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共同富裕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能够带来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不能自动实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相反还会不断产生收入的高低悬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从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一根本点来说,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又存在矛盾,我们现在一方面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又强调最终要达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有人认为二者很难统一,在我国目前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已经出现了收入极其悬殊的现象;一方面少数人成了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另一方面还有几千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这种收入上的巨大反差、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和心理失衡,不少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最终达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产生怀疑,如何正确认识和合理地解决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矛盾,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是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是百害而无一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才能保证共同富裕?这是我们现在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深入探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共同富裕”的含义和必要性
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判断标准,这恰是人们较少论述的。
富裕和贫穷是相对概念,一般是指人们的财富占有和物质生活状况。富裕指财物充足,生活优越;贫穷指财物缺乏,生活困苦。共同富裕则是指社会所有劳动者或每个社会成员的财物丰富,生活安乐。
贫富悬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人类为之长期奋斗,并且还在继续努力的理想境界。从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到中国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提出过这种美好的憧憬,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实现过共同富裕。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发展中世界还有10多亿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即使是当今世界上号称“丰裕社会”的美国,也还有数以万计的人流落街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美国前总统肯尼迪1963年被暗杀之前,曾计划一场“反贫穷的战争”,他预言,到美国建国200周年的1976年,贫穷在美国将被消灭掉,但是,这个预言到今天也没有变成现实。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指出的:“人们曾经预言,到70年代中期贫穷将被消除,事实上,那种幸福时代在1976年没有到来。”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
我们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共同富裕,至少应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共同富裕首先意味着消灭贫穷,没有贫富两极分化,不存在营养不良、露宿街头、缺医少药、缺乏教育等贫困现象。消灭贫穷是共同富裕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共同富裕不等于同等富裕,不是平均分配个人收入或个人消费品,不是每个劳动者占有等量的财富,也不等于同步富裕,也不能一蹴而就,一步达到,实现共同富裕极其艰难,必须经历一个曲折长期的发展过程,要通过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要经过两个发展阶段先实现低水平的共同富裕,最后达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第三,低水平的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劳动者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虽然富裕程度还有差别,生活水平仍有高低不同,但不存在收入的高低悬殊、生活的天壤之别。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努力,到现代化阶段必须实现的目标。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意味着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端充裕,每个劳动者按需分配个人消费品,虽然不同劳动者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的范围、品种和数量不可能完全一样,还会有区别,但不存在收入差别和富裕与贫穷的不同。这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的目标,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所能达到的。
二、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一致性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了几百年的市场经济,贫富的鸿沟并没有填平,两极分化仍然严重。近几年,中国也出现了以收入过份悬殊为其内容的新的社会分配不公。人们往往据此认为,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搞市场经济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实际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实现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二者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
第一,市场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端丰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个物质条件,共同富裕只会是一句美妙的空话。生产力要迅速发展:物质财富要象泉水般地涌流,关键在于合理地配置社会各种资源,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只有两种,即计划与市场。计划与市场虽然各有利弊,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西方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从总体上来看,现代市场经济是比传统计划经济更为有效资源配置方式。传统计划经济虽然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曾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没有带来社会主义经济的高度繁荣,也没有在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市场经济虽然也没有使任何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消除贫富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但现代市场经济却带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较大的普遍提高;虽没有消灭西方发达国家的贫困现象,但使贫困阶层的数量在社会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据有关资料介绍,1890年和1900年,美国职工的年平均收入按1971年价格计算,大致分别相当于1971年的3100美元和3200美元,这个水平接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贫困线,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美国大多数劳动人民按1971年的标准生活在贫困线下。但是,按照政府规定的“贫困线”计算的美国穷人的数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已经大大减少了。1959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是3990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4%,1970年减为2250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6%。七十年代以后,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基本上稳定在12%左右,穷人数量下降的幅度相当大。90年代以来,美国穷人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仍只占总人口的14%左右。若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这是做不到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就更有利于创造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所以说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不是完全对立、不可兼得的。
