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输入测试过程优化的探讨_测试过程论文

汉字录入测试过程最优化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字论文,最优化论文,过程论文,测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北京市朝阳区对所辖30所职中调查,只有不到10%的学生能用“五笔”每分钟输入30个汉字。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南昌市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说,入学前可能还没摸过计算机,学校的微机档次低,数量严重不足,每个学生录入速度要达标确实不容易。然而作为一门职业技能,不是仅会打字就行的,它需花费大量机时,反复练习,达到相当的熟练程度,才能适应即使是做名兼职打字员的最起码的需要。值得欣慰的是南昌市1997届高一年级3000多名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达到或超过30个字/分钟的水平,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分析原因有许多深层次的因素,限于篇幅,我只谈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即优化汉字录入测试过程的问题。

一、优化测试方案

技能测试是对技能教学客观效果的价值判断。优化测试方案的目的在于使测试不限于证明什么,而是改进和调控技能教学。目前中学计算机大多有WT汉字录入测试软件,学生自测录入成绩成为教师常用的检测方法。事实上,要指望职高学生能认真客观地评价自己是不现实的,他们提供的成绩往往偏高,没有教师督促的测试是不具备教学反馈和激励作用的(图1)。南昌市从1997 届学生开始采取考教分离的统一测试方式,它规定由校外教师主考,录入内容保密,杜绝任何舞弊行为,这是一种对被测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压力的权威考试(图2)。 在南昌市职业中学中进行非书面的技能性统测,应如何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时间、地点、试题、监考和评分,没有成功的先例借鉴,为此有必要进行可行性调查和论证,特拟定十个相关问题,提交各校选择(表1)。 经过调研修改后的测试方案规定,所有职高生无论何专业,从高一年级下学期起,按照谁先学好谁先测试原则,分期分批接受全市统一组织的汉字录入考试,录入内容考前没有接触过,上机10分钟,录入速度经过折算成有效速度仍为30个字/分钟以上者,即为及格标准。计算机自动显示录入数据,整个测试过程由全市统一调配的教师监控,严格考纪、保证登录数据和统计结果准确无误。全市30多所职业中学要在半年之内逐校完成测试,最后统一公布各校统计数据,给予不及格学生补测机会,使绝大多数能掌握这项基本技能。优化的方案既有利于客观公正评分,又有利于改进技能教学,还有利于维护教学秩序,协调各学科关系。该方案最重要的特点是将测试时间从毕业前夕提前到高一下学期结束课程之后进行,这就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学校强化训练,分期分批测试以及给予不及格学生的补救训练和补考机会,同时还起到趁热打铁作用,对计算机其它知识和技能的继续学习都有好处。第二个特点是将测试的地点安排在各校自己的机房由各校选择合适时间进行,对加快各校微机设备的建设起到催化作用。据统计,在测试期间自筹资金投资金额比往年同期增加1~2倍。第三个特点是规定录入的难度,将录入内容和录入速度定位在必须经过强化训练几十个小时后才能达到的位置,促使80%的被测学校改进教学,研究达标的措施,使录入速度比往年平均提高30%以上。

图1 缺乏激励作用的测试

图2 兼有激励功能的测试

表1 汉字录入统测调查表

1.测试对象?计算机专业人数( )非计算机专业人数( )

2.拟测时间?高一下期末( )高一下暑期( )其它时间( )

3.测试地点?本校( )邻校( )其它( )

4.录入速度45个字/分钟及格,70个字/分钟优秀?适当( )偏高( )

偏低( )

5.命题难度?离散性汉字( )非熟悉的文章( )其它( )

6.监考方式?自监( )互监( )其它( )

7.测试软件?WT( )其它( )

8.录入题量?10分钟( )20分钟( )其它( )

9.测试用机?计算机单机( )网络工作站( )指法器( )

10.考前训练?课堂( )课余( )假期集中( )

