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控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_可持续发展论文

人口控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_可持续发展论文

人口控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性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人口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人口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地位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到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正式提出之前,人类一直在向往和追求人类长久的幸福和丰裕生活。这种向往和追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希望世世代代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安定舒适,另一个方面是希望世世代代的物质生活丰裕。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核心问题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和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发展问题。追求世世代代丰裕的物质生活,形象地说就是丰衣足食,实质上是希望大自然能够为人类世世代代的丰衣足食提供充裕的自然资源,支撑世世代代的经济发展也就是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追求世世代代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安全舒适,实质上就是希望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优美,不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希望人类都能平等地获得自己所需的物质资料从而避免部分人为得到更多的物质资料而掠夺他人的物质资料的行为。

可持续发展思想,实质上就是追求人类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如说,《逸周书·大聚篇》中大禹的话:“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实质上讲的就是人类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战国时期的荀况,则进一步把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看作是治国安邦的国策。

再如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中的核心问题,都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二,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最初就是从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问题方面提出来的。

可持续发展思想影响的扩大和普及,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正式提出及其在世界各国的传播,都是多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人口与发展大会的功劳和贡献。

20世纪70年代以后,多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人口与发展大会,都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命题进行讨论,并正式写进了大会所通过的文件。例如,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上,就从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方面提出了多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些会议首先使与会的各国首脑从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方面认识并接受了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后这些思想观点在与会各国国内得到广泛宣传和传播。

80年代到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式提出和世界范围内的逐步实施,也是世界环境与发展、人口与发展会议的贡献。这些次会议也是以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为基础,来分析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例如,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其中有 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我国总理也加了此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订了《21世纪议程》。各国首脑及有关人在会议上一致指出了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有限的尖锐矛盾,公认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人类共同的发展战略。很明显,这不仅是以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为基础,而且直接讲述的就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同时,这次会议确定的较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就是从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方面来界定的。会议界定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就是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的前提下的发展。”这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以人口与资源的世代协调发展为基础提出来的。《21世纪议程》要求改革人类现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使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与地球的有限承载力相适应,也是这个意思。

因而总的来说,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制约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和终极因素。

2.在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素

1994年在开罗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突出了人口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国际社会要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运行在互动中达到平衡。同时,我们通过理论分析,也很容易理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中,人口是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的因素。这里人口的主导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在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中,人口因素居于主导地位。

一方面在人口与资源的量的对比中,人口因素居于主导地位。

在人口与资源的相互关系中,资源基本上是一个定量,也就是说资源基本上是有限的。这里的自然资源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如森林、牧场等,有一定的再生能力;第二类是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开采一点就少一点,没有再生能力;第三类是恒定性资源,如太阳光、潮汐、风、水、原子能等能源。这类资源虽然数量巨大,但是受到一定时间、空间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利用其中极少的部分。因而总的来说,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口呢?应当说相对来看是无限的,这主要是由于人类巨大的繁殖能力造成的,如果自然地生育、自然地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会越来越快,即使人口的繁衍增长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繁殖增长仍然很快。在人口基本无限增长或较快增长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中,人口自然处于主导性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另一个方面,在人口与资源的能动性的对比中,人口因素也居于主导地位。在人口与资源的相互关系中,资源处于被动地位,虽然说资源对人口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能动性的影响即不是主动性影响,而是被动性影响。而人口因素则完全不一样,人口在生产行为中主动消耗生产性自然资源和能源,人口在生活行为中主动消费食物资源,很明显人口处于支配的地位,而自然资源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因而在人口与资源的支配与被支配矛盾中,人口居于主导的地位。

所以,在人口与资源的相互关系中,人口增长较快数量较多,会加剧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因为,随着人口的较快增长,人口的生产需求和生活要求就自然增加,要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就必须增加生产资源和能源的投入,这样,资源的消耗量和消耗的速度就会大大增加,使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储量急剧减少,也使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消耗速度快于这类自然资源的再生量和再生速度,还使人类在利用恒定性自然资源方面利用水平较低。因为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大量人口的生活需求,必然把大量资源资金投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生产,因而投入利用恒定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方面的资金就非常有限,因而恒定性资源的利用水平也就较低。由于人口因素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加剧,所以成为影响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或者终极因素。

第二,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因素也居于主导地位。

一方面,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数量是影响环境质量的主动因素之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一般来说,当人口数量较少时,人口生存发展的环境宽裕;而当人口数量较多时,人口生存发展的环境就相对缩小,环境条件就相对降低。

