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环境下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泛在学习环境下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师生关系构建

泛在学习环境下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世翊,罗 刚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

[摘 要] 影响师生关系建构的因素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泛在学习环境下更是如此。泛在学习环境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便捷性与联结性、智能性与适应性等特点,对师生关系的构建产生了新的影响。在对泛在学习环境中的教师、学生、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一学习环境的变革会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建构。

[关键词] 泛在学习;师生关系;影响因素

一、前言

近年来,关于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自1994年起至2005年止,以“师生关系影响因素”为主题的相关文献仅有12篇,自2005年起至2019年1月1日止,以“师生关系影响因素”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达到245篇,且2015年以来就有94篇之多。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得到不少关注,学者普遍认为师生关系受社会变迁、家庭教育、学校、师生及其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谷木荣,明庆华认为“教学能力的缺失可能导致学生厌倦学习”。[1]汪昌华认为“学生对教师的关爱、教导、公正及尊重充满期待是教师传统权威、制度权威、学术权威与人格权威的基础”。[2]黎琼锋,周凤霞认为“作为活生生的人,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情感,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彼此情感的体验和感受”。[3]李瑾瑜指出,师生关系受师生相互认知、师生角色、师生期待需要、师生个性、教师领导方式与态度等的影响。[4]教师的学生观决定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教学观决定对待教学的态度,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而人际沟通能力则是建构师生关系的基石。对学生因素的分析,主要从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外表、对师生关系价值的认识等方面展开。[5]此外,赵伟认为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低,“人文素质不高、交际素质差、心理素质不健全、合作意识淡薄等”。[6]这些素质不仅与教师的交往息息相关,而且是今后在社会立足的关键因素。被学者提及最多的环境因素首先是经济因素,这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重要影响,城乡、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供需失衡,部分地区只能发挥教育的筛选功能,无形中加剧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其次是师生比,赵颖认为“有限的师资意味着教师在大班教学时……,难以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和深入的交流”。[7]

但目前的研究总体上对泛在学习环境这一新的学习时空关注不足,有关泛在学习环境这一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探讨较少。实际上,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理念的不断深入,社会、学校的学习环境、师生及其相互作用等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需要对学习环境变革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泛在学习环境的特点

泛在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它是指基于云计算、泛在计算技术、智能技术等数字技术构建的,能全方位支持泛在学习开展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它提供了一种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具有一系列新特点。

4)在不对支铰座结构进行修改的情况下采用10.9级M36高强度螺栓并施加2 400 N·m预紧力矩,可以使支铰座结构强度满足要求。

(一)丰富性与复杂性

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学习资源的无处不在,是泛在学习环境最根本的特征,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拓展了知识获取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对信息的垄断不复存在,学生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权,这也为学习发生的泛在性奠定基础。学习资源包括学习内容资源与学习环境资源。学习内容的载体除了教材、辅导工具书等经过审核的资料以外,还包括网络学习资料,网络学习资料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易于获得,与此同时,网上学习资料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尤其是一些思想政治类资料缺乏严格把关,可能会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不良影响。泛在学习环境所提供的新型学习时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行为参与,有效促进社会性交互[8],但同时也给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学生的信息判断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

学生观的更新。在传统学习环境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导致师生关系被异化为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而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教师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辅导者,教师正确认知这一角色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教师虽然对更新师生观念持开放态度,但在实践中却不了了之,只在意自己是否处于舒适区,这样的做法势必导致师生观念革新停滞不前,无法起到促进师生和谐关系建构的作用。学生不是无意识的知识接收器,而是具有生命整体性的人,想要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促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创造轻松融洽的教育氛围,倾听学生的想法,“激励和引导学生发掘生命潜能,体验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完整”[15],同时,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深化,离不开教师的实践与再认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与学生紧密相连,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与教师互动的热情,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便捷性与联结性

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利用各种便捷的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这一活动。学习者个人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其内在的认知网络和社会中其他认知网络相互联结,学习者可以通过智慧教育云随时调用相关信息,在交互过程中通过分享与再认知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与学生建立联结,持续深入了解学生,真正做到“亦师亦友”。泛在学习环境虚实相配,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无缝连接,便于师生根据教与学的需求进行空间切换,不仅拓展了学习时空,也拓展了师生交互作用的场域,师生两个主体之间的间接性交流突破时空限制,远距化突显。