二、优化测试指标

无论采取何种测试方案,都要面对许多测试数据。传统的作法是直接公布原始数据,知道每个人的录入速度和准确率便了事,这是一种不负责的简单处理方法,因为光凭这些成绩是无法弄清技能水平是高还是低。比如某学生录入速度是48个字/分钟,准确率97%,该不该对这位学生表扬呢?这就需要计算一系列指标,如平均速度、平均准确率、优秀率和最高速度等。如果要全面、正确地评价一所学校的录入水平,光凭以上指标还不够,必须有一整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从及格率、低差率、缺考率、标准差、设备完好率、人机比、专业类型、性别差异等多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估,只有公布优化后的指标方能真正令人信服。

(一)平均录入速度和平均准确率

录入速度乘以准确率折合成有效速度,这是衡量打字熟练程度的主要指标,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差异较大。根据南昌市现阶段的录入实际,可分为以下五个等级:优秀(60个字/分钟以上)、良好(60~40个字/分钟)、及格(40~30个字/分钟)、不及格(30~20个字/分钟)和低差(20个字/分钟以下),这些等级的学生人数分别占总测试人数的百分比是6.8、24.3、29.1、28.2和12.6。全市约有40 %左右的学生接近及格或离及格线差距较大的水平,需要在限定期间内补考。

准确率是影响录入速度众多因素中较重要的指标,它反映着对输入方法掌握的程度。如以90%为最低准确率(一级),按每提高2 个百分点分等级,到100%为止可划为六个等级。 现将各校的平均速度和平均准确率的对应点描成曲线(图3)发现,总体上曲线呈上升的走势, 即录入快的,准确率高;录入慢的,准确率低。该曲线变化过程有几处出现低走势,这说明有些学校没有协调好录入速度和准确率的关系,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作用忽视另一方面的发展,有必要在强化训练时提醒学生注意。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学校经常采用指法器练习打字,由于该设备具有不允许错字通过的功能,因此,在相同机时条件下录入速度至少要提高80%。相反有的学校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一味提高速度,其结果适得其反。再从录入速度优秀和低差两类典型事例看人数按不同准确率分布的关系(表2)可知,要想有高速就得高准确率, 要想摆脱低速就得走出低准确率。

图3 平均速度和平均准确率对应点曲线图

表2 两类速度下人数按不同准确率分布表

录入速度(个字/分钟)

优秀(60以上)低差(20以下)

准确率 三等以下五等以上三等以下

五等以上

(%) (94以下)(97以上)

(94以下)

(97以上)

占总人数比(%)

4

81 73 12

(二)最高速度、最低速度和标准差

最高速度与最低速度的差值是衡量录入成绩两极分化程度的指标。这次测试各校平均速度差值是62个字/分钟,最大的速度差值是110 个字/分钟,最小的速度差值也有34个字/分钟,可见两极分化现象在专业技能教学领域也是相当严重的。现将各校录入速度最快的前三名学生和最慢的后三名学生学习原因的调查统计(表3)公布于众, 便于研究在抓好“技术尖子”的同时更重视每个低差生的技能提高的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落伍学生而努力。

表3 专业技能两极分化的原因统计表

按统计人次多少排序号一

二三四

录入快的原因 有兴趣 常在家里、教学得法

素质基础好

校外上机

录入慢的原因 无兴趣 很少打字 记不住输

心理紧张、

入法规则信心不足

标准差是衡量技能成绩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大约有20%的学校录入速度的标准差控制在10以下,说明这些学校学生间的录入水平比较接近,要么速度都较高,要么速度均较低,学生普遍有从众思想,前者的从众效果比后者好,属于后者的学校要多向本校学生宣传介绍外校录入快的典型事例,防止出现“坐井观天”的从众心理,鼓励更多学生技能冒尖。有一所标准差超过15的学校,尽管平均速度超过35个字/分钟,最高速度约100个字/分钟,但是速度为0的学生竟占总人数的17%。可见,单凭某项指标评估而不用综合多项指标体系得出的结果是不够全面准确的。

(三)缺考率和人机比

缺考率是关系到测试数据是否真实可信的指标,这次测试由于多种因素约有22%的学生缺考,其原因和所占比率如下:(1 )及格无望(5.4%);(2)未开上机课(11.2%);(3)外出实习(2.8%);(4)洪水受阻(0.4%);(5)生病或生理缺陷(0.6%);(6 )原因不详(1.6%)。因此在综合评估时应区分三类不同情况:(1)无缺考学校应评满额基分;(2)虽有缺考,确有正当理由的学校可评4/5 的基分;(3)无故缺考的学校按缺考率多少扣分,至多只评3/5 的基分。

