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创造”教学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娟[1](2022)在《经历再创造提升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学习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再创造指学生从接触的数学现实中经过数学化反思之后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数学现实,通过再创造得出许多数学成果,通过自己的思想实验创造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再创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富有个人主观意愿的探索性劳动。再创造可以提升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学习力,巩固提升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学习力,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大有裨益。再创造对提升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学习力的培养体现在学科协调力的全面控制上。通过再创造,学生对于数学逻辑推理学习力才会有潜移默化的感知,从而能够使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逻辑推理学习力得到提升。
胡柳青[2](2021)在《“再创造”范式下的一题一课复习——以“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为例》文中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要学习的东西由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文章以"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为例,结合一题一课复习详尽地展现了这一范式操作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阐述实际操作中如何谋篇布局,提质促效.
朱华,刘景超[3](2021)在《论师生对教科书的审美再创造》文中研究说明教科书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文本。师生的教科书审美活动是学校实施美育、提升师生审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师生对教科书的审美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教师是沟通教科书文本与学生审美再创造之间的桥梁。教师的教科书审美再创造指向审美化教学文本的生成,其途径是对教科书中美与非美元素的审美加工,其实质是对教科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审美化阐释。学生的教科书审美再创造以实现与创造教科书的审美价值为目的,是由教师引领在课堂情境中完成的情感共鸣性创造,其实质是体验层面的个性化感悟与理解。师生的教科书审美创造力可通过编写审美生成性教科书,激发师生的教科书审美创造意识;提升教师美学素养,加强对学生的教科书审美创造引导;树立平等对话教学观,凸显学生的教科书审美主体地位等策略来逐步提升。
陈雅莉[4](2021)在《“再创造”理念在小学中高年级平面图形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小学阶段图形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高年级的平面图形教学,这部分内容孩子们普遍感到抽象,特别难于理解。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本文在教学中引入"再创造"理念,用具体的问题来教抽象的数学内容,放手让学生探究,创造画法的多样性、证明方法的多样性、算法的多样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郑梦华[5](2021)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研究 ——以高中《三角函数》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时下,努力追求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高中数学教育的应然要求,也是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实践层面上如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更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现实课题。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数学化原则、再创造原则、严谨性原则等是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数学教育界得到普遍的认同,特别是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实施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参阅大量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理论、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原则及张景中院士的教育数学理论等文献基础之上,在新的背景下,对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内涵、特点、教育方式及相应要求作了研究并赋予了新的涵义。三角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是将几何代数化,具有较强的融合性、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及几何的直观性等特点。为了解当前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现状,以及其实施数学核心素养落地情况,研究中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南昌市某高中的部分师生进行了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学生在三角函数学习中不明确“为什么学”和“怎么学”的目标,并且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并未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中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到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中以三角函数为样例,运用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进行了案例教学,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再创造,并为学生学习提供自由发现的环境,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发现和演示完成实现再创造。研究中还对教学片段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通过再创造在三角函数的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中可以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能够掌握数学的研究工具、思路与方法,由此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学会数学化,真正达到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邓慧[6](2021)在《初中数学定理类微课设计的策略研究 ——基于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理论》文中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神兵利器,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在实际数学课堂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容量小、内容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能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数学定理的学习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技能、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内容。由此,本文基于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理论,提出初中数学定理类微课设计的策略,并设计具体案例的初中数学定理类微课,重视学生的数学现实,强调学生的猜想验证,让学生经历从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本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方面和实践研究方面进行详细探讨。在理论方面,首先,查阅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梳理国内外对微课的界定以及微课的相关研究动态;其次,查阅大量定理教学的相关文献,梳理定理教学的研究现状;然后,提出初中数学定理类微课设计的相关策略:联系旧知回顾,降低认知负荷;创设问题导思,激发学习动机;鼓励过程参与,提升推理能力;引导归纳概括,培养逻辑思维;丰富小结反思,完善知识体系。最后,以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八年级上册数学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内容为例,设计相对应的微课。在实践方面,首先,在微课设计完成的基础上,对实习学校开展了基于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理论的微课设计策略设计的初中数学定理类微课教学研究,将对照班采用普通版的微课进行教学,将实验班采用策略设计版的微课进行教学;然后,在实际教学实验结束后,分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后测试试题以及调查问卷,从两个班中抽取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以便于分析两个班级在实验后的数学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设计策略设计的初中数学定理类的系列微课有助于提高学生从现实事物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等都有显着的积极作用。