(三)智能性与适应性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通过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系统可以感知现实世界中的用户信息和环境信息,这通常被称为“情景感知”。正是通过这一感知,教育系统能够针对用户不同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认知风格等做出准确判断和适应性调整,并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者模型,推送适应学习者个人特点的学习内容和服务。同时,得益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设备具备了深度学习能力,随着数据的持续反馈和算法的不断升级,泛在学习环境的适应性将显著提升。

(四)多元化与去中心化

泛在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性场域,具有后现代的特性。其内在的认知网络和社会中其他认知网络相互联结,多元化信息一同呈现在师生面前,各种观点理念得以表达,在师生思维得以激活的同时,多元化的价值理念争现,形成去中心化、多元化、不确定性等特点。

(五)生成性与可重组性

泛在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各种学习的需要,这里的学习不仅指接受正规化的学校教育,还包括随时随地发生在学习者生活中联结和内化知识的学习方式。同时,“有效学习的发生是个体建构和群体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9]泛在学习环境进一步突出了协同知识的建构,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交流互动,并为这种互动建构提供了良好支持,具有“一切支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外部条件,例如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教学方式等”。[10]泛在学习环境便于资源的生成与重组,便于师生加工利用。

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简称CES),由消费者技术协会(CTA)拥有和生产,它为技术领导者提供了连接、协作和推动消费技术向前发展的最终平台。每年一月在世界著名赌城——拉斯维加斯举办,是世界上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消费类电子技术年展,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技术产业盛会。CES,一直是消费技术创新的展示,多年来,它已成为地球上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事件。

三、泛在学习环境下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泛在学习环境的便捷联通,使师生交流方式发生变革,师生交流的时空拓展,为增加师生交流频度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进行非正式时空交往,其氛围更加轻松和谐,有助于师生了解彼此的兴趣、爱好、情感倾向,有利于师生进行深度的心理交流。但师生交流互动远距化,使交流互动去除了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情感影响,变成了语言符号的互动,正如吴全华指出的“就现代教育交往来看,交往中的情感成分在减少,而情感淡漠的交往或完全祛除情感性成分的交往却在显著增加”[14],对教师的沟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师

泛在学习环境的形成首先表现在对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其施加的影响是重要而显著的,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诸多方面,如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学习场所等。而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便捷性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学习交互体验,设备的智能性也关系到对于师生学习状态的把握,甚至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影响着师生对这一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性。

与教师沟通的主动性。“受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对师生关系形成深刻、系统的认识,对自己在师生伦理关系中的角色也没有深入思考,导致学生被动意识较强,缺乏主动与教师交往的内在意向”。[21]一方面,泛在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沉溺于社交软件如QQ、微信、微博的使用身心受到了严重危害。同时,由于网络身份的隐蔽性,许多学生倾向于把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变化分享在社交媒体上,而非直接与教师、学生交流,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甚至会屏蔽老师,这种主动疏远教师的行为造成了师生信息不对等,势必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构。一些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中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人际关系转移的作用,使得师生难以建立联结。另一方面,移动互联设备使得师生间的沟通突破了时空限制,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善于主动与教师沟通的学生,能够借此增进师生了解,紧密师生联系。例如,学生可以在教育云平台上与教师探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心情低落时通过社交媒体向教师寻求心理安慰和疏导等。

泛在学习环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环境的变革,对教师、学生以及他们的教学行为均会产生相应的影响,进而对师生关系的构建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都要依此进行调整,以实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教学实践创新。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3]这需要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在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实施和学习评价的全过程融入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泛在学习环境提供支持,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各种学习资源的生成与重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使师生形成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耦合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泛在学习环境的智能性、适应性的特点,学会分析、使用学生成长数据,去进一步深化个性化教学。

自主性增加。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同样也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罗艳丽认为“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从而在空间和时间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16]学生在知识获取上对教师的依赖性正在减弱,学生的自主性加强。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获得了极大的主动权,一方面,他们有更多的途径来进行自我学习与表达,因此,可能对教师的存在和作用产生认知障碍,不能很好地界定两者的关系,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结变得更加紧密,既表现在学习协作上,又体现在日常交互上,学生是否具备协作能力对于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不是脱离自然、社会的独立个体,人的本质自然也不是单一个人就能体现的固有抽象物,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11]如果把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加以研究,那么考虑新的学习环境对教育活动的主客体的影响,依此展开对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值得探讨的。

In the present study,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esculetin on osteoporosis in rats,and investigate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volved by using bone histomorphometry and focusing on the OPG/RANKL signaling system.