将微机台数和人数比值衡量在国家投资大体相同的条件下要达到相同录入水平的难易程度。假设学校微机为50台,那么按每增加50名学生测试,评定为一个等级基分,计入综合评分,显然规模越大的学校人机比越低,综合得分越高。例如某校平均速度在60个字/分钟以上,及格率100%,但规模很小,只有十几名学生, 相比之下另一学校人数是它的十几倍,尽管平均速度为50个字/分钟,及格率80%,但是综合评分后者显然应高于前者。

三、优化测试系统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系统的不同结构产生不同的功能。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计算机教师搞技能测试工作,是处于孤立无援状态的,即使是正式的测试也只能安排在自己课时内进行,由于设备质量差和数量不足,经常发生故障。考前机房没有空闲,测试内容不能换新,试题难度低。监考人手不够,舞弊现象很普遍,测试的效度和信度很低,所以没有优化的测试系统结构就不可能有最佳的测试工作。一个录入测试系统应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结构的复杂系统,它包含设备管理子系统、后勤生产购销服务子系统、教务课时计划安排子系统、人事调派管理子系统、班级学生工作子系统、家长工作子系统和财务管理子系统等多系统,它是校极、中层(教务、总务、政务)和教研组(年级组)三级领导下分工协作的综合性工作,有的学校称录入测试为校长工程、一把手工程。因此,能用全局整体性原则设置测试系统的学校,他们的专业教师之间、专业教师与机房管理员之间、专业教师与班主任之间、专业教师与中层领导之间有着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密切关系,而不是片面强调单方面的困难和意见迫使测试中断、取消或降低要求草草收场的相互排斥关系。以计算机职业中学为例,测试那天是星期日,不到2个小时,高一近300名学生分七批进入机房全都接受了由包装职业中学两位教师主考的录入测试,每批学生胸佩上机卡排队入场,迅速对号入座,没有一点喧哗声,熟练地作好录入姿势,沉稳地等待口令。测试时一片快捷的击键声,屏幕上出现一个个红色方块字,平均准确率在96%,平均速度达到62个字/分钟以上,在场的监考老师赞不绝口。事后一位专业教师说,多亏了高一班主任的帮助,否则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可是班主任们称赞校长的措施得力,把他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而校长则表扬教导主任组织工作做得细,使测试前后的人员调配和日程安排得井然有序,强化训练的高效率带来了高水平的测试成绩。相比之下,有的学校计算机教师就不那么称心如意,他们根本没有办法集中精力深入课堂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考前辅导,他们要花费大量时间找人修理设备,找人批准经费购零件,找人调课挤时间训练,找人做差生的思想工作,对这些事情他们往往束手无策,到处碰钉子,以致于再不想惹麻烦搞什么测试了。有的学校何止测试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就连平日50%的上机课也经常无法保证,总之涉及到设备——这个非教师系统的东西就很难协调正常运行,技能教学处于被动的制约地位,其中理由多得说不清(表4)。

表4 制约录入上机课的因素统计表

常见原因没有资设备没有没有没 有没有指

金购机 安装完 机房管理员导教师

因的比率 21%6% 8%

7%8%

常见原因没有文字 软硬件 没有 停电

处理软件 故 障 课时

因的比率 8%

20% 13%

9%

对于测试系统来说,还有一个优化技能知识结构学习系统的问题。有的学校在考前训练采取“一锅煮”的方法,反复练打同一篇文章,同样的内容重复几遍后的录入速度往往比新内容第一遍的录入速度要高出一倍多,这就掩盖了一些差生的问题,其实不少学生还有很多常见汉字不会输入。有经验的学校在训练中采用一整套层次严密有序的方法,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行训练的系列计划。显而易见,经过有序训练的学生对“五笔”输入法理解透、记忆牢、应用活,不论什么样的测试,他们都不会紧张、失误,甚至超常发挥,达标率和优秀率高,缺考率和低差率却很低。所以,最佳测试系统就能产生最优测试过程,从而得到最好的测试成绩。

收稿日期:1999—03—01

标签:;  

汉字输入测试过程优化的探讨_测试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