要较为准确地分析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还需要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技术发展的速度快,一定环境容纳人口的能力就会提高。但是相对来说,社会生产力和技术发展较慢,而在这种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仍是影响环境的基本因素。在这种条件下,人口数量多必然会造成环境条件的下降。

另一方面,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行为也是影响环境质量的主动因素之一。人口生存在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同时需要在自己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索取食物或生产食物,才能生存和发展,因而人类一切行为活动包括生产行为和生活行为,都会影响到其生活的环境。如果人类只顾自己的生存,进行掠夺式的食物索取和掠夺式的生产,这些行为必然破坏自己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果人类索取食物和进行生产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平衡,人类的行为与生态环境保持着一种协调运行的关系,生态环境的质量就不会遭到破坏。但是人口增长较快数量较多的条件下,由于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相对较慢,人类迫于生存的本能和生存的压力自身的许多行为都变成掠夺性的行为,因而也就会破坏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使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影响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对可持续发展两个基本因素产生影响的实证分析

人口、资源、环境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和本源性因素,而这三个重要影响因素中,人口因素的影响更为关键、更为重要。下面我们就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再进行一些简要实证分析。

1.人口对资源产生影响的实证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总是自豪地宣传自己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因而使政府官员和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抱着非常乐观的态度,因此在新中国建国以后的几十年里,不珍惜现有的资源,不保护长期形成的生态环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长期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不看外面的世界;第二是思想认识方法上的片面性,只看到我国资源的绝对量,而未看到我国实际的人均资源实力。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自然资源的绝对量是较丰富的,可以算得上是世界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是相对量即人均拥有量则很低;而有些资源无论是从数量来看或是从资源条件上来看都较差。下面从耕地、森林、草原和水资源方面来分析我国的这些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的对比情况。

1990年,我国耕地面积为9567.3万公顷,居世界第4位; 森林面积为12465.0万公顷,居世界第5位;林木蓄积量为91.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草原面积为22434.0万公顷,居世界第4位; 河流的年径流量为198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见表1。

表1 1990年部分国家耕地、森林、草原资源比较表

中国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耕地面积(万公顷) 9567.3

18788.14587.0 4874.1

森林面积(万公顷)12465.0

29360.0

35900.010600.0

林木蓄积量(亿立方米)

91.4 201.4 230.0

10.5

草原面积(万公顷)22434.0

24146.72810.041764.2

原苏联 印度 巴西

印度尼西亚

耕地面积(万公顷)22510.0

16540.05040.0 1600.0

森林面积(万公顷)94700.06670.0

49303.011343.3

林木蓄积量(亿立方米) 859.0 41.6 584.5 196.3

草原面积(万公顷)36920.01205.0

18420.0 118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庞大,所以使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很少,这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弱;人均淡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6弱;人均林木蓄积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7弱;人均草场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弱。见表2。

表2 1990年部分国家耕地、森林、草原人均资源比较表

人均耕地 人均森林面积 人均森林蓄积量 人均草原面积

(公顷/人)

(公顷/人)

(立方米/人) (公顷/人)

世界平均

0.26

0.76 58.60 0.64

中 国 0.08

0.11

8.10 0.20

美 国 0.75

1.17 80.60 0.97

加拿大 1.72 13.47 862.70 1.05

澳大利亚

2.85

6.20 61.4024.44

原苏联 0.78

3.27 293.80 1.28

印 度 0.20

0.08

5.10 0.01

巴 西 0.34

3.28 388.70 1.22

印度尼西亚 0.09

0.64 110.20 0.0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有关数据计算。

从矿藏资源来看,我国的矿物资源种类较多,世界上已知的矿物种类,在我国都能找到,其中已探明储量的就有149种。但是, 与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相比较,矿藏资源明显不足,具有稀缺性;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规模相比较,人均矿藏资源也是明显不足。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注:曲格平:《转变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载《中国环境报》,1993—11—02。)。其中,35种主要矿资源,我国的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60%(注:沈益民:《中国人口、环境与持续发展初探》,地球村的人口与环境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5年5月于上海。)。同时, 我国的矿产资源中,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单一矿少;矿石成分结构复杂,难选矿多,开发成本高。有些宝贵自然资源,例如石油,有的骨干油田现已进入中晚期,虽然新的油田也在不断发现并进行开采,但资源总量在不断减少。有些矿产产品长期处于供应紧张和短缺状态。从目前已探明的矿藏储量来看,矿产资源已经对采掘业的发展形成制约,使采掘业不可能保持超前于或同步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之一。