第二,市场经济是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共同富裕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逐步实现;也不可能齐步走,只能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通过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全体劳动者走向共同富裕。过去,搞传统的计划经济、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齐步走的结果,不是走向共同富裕;相反往往带来的却是共同守穷。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能使生产经营成功者获得超额收入,有利于部分精明强干、肯干的能人先富起来,然后通过他们的示范效应引导全体劳动者都争当能人,勤劳致富。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适合于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会产生较大的收入差距。这正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效益提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市场经济能使“蛋糕”做得更大,也就有可能使全体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不断提高。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虽然差距较小,但总体效率没有现代市场经济高,不利于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如其低效率下的较小收入差距、不如较大收入差距下的高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主义经济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能够使最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比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最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更好,更有利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以上两点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最终实现富裕的必由之路。
三、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矛盾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但是,不容讳言,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还存在相矛盾的一面。因为市场经济会产生较大的收入差距,本身不能消灭剥削,不能消除两极分化,不能自动实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机制主要是市场机制。从生产经营收入的取得,到原始收入的形成,直至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都要受市场机制的调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制约,在市场上,商品供求起伏波动,价格频繁涨落,存在多种差价(如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购销差价、批零差价等),行情变幻莫测,竞争异常激烈,这些复杂多变的情况都在影响着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决定和调节着个人收入的高低,会产生巨额风险收入,机会收入,可能引起收入的高低悬殊。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和等价交换,这就使生产条件优越、设备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善于经营管理、个别劳动消耗少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取得超额收入;使生产条件差,设备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不善于经营管理、个别劳动消耗多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亏损,甚至破产。由于竞争规律的作用,使得竞争能力强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收入不断增加,使得竞争能力弱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规模日益缩小,收入不断减少。部门内部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经营者优胜劣汰,收入悬殊;部门之间的竞争,虽然会使收入在部门之间存在平均化的趋势,但并不能排除个别企业的超额收入,竞争还会产生垄断,垄断者则可凭借垄断地位,通过售卖的垄断高价和购买的垄断低价,取得高额垄断收入,使非垄断后的收入大量减少。由于供求规律的作用。在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生产经营该种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可以得到机会收入、风险收入;在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生产经营这种商品的生产经营者会发生亏损,市场的供求情况,制约着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产品能否卖掉,卖掉多少,以什么样的价格卖掉,价值能否实现,实现多少,取得多少货币收入。当商品生产经营者冒着失败的危险,成功地抓住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时机,选择有利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取得超额收入;反之,碰上不利因素,失去有利时机,决策失误。经营无方,冒险失败,就会亏本破产。
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收入水平的高低,受要素市场供求情况的影响。当某种生产要素供不应求时,凭借此种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则会减少。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供求情况及其变化,也会引起收入的差别,可以通过炒股票,炒房地产、炒黄金、炒外汇、炒期货等等炒买炒卖行为,使有的人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另一些人变得一贫如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所有者必须得到资产收益,即使资产所有者不是劳动者,同样也会得到各种非劳动收入,因此,市场经济本身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对于社会上已经存在的贫富差别,市场经济本身不仅不能消除,相反还有可能扩大。因为,拥有资产越多的人,经济实力越强、越有条件采用先进技术和新型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提高竞争能力;越有条件接受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从而取得更多的收入。这就是收入分配中的“马太效应”,可能使得穷的越穷、富的越富。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单靠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甚至不能做到逐步缩小收入差距,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指出,“我们无法既得到市场效率的蛋糕又公平地分享它。”西方国家的经济已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尽管使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数量大幅度减少,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比如,美国作家托乌斯·戴伊在《谁掌管美国—里根年代》一书中写道:“收入的不平等是,而且一向是美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全国人口中收入最高的1/5的人,其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40%以上,而收入最低的1/5的人,其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5%左右。”英国学者也指出“英国仍然是一个在财富分配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和不平等的国家。个人财富总数的25%为成年居民的1%所有,财富的61%为10%的成年居民所有。”法国记者德克洛赛甚至不无讽刺地慨叹“自由—平等—博爱的故乡竟成了最不平等的国家!”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实现共同富裕不能没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但单凭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得来共同富裕。