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化学学习难点的调查与教学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难点论文,对策论文,初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实施以后,初中化学在学科知识方面的要求下降了,但学生反映学起来并不容易。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年报统计资料也表明,初中学生经过短短一年的化学学习,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学习的难点在哪里?难度怎样?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
一、初中化学学习难点和相对学习难度的调查
为了客观、真实地了解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情况,笔者在广州市花都区范围内先后进行了3次问卷调查:第一次面向初中化学备课组和高一学生,调查初中化学各单元和各主题的难点认同情况;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面向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和初中化学教师,调查初中化学各单元的相对学习难度。整个调查涉及全区不同地域、不同办学层次的初中化学教师共92人,学生共1171人。
1.初中化学各单元学习难点的认同情况
调查以现行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下册)》的12个单元作为选项,让被调查者根据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从中选择自我感觉最难学习的4个单元,填入指定的空格中。调查结果统计如图1所示。
可见,师生对初中化学各单元学习困难的认同点大体上是一致的,综合情况是:上册中,第四单元的难点认同比例较高;下册中,第九、十、十一单元是难点认同比例最高的单元。
2.初中化学各主题学习难点的认同情况
调查中,我们将初中化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整理、归纳成12个主题,要求被调查者从中选择自我感觉最难学习的4个,将其序号填入指定的空格中。调查结果统计如图2。
可见,在所提供的12个内容主题中,“物质的结构”、“溶液及溶解度”、“酸碱盐的性质”和“各类物质的反应关系”是师生公认的学习较为困难的4个主题。结果也显示,师生在“元素符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部分,以及“化学计算”部分的难点认识倾向出现了较大的分歧。
3.初中化学各单元相对学习难度的认识
调查中,我们规定学习难度较小的第一单元的难度值为“1”,学习难度较大的第四单元的难度值为“5”,要求被调查者以此为参照,用1~9共9个数值给另外10个单元的学习难度赋值,并将各单元的相对学习难度数据填入指定的表格中。结果统计如图3。
可见,总体上,第四、九、十、十一单元是学习难度相对较大的4个单元。从学生的角度看,第四单元和第十单元分别是上册和下册的两个难度高峰,也是初中化学学习进程中的两道“坎”,是导致学生成绩分化的两道“分水岭”。
因此,调查表明,初中化学学习难度较大的4个单元分别是:物质构成的奥秘、溶液、常见的酸和碱以及盐化肥。调查也显示,师生在“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部分的难点认同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错位现象:教师在“化学用语”部分的难点认同比例远高于学生,而学生在“化学计算”部分的认同比例则远比教师高。
二、突破初中化学学习难点的基本策略
1.合理控制教学进度,给学生必要的消化时间
有效的学习,必须通过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亲历知识获取、方法内化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上述调查中,学生对“化学用语”部分的难点认同比例远比教师小,究其原因,除教师运用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外,也与学生拥有较为充足的后续缓冲时间,所学知识能不断得到消化、弥补和强化有关。调查也显示,相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单元主要集中于下册,而且第十二单元的学习要求并不高,难度也不大,但学生对该单元的相对难度赋值却是教师的2倍,这应该与教师在第二学期教学中过分地追求新课教学的进度,却寄希望于复习备考时的弥补不无关系。殊不知,这种新课学习时仓促赶出来的“夹生饭”一旦出锅,则不管复习备考时怎样“蒸”、“炒”、“焖”,都将收效甚微,甚至于事无补了。
因此,合理地控制好教学的节奏,适当放缓难点单元和难点课题的教学步伐,科学地把握好新课教学与复习备考的时间平衡,是从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全局高度突破学习难点的关键。
2.科学分解难点课题,将学习目标落实到课堂
笔者对几个难点单元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第一,单元中都含有大课题,这种课题内容多、教学时间长;第二,课本习题的课时划分不清楚,难以通过及时的练习进行学情诊断和知能强化;第三,相关教辅资料往往直接引用中考真题,这种题目的综合性强,超进度,难度偏高,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应该是造成单元学习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这样的大课题进行合理的课时划分,通过课时学案的形式,将教学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课时之中。设计教学流程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设置巩固练习时,应有意识地将课本习题进行分解、补充和整合,预设好题与题之间、题组中各问题之间的难度梯度,及时做好关键内容的巩固和强化。这样,通过具有渐进性和层次性的课堂教学,让落后生“吃得到、不放弃”,让优秀生“吃得好、有后劲”,踏踏实实地突破学习的难点。
3.寻找和建立类比模型,及时归纳和系统化
实际上,初中化学的学习难点除了一部分较为抽象难懂的知识、概念和原理外,更多的是由于内容繁多所造成的。单一知识的难度其实并不大,但许多知识堆积起来,就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难度自然也就大了。“酸、碱、盐的性质”部分就是其中的典型。
为了避免繁杂的知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类比、“物化”的模型,通过模型实现化学知识的生成、生长与建构。例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可以让学生以左手为模型,将酸的3点通性“物化”在3只手指上进行记忆(图4);在学习了“碱的化学性质”后,另用右手作为“物化”模型,并与左手进行类比;在学习了“中和反应”和“盐的性质”以后,又及时地将新增的知识补充到无名指和小指上……这样似乎呆板,却让那些难点知识有了学生熟知的“依附体”,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认识和整理所学到的知识,体现了知识形成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4.重视学科观念的培养,利用意识与方法突破难点
本来,新课程对“化学计算”部分的学习要求并不高,但调查显示学生对该主题的难点认同比例却是12个主题中最高的。多年的观察也发现:在学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后,如果给学生布置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的问题,多数学生会习惯性地设法写个“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有的则表现为无从下手。这种在具体问题面前所表现出的“思维惯性”和“低能”现象,应该与教师在“化学计算”部分的教学中,普遍采用“重视格式与步骤,忽视意识与方法”的浅层次教学策略有关。
平时教学中,笔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分析意识进行培养:对于单一的物质,要求写出化学式分析其组成与结构;对于化学反应,应写出化学方程式分析各物质的关系;对于物质质量,往往应该结合相对原子(分子)质量进行分析;而对于溶液等不纯的物质,则分析其内部的组成关系。在“化学计算”部分的教学中,笔者在尊重教材示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炼出以下基本方法:找到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对应地写出理论量→标出已知量与未知量→列式和求解。经此梳理与提炼,学生对化学计算的感觉清晰了,所谓的难点也就不难了。
5.调整单元教学顺序,给难点设置缓冲区间
上述调查中,虽然学生对“化学用语”部分的难度认同比例并不高,但这是在完成初中化学学习后的调查结果。实际上,前后相连的“物质构成的奥秘”和“化学方程式”两个单元,给新课学习时的学生带来了非常大的学习难度,是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第一道“坎”,而在这两个难点单元之间设置缓冲区,是降低学习难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化学与生活”本是一个意在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的单元,但现实中,教师往往赶着进入总复习,导致该单元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是对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在第四、五单元的教学中,笔者除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表达式等纯记忆性的内容前置,以分散学习难点外,还尝试将第十二单元稍加整理后放到这两个单元之间,让学生深化对物质组成与结构的认识:通过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的学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或大或小,又是由各种原子所构成的;通过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学习,认识所有物质是由各种元素所组成的;通过有机合成材料的学习,认识分子结构方式与物质宏观性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结果,前后测的对比研究以及对学生的调查表明,这样的教学处理,既实现了“化学与生活”单元的教学目标,也达到了较好的难点缓冲与知识消化的效果,降低了第四、五单元的学习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