为了简化计算,只对打磨管道半径最大为2 m的端口打磨机器人进行可靠性分析[13],这是因为管道内径越大越容易看出各参数对端口打磨机器人可靠性的影响程度。

(二)学生

2016年3月,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Deloitte& Touche)与Kira Systems合作将人工智能引入财税审计领域,开发了德勤财务机器人“小勤人”。财务机器人的问世凭借快速阅读繁杂的基础文件、攫取关键信息、快速响应、低差错率、全年24小时不间断工作等优势,震撼全球财会领域,多家大型企业纷纷采购财务机器人,让财会人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会计学本科教育是培养财会人员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如何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对现有会计学本科生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以顺应时代变换,是高校财会领域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无缝学习的适应性。泛在学习环境下,“利用移动技术可以为学习者构建一个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联结的无缝学习空间,即学习者将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情境无缝地衔接、整合起来”。[17]在此背景下,学习方式没有明显的区隔,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常常发生在同一情境,学生对无缝学习的适应能力就会影响接下来的一系列表现。“学习适应是学生与环境(技术)交互作用、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从而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动态过程”。[18]适应结果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外在的成绩表现,还会影响其内在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建构。实际上,学生对无缝学习的适应是一种自我调节过程,清晰的认知和恰切的行动是适应的关键。具有较高学习控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学生,能与泛在学习环境高效互动,加强学习效果,而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无缝学习情境中可能会产生认知障碍,对学习方式切换缺乏感知,甚至采取回避态度,影响到自我认同、师生交往和情绪稳定,且出现问题行为的概率有可能增加,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建构。协作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帕克倡导,并在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强调学生用商讨的形式对教学问题进行充分研究,在协同作业中完成自我提升。“这一特性与近半个世纪全球化浪潮的演进和互联网思维的勃兴相得益彰,因此,‘协作学习’逐步成为一种显性的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当前教育的各个领域”。[19]泛在学习环境增强了对协同建构知识的支持,例如通信技术和应用软件的发展使得协作学习与知识共享触手可得,教师也开始采用“翻转课堂”“小组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协作意识,如此才能融入课堂。强化协作意识,首先要求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堂分组讨论与课后项目作业的完成上,其次,师生之间也要协作以实现教学相长,主要体现在高校师生的科研活动中。协作意识强的学生,往往集体归属感更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意愿明显,能在群体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与教师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而协作意识弱的学生,往往忽视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处事独断专行,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建构。

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便捷地获取信息,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但由于学生大多处于心理适应期,缺乏判断力,所获取信息中的多元文化很容易对他们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例如随着资本的涌入,私营教育机构大量出现,许多学生将师生角色错误地定义为“消费者”和“服务者”,还有一些学生盲目追求所谓的个性独立,以质疑教师的权威形象来增强自我认同感,如此一来,尊师重道的传统伦理关系逐渐淡漠,师生关系必然走向冲突与对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代际价值差异愈发明显,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持有正确师生观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师生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有助于师生间的情感融通,甚至是深层次的心灵碰撞,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描述的那样:“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20]学生只有从思想上意识到教师的重要作用,才能在行动上有所反应,进而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发展,而持有错误师生观的学生往往过于依赖教师的主导或轻视教师的辅导,不能合理地界定两者的身份,难以进行深度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建构。

(1) 小波变换将隧道位移序列分解成一个个子序列,通过Elman网络对时间序列的敏感性,对子序列进行训练,并由模糊控制器对位移系统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误差E和误差变化率Ec来实现对位移预测网络的修正,最后将子序列叠加得到输出结果,小波-模糊控制Elman预测精度要比单一Elman和有限元等方法高,对比试验结果比较明显,适合隧道位移变化预测。

(三)泛在学习环境

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对教师产生了诸多的影响。教师权威性包括权力地位、资历威望、专业知识、能力才华,这些因素对获得学生的认同进而产生影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泛在学习环境对教师权威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能力才华等方面。李贺认为“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权威地位逐渐减弱,教师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更多的媒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源……”。[12]

泛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复杂性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需要强化对学生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指导,文化的多元化与去中心化,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判断提供更多的引导。

泛在学习环境的多元化、去中心化,不易形成统一的价值理念,多中心或去中化构建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对话和群体,进而可能会造成社会关系涣散,容易导致师生观念冲突。