2.人口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为了满足众多人口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在未高度认识环境问题重要性之前,生产的快速增长必然会破坏环境状况。在改革开放以前,虽然人口众多,但是通过压抑生活消费的办法解决人口的需求,使人民生活维持在基本生存的水平上,生产发展缓慢,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从基本上、整体上、长期来看,没有超过环境的自我恢复协调能力。但是个别年份对环境的破坏也很严重,例如1958年就是一个最明显、最突出的例子。大炼钢铁,对森林资源产生出毁灭性的破坏,以致于直到今天,有些地区尚未恢复到1958年以前的环境状态,有些地区可能永远也难以复原。

人口数量众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的普遍化,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后,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国民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开始了高速增长,虽然国家也在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仍相当严重。《199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资料很明显地显示出了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的下降状况。公报资料显示出,1992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0.5万亿立方米(这个数字中还不包括乡镇工业的废气排放量,下面的数据中也不包括乡镇工业的数据),比1991年增长4%;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 比1991年增长7.6%;二氧化硫排放量1685万吨,比1991年增长3.9%。在全国500多个城市中, 大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含量符合国家环境一级标准的寥寥无几。南方地区部分城市仍频繁出现酸雨,有些城市的酸雨还相当严重,如赣州、长沙和厦门等城市酸雨出现的频率高达90%。全国废水排放量366.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64%,生活废水占36%), 比1991年增长9%。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 城市的地表水普遍都有严重污染。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2亿吨,比1991年增长5.1%。全国区域环境噪音污染十分严重,城市噪音污染中道路交通噪音占30.2%,生活噪音占42.9%,工业和其他噪音占26.9%。总的来看,我国的环境污染指标的数据值都较高,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而我国环境的总体状况与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最严重的60年代相仿。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全年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3~5%。(注:曲格平:《转变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载《中国环境报》,1993—11—02。)这些情况表明,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是比较严重的。

《199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资料也表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有所发展。公报资料显示出,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据最新调查,全国水蚀面积达179万平方公里,风蚀的面积达到188万平方公里。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地面积约16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9%, 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全国乱占、滥用耕地及违法批地现象有所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建设用地为29.7万公顷,超过计划的7.4%, 净占耕地面积超过往年。全国各类开发区由1991年的117个增至1992年达到2700 多个。在划定的开发区中,占用的土地80%是耕地。据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划定的开发区面积已达15321平方公里, 其中开工面积仅占划定面积的2%左右。1992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虽有所上升(13.63 %,1991年是13.4%),但可供采伐的成熟林蓄积量仍呈减少趋势,全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呈发展趋势。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在减少,人均公共绿地由1991年的4.1平方米下降到1992年只有3.9平方米。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实证分析,我国的人口规模过大、总量众多,造成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下降也造成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状况日渐恶化,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性工作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而人口又是影响这两个基本因素的本源性因素。

第一,从人口与资源方面来看,人口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本源性因素。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看,实质上就是要求当代社会不要只顾满足当代人口的需要而消耗过多的自然资源,也要为未来世世代代人口的需要留下资源基础条件。但是,只要人口数量过多,当代消耗的自然资源量必然多,留给后代的资源就必然会减少。如果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供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条件,就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只有人口数量减少了,当代社会消耗的自然资源才会减少,同时,使当代人类消耗资源的速度与资源再生能力及替代资源的发现和生产速度相互协调平衡,才能为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第二,从人口与环境方面来看,人口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本源性因素。因为只要是人口数量多,人们活动的环境范围就会缩小,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因此留给未来社会的环境条件就会较差,从而影响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要为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创造环境条件,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才能主动控制环境条件。因为只有严格控制了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规模之内,才能使人们拥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掠夺式的索取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使人类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与环境的自我恢复协调能力相互协调,维护环境的生态系统平衡,为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综合上述各点,我们就可以发现只要我们认清了人口因素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抓住了人口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就抓住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源性因素,就能够主动解决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运行的矛盾主要方面,就能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最基本的条件。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口控制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的工作和基础性的工作,是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

标签:;  ;  ;  ;  ;  ;  

人口控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