间论文; 并发症论文; 常规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