学习环境的智能性、适应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识别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实际需求,提升对各种教学策略的支持。尤其是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泛在学习环境中的智能设备和系统能够帮助教师高效应对,例如教学系统能够解答一些较为基础或共性的问题,有效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便能将精力放在更富有创造性的问题上,也有更多时间来关怀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健康,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对学生而言,智能学习环境能够持续获取学生生成的数据,通过与原始数据的充分比较和深度挖掘,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协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并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但目前智能设备对于情境的识别还处于学习、发展的初级阶段,时常不够准确,对教师的判断能力是不小的挑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够轻松应对,但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却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上有所偏差,进而影响到学生对其评价。此外,泛在学习的联结性要求通讯、网络一体化,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存取所需信息,但有些学校的信息一体化建设程度不够,在情境切换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无缝衔接信息,如此一来,教师对于学生信息的把握就难免是零散和泛化的,不利于两者关系的建构。

学习环境的智能性、适应性,还促使学校组织管理制度的变革。泛在学习环境下,手机等便携终端设备是师生获取知识和形成联结的重要工具,许多学校也通过校园网和移动图书馆来共享学习资源,这就说明新的学习环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以提高教育教学环境的“适应性”。没有明确的纪律约束,学生很容易因自制力差而沉溺于手机媒体,难以融入课堂与教师形成互动。在课堂之外更是缺乏制度规范,部分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完全忽视了与教师的沟通交流。首先,要规范学生使用移动设备的行为,在任何时候,明确的管理制度都是正常秩序的有力保障。其次,学校应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扩展教学途径,顺应技术发展,充分发挥手机等便携设备的正向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智能设备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提高师生教学和交互的效率。最后,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讲座、谈话等形式,增强学生的伦理观和道德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便携设备作为工具的本质属性,自觉约束在课堂中的使用行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利用工具促进学习与师生互动上。

区域性因素如经济、文化、民俗等在泛在学习环境下也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建构。首先,区域经济的差距决定着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部分地区只能发挥教育的筛选功能,凸显了应试教育的弊端,无形中加剧了师生关系的紧张,而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在资源收集、整合分析、合理配置、 评价反馈等方面的优势,创新教育资源共享方式,构建一个以交流为基础、以共享为目的的全方位资源共享平台”。[22]例如“慕课”“人人通”等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流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消解了供需矛盾,缓和了紧张的师生关系;其次,区域文化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区域传统文化,能使师生置身其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核心价值体系,因而极具教育潜力和教育价值,但随着信息数字化进程,区域文化受到诸多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再独具魅力,师生难以拾起其中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内涵;最后,区域民俗对人的教育作用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以往只是依靠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效率低下,而在数字化的泛在学习环境下可以通过网络高效传播,极大地提升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扩布,有助于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4)根据负荷大小可随时换档变速。当负荷较小且作业速度又不宜太高时,可选用高档中油门工作,以节省燃油。

四、结语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不断深入,泛在学习环境也在不断地建设与完善,各种新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发生变革,师生关系的构建也会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泛在学习环境的影响日渐明显,但其影响发生的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而且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更为这一探讨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1] 谷木荣,明庆华.师生冲突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现实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3(22):37.

[2] 汪昌华.中小学师生冲突关系的形成机制与消解策略[J].教育研究,2016(2):131.

[3] 黎琼锋,周凤霞.关心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4):34.

[4] 李瑾瑜.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建构[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1997:46-48.

[5]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84-185.

[6] 赵伟.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J].现代教育管理,2010(5):85.

[7] 赵颖.构建高校师生和谐关系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140.

[8] 许亚锋,塔卫刚.学习空间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5):82-89.

[9] 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77.

[10] 程玫,单美贤.关于“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3(9):26.

[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 李贺.远程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关系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 (8):55.

[13]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8-05-18)[2019-02-0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 93704.html.

[14] 吴全华.现代教育交往的缺失、阻隔与重建[J].教育研究,2002(9):16.

[15] 娄淑华,罗艳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9):101.

[16] 娄淑华,罗艳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9):99.

[17] 多召军,赵蔚,刘红霞,等.无缝学习环境下互动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3):107.

[18] 罗峥,贾奇隆,舒悦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远程教育,2018(2):37.

[19] 李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协作学习[J].思想教育研究,2019(2):82.

[20]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1.

[21] 娄淑华,罗艳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9):101.

[22] 陈坤,马辉.共享发展:社会公平视野中的教育资源配置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9(3):54.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3-0043-04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研究”(BCA140055)。

[作者简介] 刘世翊(1995—),男,河南信阳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罗刚,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本文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6-10

标签:;  ;  ;  ;  

泛在学习环境下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