王凯月[7](2021)在《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面图形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美,学生通过认识平面图形,学习平面图形的特征及面积,能够形成较好的空间观念,为接下来深入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打好基础。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平面图形的面积”是“图形与几何”的重点内容。当前,在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薄弱,难以真正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以及其背后蕴藏的数学思想,使得难以完成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建立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及具体教学案例分析,获得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现状。结果表明,在小学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包括对目标设计笼统,缺乏层次性;教学设计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凸显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教学过程未能完整把握面积概念的本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缺乏指导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整体设计平面图形面积教学;巧妙应用几何画板动态呈现平面图形面积教学过程;利用“再创造”教育思想指导教学。这些研究可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促进平面图形面积教学质量的提升。
魏晨曦[8](2021)在《基于“再创造”理论的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数学教育更加注重育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活动课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更加受到重视。义务教育、高中新课标均对数学活动课程内容提出了相关要求。初中阶段是承接小学铺垫高中的重要阶段,在初中开展适当的数学活动课以达成教育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教育部2019年也提让学生在教学中亲身感悟知识和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弗赖登塔尔提出的“再创造”理论提倡在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将要学习的东西挖掘和创造出来。该理论常被作为数学活动课的理论基础,但却很少能在活动课中真正实现再创造。因此本研究基于“再创造”理论对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进行整体分析,使再创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整体体现。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确定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为研究的进行与实施打好前提基础。再采用调查问卷法与访谈法分别对研究学校的学生与教师进行调查,了解研究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作用认识清晰但由于实际情况影响开展不便。其次研究针对基于“再创造”理论初中数学活动教学设计的设计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整体分析。确定教学设计需要遵循的五个原则:教师主导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数学化原则;再创造原则;层次性原则。结合“再创造”理论与三维目标明确整体教学目标,并分析活动内容与知识内容的纵横结构和内容重点与难度,构建教学评价指标。基于“再创造”理论设计实验型、探究型、建模型三类初中数学活动课,并对三个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基于“再创造”理论数学活动课具有注重学生为活动主体、活动多层次多样化、改变教学观与数学观的特点。总结基于“再创造”理论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如下:(1)重视情境引入,问题“再产生”。(2)问题数学化,结论“再猜想”。(3)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活动中“再创造”。(4)归纳总结与深层学习,知识经验“再应用”。
方琴芳[9](2021)在《小学数学例题“再创造”教学的策略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例题是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理解、运用新知的一扇窗口、一方舞台。教师对例题进行"再创造",能更好地发挥例题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文章指出,例题"再创造"教学可以从求解问题"再创造"、例题情境"再创造"和解题方法"再创造"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以让例题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着力点,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起始点。
苏洪雨,章建跃,郭慧清[10](2020)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再创造”》文中提出"函数"是高中数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理解函数概念对于高中数学学习至关重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7》)认为: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中变量关系和规律的最为重要的数学模式,是研究其他数学领域的基本工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函数及应用是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主线.[1]然而,从目前的函数概念教学和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情况来看,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两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再创造”教学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创造”教学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历再创造提升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学习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再创造提升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学习力的体现 |
二、再创造路径 |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
(二)采取情景教学提升再创造趣味性 |
(三)引入新式教学方法 |
三、结语 |
(2)“再创造”范式下的一题一课复习——以“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问题提出 |
课例展示 |
1.复习课题 |
2.复习目标 |
3.学情分析 |
4.思考方向 |
5.设计思路 |
环节一 本源回溯 |
环节二新知再造 |
环节三 问题追寻 |
环节四 课堂扫金 |
环节五 后续联结 |
反思跟进 |
1.“再创造”范例下的一题一课,要选准一个好题 |
2.“再创造”范例下的一题一课,要突出一个主体 |
3.“再创造”范例下的一题一课,要经历一次生长 |
(3)论师生对教科书的审美再创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生对教科书的审美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
二、教师在分享与传递教科书美的过程中再创造 |
1. 教师审美再创造之目的:建构审美化教学文本 |
2. 教师审美再创造之途径:对教科书中美与非美元素进行审美加工 |
3. 教师审美再创造之实质:审美化阐释教科书 |
三、学生在接受教科书美的过程中再创造 |
1. 学生审美再创造之目的:实现和再创造教科书的审美价值 |
2. 学生审美再创造之途径:师生审美对话引领下的生本审美对话 |
3. 学生审美再创造之实质:体验层面的个性化感悟与理解 |