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能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何克服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矛盾,怎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呢?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和措施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有些学者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包括“有防止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实现收入、福利、地位和权力等方面的较大平等,以及满足基本需求。”社会主义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平等的、自由的和高效的社会。”认为工业国有化、资源配置计划化、福利国家化不能很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主张实行“市场社会主义”,即“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笔者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国有化、计划化和福利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目的和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目的,是两种极端的看法,均有失偏颇。市场经济、公有制,计划指导、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都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市场主要解决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效率问题;公有制、计划指导、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主要解决经济稳定,分配公平,社会安定问题。正是由于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必要的宏观计划指导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所以我们确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地克服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矛盾,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公有制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证。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上的作用之所以导致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两极分化,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连低水平的共同富裕都还没有实现,除了市场自身的缺陷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萨缪尔森指出:“收入的差别最主要是由拥有财富的多寡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作为财富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生产资料,只属于少数人私有,不可能属于大多数劳动者所有,由于所有权包含有收益分配权,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还要凭借其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又带来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私有制必然产生无偿占有,必然存在剥削,私有制本身就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经济基础。因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彻底纠正市场造成的收入悬殊,至多只能通过各种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福利措施,缓和一下这种贫富差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公有制为基础,公有制特别是其中的全民所有制,正是纠正市场造成的收入悬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只有公有制才能消灭财产占有的差别,消灭剥削,消除由于财产占有差别引起的收入不平等,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虽然不能排除少数或局部的收入高低悬殊情况的出现,但是由于所有制的存在,尤其是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使国家拥有必要的经济实力,更有效地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使生产经营失败的劳动者仍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主人,不致完全沦为无产者,还会享有全民所有制经济所带来的物质利益,可以从总体上防止劳动者贫富两极分化,能够避免重新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
第二,宏观调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传统计划经济没能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单靠市场,不实行宏观调控,计划指导同样也很难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国家还要实行宏观调控、计划指导,这是达到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采取下列宏观调控措施,防止或消除市场经济引起的收入高低悬殊。1,运用产业政策、扶贫政策,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帮助贫穷的劳动者致富。2,采取吞吐商品,调剂余缺,平抑物价等措施,尽量防止价格和供求的剧烈波动,以避免或减少由供求大起大落、价格暴涨暴跌所引起的过大的收入差距。3,完善市场制度和规则,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封锁和垄断,限制由于垄断引起的高额收入,取缔通过欺行霸市,坑蒙拐骗、弄虚作假等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行为。4,采取各种收入政策,运用征收累进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税收手段,合理调节收入分配。5,制定和执行人力政策,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生产经营失败的劳动者的能力,逐步缩小由个人天赋能力的差别及教育和训练的差别所引起的收入差别。6,尽量收集,整理、分析、通过各种经济信息,为商品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引导和服务,使经营决策更科学、更有预见性,克服或减少经营盲目性,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和自主经管失败而引起的亏损破产。
第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政策是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
措施:
西方发达国家穷人的比重之所以大幅度下降,社会保障制度和对收入的再分配也是基本因素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建立起来以后,必然相应配套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生产经营失败的劳动者能获得必要的生活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福利和救济措施,一定会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福利和救济措施更完备、更有效,不仅能够做到使穷人的数量大幅度下降,而且能够促进最终消灭贫穷。因为,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社会主义国家是劳动人民的国家。
注释:
①(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8页、1254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155页、225页、364页。
③(美)吉尔伯特:《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5页,819页。
薛伯英、曲恒昌:《美国经济的兴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3页。
④(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华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⑤(美)托马斯·戴伊《谁掌管美国—里根年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72页。
⑥英米歇尔·科蒂:《比较政府导论》,英国特格斯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⑦(法)德克洛赛《帷幕后面的法国》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页。
⑧英索尔·埃斯特林:《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⑨美萨缪尔林凯·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2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贫困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