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改革也在逐步的进行着。人才培养、人才竞争几乎已成为社会各界皆关注的问题。目前,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与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一些能力的缺失使其常常面临一岗难求的状态,而企业则遇到一将难求的问题,这种尴尬局面既表现出企业与高校间并为实现真正的无缝合作,同时也突出了整合二者的迫切性。研究企业和高校协同培养模式,可以明确双方的培养方向以及考察人才是否适应企业发展。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学生实习,全面考察学生的各方面,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有着更好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企业反馈过来的信息,来把握住以后的教学模式,以及培养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并要求学生在校有着全面发展,为进入企业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协同机制;校企合作工作室培养模式;优势
一、协同机制
关于协同机制定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协同机制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国内研究者认为,协同机制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也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
高校与企业,围绕行业需求、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合作攻关,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
综合而言,协同培养模式创新由高校、企业为主体构成,是基于协同学理论的一种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创新,其新本质属性是一种协作组织内部的体制机制创新,协同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
二、校企合作工作室培养模式
(一)创新课程体系,建立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是对教育多年来沿用的学科体系课程的扬弃与发展。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平行”体系,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使学生由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要求的过程。
(二)创新教学模式,实施了行业标准项目教学。工作室坚持“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项目方案遵循职教课程开发的过程,在社会需要分析、行业岗位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三个阶段基础上进行设计、编制,采取以具体的行动导向、职业领域、实际情境为基础,突出工作岗位需求,培养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各方向教学团队根据真实项目开展的需要成立项目组,设置工作岗位,聘定人员,以行业标准实施和控制整个项目,彻底实现了项目制教学。
(三)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了发展性综合考评机制。评价内容上,由原来单一的知识测评到现在综合能力测评;评价方式上,由原来只评价“一个人”到现在评价“一个团队”,由原来重视终结性评价到现在更重视过程性评价。
(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三个结合”、“三个转变”。
工作室的建立,学校利用场地的优势和人力成本的优势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金,最为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了优秀而充足的技术人才储备;而企业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项目管理的经验,完善了学校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为学校相关专业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和科研素材,也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做到了双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校从而实现“三个结合”、“三个转变”。“三个结合”是指,一是角色上的结合,学生既是劳动者,又是受教育者,实现职业角色与学习角色的结合;二是内容上的结合,教育的内容与职业岗位实践的内容相一致;三是过程上的结合,即在教育教程中引入企业一线的生产劳动过程。“三个转变”是指,一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从对立转向统一;二是将开专业与办实体从对立转向统一;三是由过去的教育与企业分开干变为合一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把握了市场与育人的双重方向。
三、优势
(一)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综合寿质的提升。“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工作室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发展的平台。学生可以对工作室进行选择、对工作室的学习内容进行能动地设计,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与教师、同学共同参与实践活动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工作室准企业化学习工作和管理方式,可以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实践环境和职业氛围,通过工作任务的探讨、交流、质疑和碰撞,学生逐渐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和学会创造。学生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项目式、任务式教学,其特点在于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互动性,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实现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创造意识和良好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室的设置依据专业教师的业务专长和职业发展方向,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搭建了平台。由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选题、共同研讨项目、共同享受成果,对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通过工作室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三)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专业建设。
(四)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进了高技能人才培养。
(五)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服务能力。
“工作室”教学团队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工作室实施教学的核心理念,彻底打破传统的由相互独立的课程组成的教学体系,建立起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化项目课程体系。学生进入工作室后,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核心能力课程学习。在此基础上,第一年开始实施虚拟项目,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虚拟项目的开发中,通过实践找到问题和不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在第二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全程参与真实项目,以行业标准来实施和控制整个项目。
四、结语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一个新的模式,教学围绕工学结合,教师在实践中授课,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兼顾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利益,有利于校企建设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段欣.对“项目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6)
[2]李文芳、彭蓉.基于建筑学专业特点的“设计工作室”模式[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3]张锋美、姚蕊.以“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6)
[4]俞伟忠.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作者简介:张振(1982.01-),男,山东省泰安市人,讲师,本科,河北美术学院。
论文作者:张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工作室论文; 项目论文; 学生论文; 企业论文; 过程论文; 能力论文; 高校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