四、师生教科书审美再创造力之提升 |
1. 编写具有审美生成性的教科书,激发师生的教科书审美创造意识 |
2. 提升教师的美学素养,加强对学生教科书审美创造的引导 |
3. 树立平等对话的教学观,凸显学生的教科书审美主体地位 |
(4)“再创造”理念在小学中高年级平面图形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平面图形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
(一)对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到位 |
(二)忽略对学生转化思想的锻炼 |
(三)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二、“再创造”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
(一)“再创造”理念的内涵 |
(二)“再创造”对小学高年级平面图形教学的价值 |
三、“再创造”方法在平面图形教学中的应用 |
(一)探索平行线画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
(二)探索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
(三)引导创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四、“再创造”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启示 |
(5)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研究 ——以高中《三角函数》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教学理论 |
3.1 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 |
3.2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 |
3.3 张景中的“教育数学”思想 |
4 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内涵、特点、方式及要求 |
4.1 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内涵 |
4.2 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特点 |
4.3 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教育方式 |
4.3.1 数学概念教学 |
4.3.2 数学命题教学 |
4.3.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
4.4 运用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要求 |
5 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现状调查及其建议 |
5.1 调查方案的设计 |
5.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5.3 “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
5.4 三角函数教学建议 |
6 再创造原则下的三角函数教学案例分析 |
6.1 HPM视角下的三角函数 |
6.2 现行教材中的三角函数 |
6.3 三角函数教学案例 |
6.3.1 “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案例 |
6.3.2 “诱导公式”教学案例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核心素养下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核心素养下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3 核心素养下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现状教师访谈记录(节选)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初中数学定理类微课设计的策略研究 ——基于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的方法 |
(二)研究的思路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微课的概述 |
(一)国外对微课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对微课的研究综述 |
(三)对微课的思考与启示 |
二、数学定理教学的概述 |
(一)数学定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
(二)数学定理教学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三)对数学定理教学的思考与启示 |
三、相关研究综述及总启示 |
第3章 初中数学定理类微课的策略及应用案例 |
一、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理论 |
(一)数学现实 |
(二)数学化 |
(三)再创造 |
(四)反思 |
二、初中数学定理类微课设计的策略及应用案例 |
(一)联系旧知回顾,降低认知负荷 |
(二)创设问题导思,激发学习动机 |
(三)鼓励过程参与,提升推理能力 |
(四)引导归纳概括,培养逻辑思维 |
(五)丰富小结反思,完善知识体系 |
第4章 初中数学定理类微课设计策略的实证研究 |
一、实验方案设计 |
(一)实验假设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变量 |
(四)实验方式 |
(五)实验材料 |
二、前后测试卷结果及数据分析 |
(一)前测试卷的结果与分析 |
(二)后测试卷的结果与分析 |
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后测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二)个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四、研究结果整体分析 |
第5章 初中数学定理类微课设计策略的课例研究 |
一、课例研究的基本背景 |
二、初中数学定理类微课的教学设计 |
(一)《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AS》微课的教学设计 |
(二)《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微课的教学设计 |
(三)《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SS》微课的教学设计 |
三、初中数学定理类微课的实录与实录分析 |
(一)《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AS》的微课实录与实录分析 |
(二)《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的微课实录与实录分析 |
(三)《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SS》的微课实录与实录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程教学前测试题 |
附录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课程教学后测试题 |
附录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课程教学后测试题 |
附录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课程教学后测试题 |
附录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课程教学后测试题 |
附录6: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系列微课的调查问卷 |
附录7: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小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特点 |
(二)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策略研究 |
(三)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内容研究 |
(四)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问题研究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小学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分析 |
(一)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要求 |
(二)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三、小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特点 |
(一) 抽象概念难理解 |
(二) 数形结合较困难 |
(三) 个体认知存差异 |
四、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意义 |
第三章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内容 |
(三) 调查对象选取 |
(四) 调查实施 |
二、调查结果 |
(一)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认识 |
(二)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目标 |
(三)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情境 |
(四)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方法 |
(五)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效果 |
(六)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评价 |
第四章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一) 教学目标设计笼统,缺乏层次性 |
(二) 教学设计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
(三) 没有凸显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 |
(四) 教学过程未能完整把握面积概念的本质 |
(五)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缺乏指导性 |
二、原因分析 |
(一) 教师对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缺乏应有重视 |
(二) 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缺乏深度理解 |
(三) 教师引导探究的调控能力不强 |
(四) 课堂教学研讨缺乏实效 |
第五章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改进策略 |
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 |
三、整体设计平面图形面积教学 |
(一) 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分析 |
(二) 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
(三)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
(四) 注重知识的关联性,优化课时安排 |
(五) 构建充满数学关联性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模式 |
四、巧妙应用几何画板动态呈现平面图形面积教学过程 |
五、利用“再创造”教育思想指导教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8)基于“再创造”理论的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部对“中小学活动教学”的要求 |
1.1.2 《课标》对“数学活动”的内容及要求 |
1.1.3 教材中“数学活动”的地位 |
1.1.4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必要性 |
1.1.5 “再创造”理论的背景 |
1.2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数学活动 |
1.3.2 数学活动课 |
1.3.3 “再创造”活动教学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研究计划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与分析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的研究现状 |
2.4 文献评述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的方法 |
3.3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3.1 学校的选取 |
3.3.2 学生与教师的选取 |
3.4 研究工具 |
3.4.1 问卷的设计 |
3.4.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5 研究理论基础 |
3.5.1 做中学 |
3.5.2 建构主义理论 |
3.5.3 多元智能理论 |
3.5.4 “再创造”理论 |
3.6 小结 |
第4章 数学活动课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
4.1 教师访谈分析 |
4.1.1 教师访谈记录编码 |
4.1.2 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
4.2 学生数学活动调查分析 |
4.2.1 问卷信效度分析 |
4.2.2 调查过程与数据编码 |
4.2.3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4.3 数学活动课实施情况调查结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再创造”理论的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分析 |
5.1 基于“再创造”理论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原则 |
5.1.1 教师主导性原则 |
5.1.2 学生主体性原则 |
5.1.3 数学化原则 |
5.1.4 再创造原则 |
5.1.5 层次性原则 |
5.2 基于“再创造”理论数学活动课教学目标分析 |
5.3 基于“再创造”理论数学活动课教学内容分析 |
5.3.1 教材内容分析 |
5.3.2 知识结构分析 |
5.3.3 重难点分析 |
5.4 基于“再创造”理论数学活动教学过程设计分析 |
5.5 教学评价设计 |
5.5.1 教学设计视角的评价指标建构 |
5.5.2 评价体系标准编码 |
5.6 小结 |
第6章 基于“再创造”理论的数学活动课案例分析 |
6.1 实验型活动教学案例分析 |
6.1.1 展开与折叠教学案例 |
6.1.2 教学案例分析 |
6.1.3 教学评价 |
6.2 建模型活动教学案例分析 |
6.2.1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案例 |
6.2.2 教学案例分析 |
6.2.3 教学评价 |
6.3 探究型活动教学案例分析 |
6.3.1 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学案例 |
6.3.2 教学案例分析 |
6.3.3 教学评价 |
6.4 课后访谈分析 |
6.4.1 学生访谈 |
6.4.2 教师访谈 |
6.5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1.1 基于“再创造”理论数学活动课特点 |
7.1.2 基于“再创造”理论数学活动教学策略 |
7.2 研究的反思与不足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 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9)小学数学例题“再创造”教学的策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求解问题“再创造” |
1. 横向“再创造”。 |
2. 纵向“再创造”。 |
3. 逆向“再创造”。 |
二、例题情景“再创造” |
1. 换“景”不换“量”。 |
2. 换“量”不换“景”。 |
3.“景”换“量”也换。 |
三、解题方法“再创造” |
1. 优化解题方法。 |
2. 变换解题方法。 |
3. 归纳解题方法。 |
(10)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再创造”(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生在函数概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概念教学 |
2.1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函数 |
2.2 数学概念的教学 |
3 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的“再创造” |
3.1 函数概念“再创造”的设计 |
3.1.1 活动一:从现实到变量 |
3.1.2 活动二:变量之间的关系 |
3.1.3 活动三:建立对应的概念 |
3.1.4 活动四:形成函数的概念 |
3.1.5 活动五:理解辨析概念 |
3.1.6 活动六:问题解决,概念运用 |
3.2 再创造的终极目标:提高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4 总结与建议 |
4.1 函数概念教学“再创造”体现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4.2 再创造中的数学活动在函数概念学习中的作用 |
4.3 函数概念教学“再创造”是要回归数学的本质 |
四、“再创造”教学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历再创造提升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学习力的研究[J]. 徐娟. 新课程, 2022(03)
- [2]“再创造”范式下的一题一课复习——以“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为例[J]. 胡柳青. 数学教学通讯, 2021(26)
- [3]论师生对教科书的审美再创造[J]. 朱华,刘景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05)
- [4]“再创造”理念在小学中高年级平面图形教学中的应用[J]. 陈雅莉. 新课程评论, 2021(Z1)
- [5]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再创造教学原则的研究 ——以高中《三角函数》教学为例[D]. 郑梦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初中数学定理类微课设计的策略研究 ——基于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理论[D]. 邓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7]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凯月. 扬州大学, 2021(09)
- [8]基于“再创造”理论的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D]. 魏晨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小学数学例题“再创造”教学的策略探索[J]. 方琴芳. 新课程研究, 2021(05)
- [10]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再创造”[J]. 苏洪雨,章建跃,郭慧清. 数学通报,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